财经新闻

【独家】百货商贸再掀革新 小而美商场城区兴起

独家报道:林秀芳

(吉隆坡28日讯)我国百货商贸近年再起革新,科技改变零售的简单买卖模式,城市化所带来的交通与连接便利,也让城区零售商场再度转型——回归“麻雀小,五脏全”的小型经营模式。

小型模式不禁让人想起过去在社区林立的传统杂货店,尤其临近农历新年,不免让人怀念起以往人们围绕杂货商店办年货的情景,然而,这种传统作业模式早在百货商店崛起后,就慢慢消失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对城市人而言,更是不可追忆的儿时回忆。

实际上,百货商场在上世纪70年代进入我国市场至今,在短短50年光景里,就不间断给国内杂货商贸带来时移世易的局面。

近年,我们又再次见证多家大型商场的迁移,包括英国最大连锁超市特易购(Tesco)退出我国市场,巨人(Giant)霸级市场则关闭部分分店,NSK霸级市场则悄悄转型开启小规模商场等。

根据本报进行的一项针对城市及半城区市民的小型问卷及抽样访问调查显示,65.14%受访者倾向前往超市或高端超市购买日常用品,排行第二的是前往迷你超市,占58.72%,当中又以99 Speedmart为首选。

接着是霸级市场占53.21%,网上购物平台和传统杂货商贸各占34.86%及13.76%。

霸市渐没落

小商场越做越红火

Tradeview资本总执行长兼董事经理黄詝瀚指出,城市化带来的交通便利使然,促使城区零售商贸在过去几年也开始进行蜕变,尤其大型霸市商场渐渐走向没落,反观高端小规模商场却越做越红火。

洞悉国内零售商贸行业发展及关注国内数家上市零售商营运的黄詝瀚接受《南洋商报》专访时表示,科技在悄悄改变零售商贸业的经营模式,让过去简单的买卖交易面临“起义”改革,尤其城市区商场通过与网购接轨,借此扩大经营市场版图。

他说,早年,国内零售业主要以霸市商场模式经营,让消费者可用实惠价格购买大量的商品,以作为数周的消耗量。

“随着城市化发展,在消费便利的大环境底下,人们更讲究产品的素质、对品牌也有更多的要求,甚至不惜选购外国进口品牌等。”

他补充,此现象主要是城市化所推动,包括家庭人口减少、基建交通发达,以及电商网购便利所促使。

“这也无形给高端连锁超市如Jaya Grocer带来商机,该商场规模虽小,但所卖产品却深得人心,尤其产品种类多元,品牌选择繁多,品质也符合现代人的购物要求等。”

他表示,以近期一些霸市退出市场、缩小规模为例,Jaya Grocer却能在2022年期间,用20亿令吉天价脱售业务给电召车营运商Grab的实力,便可见一斑。

Grab也觊觎商机

“有关脱售实际带来双赢局面,尤其Jaya Grocer的网购配送服务将在Grab助力之下,进一步赢得城市消费者的芳心,以此扩大其营运范围和规模,同时也符合未来的发展需求。”

他指出,生活素质的提升,也让高端化、规模小、交通便利的商贸零售店成为城市人的首选,此外,一些一向提供廉价、批发商品的霸级市场,比如NSK Mart也为迎合市场需求,开始转型走向小型模式经营。

他总结说,尽管如此,不是小规模就为王,业者也需提供符合城市人需求的服务和商品,否则,小商店也可能面对没有容身之处,最终被市场淘汰出局。

半城乡仍是大商场天下

黄詝瀚也指出,实际上,我国零售业在城乡区是出现两极化发展局面的,城区零售商贸倾向小规模经营,乡郊区域则提供大型商场生存空间,至于当地小型杂货商虽有生存空间,但也需有居安思危远见。

他举例,永旺商场在发展较为落后的吉兰丹是最佳例子,它已成为当地人周末闲逛的好去处。

杂货商须居安思危

“由于没有太多娱乐活动,大型商场便成为当地人们的周末休闲地点,至于该区传统小型商店还是有喘气之处的,只要他们没有遇上连锁超市或霸级市场进军。”

他说,对传统杂货商而已,乡郊区发展看似风平浪静,不过,一旦有对手进入,则容易遭霸市或迷你超市强攻市场,甚至遭到淘汰。

他以彭亨州的霸级市场Tunas Manja为例,其就在慢慢吞噬着当地小杂货商的市场。

“面对Tunas Manja这类大型市场的竞争,小杂货商主要劣势仍是成本效益不佳所致,至于Tunas Manja在彭亨的成功经历,也只因为当地未出现同类型的竞争对手抢滩而已,比如Segi Fresh之类等。”

城市外围更受欢迎

传统杂货店可生存

传统杂货店在大都市确实面临节节败退的窘境,但不代表业者已完全失去生存的空间。

马来西亚杂货商总会会长方志民接受《南洋商报》专访时坦承,城市化所带来的交通拥挤、停车位不足、租金高企、以及消费模式改变等因素,确实将传统杂货商逼到墙角。

“城市化确实改变人们的消费模式,尤其城区居民比较讲究便利,而且对购买日用品价钱也不太计较,以致传统杂货商在城区的市场版图容易遭到吞噬。”

城外仍有生存空间

他指出,不过,所谓“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传统杂货商在城外仍有生存空间,特别是经济不景气之时,消费者更喜欢到住家附近杂货店购物。

“城市外围区如甲洞、增江、双溪威等区,就给传统杂货店留下了经营的空间。”

他补充,根据公会会员统计,在经历疫情大难关至今,除了面对没有接班人,又或业者沾染恶习之外,就没有会员因经营不善而关门大吉的。

“这是我们值得骄傲的,因为总会旗下会员都挺了过来。”

他分析说,尽管疫情时期,曾给杂货商贸带来一段赚钱的黄金时段,但必需品较后也面对货运流通受阻,在复苏时段遇上俄乌战争爆发,最终甚至引发至今仍未全面解决的物价上涨问题。

“由于经济不景气,城市外围区的民众更加精打细算,一些人为了节制购物,不逛大商场,反而选择到住家附近小商店购买杂货商品,无形也给传统杂货店带来了生机。”

如打不死的“小强”

方志民表示,经济不景气便是考验杂货商贸经营的时期,本身常言,大型超市及霸级市场犹如恐龙般,在缺乏大量营业额支撑之下,很容易消失在市场上,反观,传统杂货店就如“小强”般,在恶劣环境下更容易存活下来。

“回顾历史,杂货店在国内扎根至少百年,直至新加坡零售业者英保良(Emporium)百货公司在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期间崛起后,杂货商几乎是每隔10至20年便会迎来一次的转型改革。

“这些改革包括早年杂货商提升为迷你超市如安装冷气、修葺亮丽店面,挂上显眼招牌,更新架子及讲究摆设排位等,还有批发商打开货仓展开现购自运(Cash and Carry)的经营模式等。”

他说,传统杂货商经历多次的改革之际,同时也见证很多大型商场如英保良、长城、大地、Kimisawa、八百半(Yaohan)、友谊商店、香港商店,以及近代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家乐福 (Carrefour)、特易购(Tesco)成为众人历史的记忆。

“巨人(Giant)则关掉数家分店,相对Jaya Grocer也易主了。

“由此可见,小商店还是有很大的经营韧性的,只是这次必须再次经历更大改革的提升,才能迎接未来的发展曙光。”

不革新将被淘汰

根据经验,传统杂货商必须求变革新,否则将会遭消费者唾弃。

方志民表示,就算不是城市化逼迫,传统杂货店也须与时并进,才不会因为没新鲜感而遭唾弃。

“以今天趋势来看,大超市会消失,是因为他们的经营费用高企,经不起经济不景气的打击,为此,他们就成为第一个被绊倒的对手,就如大树受不了狂风暴雨吹打,以致容易折枝,甚至被连根拔起而倒下。”

“相对,传统杂货店犹如小草般,就算外面风大雨大,只要弯腰回避,之后还是可以重新站起来的。”

他说,不过,历史也提醒我们转型才是生存的上上策,虽说郊区或新村仍可容下传统杂货商继续经营,然而,城市外围区的杂货店就不能安逸于此了。

“如果他们不求变,接下来也就会迎来一波又一波苦涩难熬的日子。”

价格是首要考量

根据本报进行的问卷及抽样调查发现,尽管人们选购日用品首要考量因素仍是商品价格,占46.79%,不过,购买地点的交通与上下货便利,还有产品品牌和品质也成为一些人的首要考量,分别占23.85%和17.43%。

参与本报问卷调查和抽样访问的109人当中,有32人或29.36%人将交通与上下货便利视为第二重要考量因素。而在第三重要考量因素是,又以交通与上下货便利及产品品牌和品质因素并重,分别占22.93%和22.02%。

虽然近年环境、社会与监管(ESG)理念成未来大趋势,不过,受访者却较少考虑所光顾零售商的经营模式是否符合环保/永续要求。

受访者反映,若面对急用日常用品,一般选择到附近迷你市场购买,否则就会前往超市购买。

他们会到大商场选购产品的主要原因是产品品质及选择繁多所致,除非急需使用抑或该产品价格实惠,才会到附近迷你市场或杂货店购买。

针对商品价格对比,大部分人会货比2、3家商店,才决定是否购买,尤其在网络发达后,在网购售价曝光的情况下,让他们更容易对比价格。

人情味是卖点

多名选择继续到传统杂货店购物的受访者反映,他们是基于人情关系,从小到大光顾有关商店的缘故,所以至今都会继续前往购物。

询及店内产品价格、品质等是否是考量时,他们反映都不会做比较,主要是“支持”而已。

此外,这些传统杂货店一般都会销售华人传统佳节商品,这也是受访者认为值得保留的原因,否则往后节庆产品将难以购得,比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产品。

针对近年一些高端商场也开始销售传统佳节商品时,受访者表示,货源始终不如传统杂货商的品质佳。

另外,也有受访者反映,他们不选择到传统杂货店购物的原因包括无法采用无现金付费,比如信用卡,该店也没有会员累积分数制度,产品选择不多等。

此次问卷及抽样调查特选居住城市区和半城区者参与,受访者年龄介于30岁或以下者占18.35%、31岁至45岁占42.20%、46岁至55岁占28.44%,以及56岁或以上占11.01%。

受访者收入状况分布如下月入3000令吉或以下者占24.78%、3001令吉至4000令吉占15.59%、4001令吉至5000令吉占15.59%,以及5000令吉以上占44.04%。

反应

 

财经新闻

【独家】糖税扩大商家成本上升 含糖饮料或掀涨价潮

独家报道:洪诗迪

(吉隆坡1日讯)含糖饮料于今日(1日)开始涨税,虽说为规避更高税率,商家抢在新税生效前调整产品配方,但消费者别开心得太早,因调低含糖量并不意即生产成本减低或产品降价,反而可能导致成本上升,或引发新一轮涨价潮!

为了维护国人健康,政府于1月起提高含糖饮料税,每公升从50仙增至90仙,让人民担忧商家会否将成本转嫁消费者身上,尤其华人农历新年将至,包装饮料几乎是家家户户都少不了的“必备年货”,是否表示消费者将要买贵货?

大马杂货商总会总会长方志民对此向《南洋商报》坦言,羊毛出在羊身上,高税收肯定让商家吃不消,最终势必会调涨产品价格,问题只在于调多或调少。

“除非商家能调整配方,在不影响味道的前提下减低含糖量,逃过被征收高糖饮税。”

大马消费人协会联合会总执行长萨拉瓦南亦赞同道,对企业而言直接调涨产品价格是最简单的惯常做法,尤其一些商家担心减含糖量将影响味道,继而影响产品销量;毕竟不是所有包装饮料和食品都能减糖又不影响味道。

无论如何,他相信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些担忧将能获得纾解,重点是商家如何有效地推广改良产品,继而推高产品销量。

商家保利润不会减价

无糖饮料卖得更贵

随着含糖饮料税上涨,在无法调整配方下,商家涨价是可理解的,但当商家减低含糖量或是推出“无糖配方”时,为何却不减价,有些甚至更贵?

这是否意味着消费者在为不该承担的成本买单?抑或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成本因素?虽然本地多家包装饮料生产商都拒绝回应此事,但含糖饮料税并非大马独有的政策,纵观各国情况,不减价有几种因素:

1.无税务减免

政府没有提出减低含糖量就减免税务政策,因此若只是将含糖量减到下一个税率档位,商家依旧得缴纳一定比例的税收。

2. 要维持利润

商家的最终目标是“盈利”,减价势必影响利润空间,因此价格一般都是维持不变,毕竟有很多对价格不太敏感的消费者仍然会选择继续消费;另因“物以稀为贵”,极少数商家会以“少糖”或“无糖”为卖点提高溢价。

3. 成本反增加

这属于最常见情况,因有很多包装食品或饮料在减少了含糖量后,必须以代糖或其他添加剂来保持产品的味道,而这些成分又因种种复杂的因素增加了生产成本,并反映在产品价格上。

高成本4大原因

针对“无糖或少糖的成本更高”一说,专门提供永续饮食方案的Nets EcoVenture总执行长骆雅蕙提出了4大原因:

1.市场规模不够大

“市场规模不够大”,导致商家没办法大量生产,毕竟产量高才能拉低成本,这也是为何白糖价格更低,若1公斤要价3至5令吉,那代糖就要15至30令吉以上,至少五倍起跳。

“所以追根究底还是要回归消费者的选择,扩大市场规模非常重要。”

2.复杂工序

目前在市面上主要有人工合成代糖、糖醇和天然代糖这3种选择;其中属人工合成代糖的成本最低,反观糖醇和天然代糖,则因复杂的生产工序拉高了成本。

“例如一些食材含有能影响血糖的糖分,所以在萃取过程中,便要以特殊技术把糖分去除,只萃取出甜味精华。”

3.需要化验证明

商家不能自己随意标榜“少糖”和“无糖”,而是要透过实验室的化验证明,因而进一步提高生产成本。一些食材本身就含糖,或会在制作过程中转换成能影响血糖的糖分,因此若验出糖分,就得再调整配方和制作方法。

4.进口货源

国内的代糖或甜味剂生产商不多,导致很多商家必须使用进口货源。

用代糖取代保持口感

在包装饮料和食品中,“糖”是必要成分吗?为何减少或无添加白糖需以代糖取代?

对于大部分包装饮料和食品,糖确实是不可或缺的成分,因为它不仅是一种调味料,能让包装饮料和食品的口感更好。骆雅蕙表示,它更是一种良好的稳定剂和防腐剂,以延长包装饮料和食品的保质期限。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盈利。

企业界有一个概念叫“三重底线”(Triple Bottom Line),即包含人类(People)、地球(Planet)和盈利(Profit),这3大方面相互联系和依存,共同构成永续发展基础,缺一不可。简单来说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统一。

骆雅蕙说,供销售的饮料和食品,一定要让消费者觉得好吃,所以口感是无法妥协,自然要以代糖取代:“但必须是符合食品法规的才能使用,很多人觉得代糖就是添加化学成分,事实并非如此。”

在她看来,只是利用了科技从天然成分中萃取出甜味精华,且是经严谨审核显示适合添加在饮料或食品中;而“代糖不健康”的刻板印象,源自以前技术不佳的时代,现在已有进步,基本上安全多了。

塑造健康饮食

不能单靠增税

国民摄糖量一向很高,尤其三大种族的独特饮食文化,甚至近年不断增加的饮料店都在加剧人民特别是年轻族群对含糖饮料与食品的依赖。即使真起价了,他们真的就不买、不喝、不吃了吗?

尽管卫生部长拿督斯里祖基菲里博士表示,根据官方展开的大马含糖饮料征税影响评估与有效性研究,青少年群体的含糖饮料消费,已从2019年的36.9%降至16.4%,今年再提高税率则预计可进一步减低这比率。

不过,大马杂货商总会总会长方志民及大马消费人协会联合会总执行长萨拉瓦南都认为,糖税确实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政府也不能仅靠提高糖税,为避免加重消费者负担并达成政策目标,还得仿效国外配合其他的配套措施:

1.  收优惠

通过补贴和税收优惠鼓励商家生产和销售价格合理的健康产品。

2. 透明标签

强制要求在标签上清楚标注糖分和人工合成代糖的含量,严厉禁止误导性标签。

3.宣导教育

须加强公众对摄糖过量的危害,以及相关慢性疾病的宣传教育,包括与学校、企业和社区合作,共同倡导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

4. 严格执法

对误导消费者或违反透明度标准的商家处以更严厉惩罚,且一定要严格执行。

严格执法护消费者权益

在骆雅蕙看来,实施并提高含糖饮料税,将能助力少糖和无糖产品走向“普及化”,在改善人民健康的同时,相关产品也会越来越平价。

“但政府一定要严格执法,因目前在市面上有不少商家标榜少糖或无糖,但却不符合食品法规标准,而有关当局也没有定时检查并予以惩罚。”

根据食品法规,产品要标榜少糖或无糖须符合以下标准:

少糖(Low sugar)

固体:5克/100克  

液体:2.5克/100毫升

无糖(Sugar free)

固体:0.5克/100克  

液体:0.5克/100毫升

因此,若你没有额外添加白糖,但却没有化验结果证明“无糖”,充其量就只能强调“无添加糖”。

当然,消费者对相关资讯也要更敏感,并学会读懂标签,将健康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代糖藏3健康隐忧

从商家角度,一般上会觉得代糖安全且无健康风险,但从医疗角度却不一定。

哥打白沙罗康盛医院资深食疗师陈芊妤表示,代糖安全性确实因技术进步提高不少,如今代糖已更为纯净且质量更高,而且国际食品安全机构也有严格评估,并设定了每日可接受的摄入量(ADI),因此只要在规定剂量内使用一般属于安全。

但这不代表代糖毫无健康风险,以下就有几个需关注的隐患:

1. 肠道菌群

有研究指出,部分人工代糖可能会影响肠道菌群平衡,从而影响代谢健康或增加胰岛素抵抗风险;虽然说大部分的研究仍进行中,尚未有定论,但个体差异仍值得关注。

此外,一些人对代糖不耐受,如赤藓糖醇或木糖醇,可能会引起胃肠不适。

2.饮食行为

虽说代糖降低了饮料中的热量,但可能导致味觉对甜味过度依赖,进而影响整体饮食习惯。此外,部分人也会因“无糖标签”,而放松对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控制,反而导致整体热量超标。

3.长期风险

目前针对代糖的长期健康影响,如慢性疾病风险仍需更多研究。

综上,代糖的健康程度还需取决于来源、身体代谢方式及潜在的长期影响。

虽然在适量摄入的情况下相对安全,并帮助控制热量和血糖,但也不能完全取代健康饮食的原则,消费者应该优先选择天然低糖饮品,减少对加工代糖产品的依赖。

3类代糖怎么选?

市面上的代糖种类繁多,商家和消费者该如何选择合适的代糖,对此陈芊妤提出了需谨慎使用和推荐使用的例子。

●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制造的人工代糖(需谨慎使用):包括阿斯巴甜(Aspartame)、安赛蜜-K(Acesulfame-K)、糖精(Saccharin)等。

此类代糖热量低且甜度高,因此常使用于加工食品中,尽管在推荐摄入量内被认为安全,但也要谨慎使用以避免过度依赖。

●属于糖的氢化产物的糖醇类代糖:包括麦芽糖醇(Maltitol)、木糖醇(Xylitol)、赤藓糖醇(Erythritol)和山梨糖醇(Sorbitol)等。

赤藓糖醇的热量几乎为零,不引起血糖或胰岛素波动,也不易被细菌发酵,因此对牙齿友好;适量摄入一般无害,但大量摄入可能引起腹胀或轻微胃肠不适。

木糖醇的热量较低,对血糖的影响较小,但热量却高于赤藓糖醇,因此不适合大剂量使用。

●从天然植物或食材中提取的天然来源代糖(推荐使用):包括甜菊糖(Stevia)和罗汉果糖(Monk Fruit Sweetener)等。

同样是不含热量,对血糖几乎没有显著影响,尤其甜菊糖适合糖尿病患者和需要控制体重的人群,罗汉果糖则可作为替代品。

白糖与代糖摄入量对比

白糖: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每日糖摄入量应低于总热量的10%,理想控制在5%以下(约25克或6茶匙),将有助于预防肥胖、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

代糖:每种代糖都有不同的每日可接受摄入量,因此萨拉瓦南提出透明标签的配套措施并不无道理,以下是部分代糖长期摄入的安全上限:

阿斯巴甜:每公斤体重40毫克

甜菊糖:每公斤体重4毫克

赤藓糖醇:不设具体数据,但建议每日摄入量不超过0.8克/公斤体重,过量可能引起胃肠不适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