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说好的新马来西亚呢?/南洋社论

民意调查这玩意儿可以不靠谱。2016年的英国脱欧公投和美国总统选举,就飞来了两只黑天鹅。

英美都是先进国,民调在这两个国家已经有了一段很长的历史,但在脱欧和总统选举两件大事上竟然上演滑铁卢,证明民调这东西随时可以“失灵”。



首相敦马哈迪医生就不信这一套。所以,他不认为默迪卡民调中心指希盟政府来到今年8月份的支持率,已跌至35%的调查报告是准确无误的,因为“民调只针对一小部分的人进行访问,不能反映事实的全部。”

马哈迪的看法或许不完全错误,问题是根据默迪卡民调中心的调查,希盟政府的支持率可是一跌再跌,希盟领袖若对这个趋势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且不勇于面对问题及对症下药,到头来恐怕将追悔莫及。

希盟政府的政策出现太多次U转,是导致其支持率不断下滑的因素之一,但除此之外,首相交棒日期迟迟未定、人民公正党内部纠纷浮上台面等课题,也一直纠缠着希盟,而最重要的是,希盟政府上台17个月后,除了在肃贪的努力上还算用心,其他政绩可谓乏善可陈。

情况是不难搞清楚的。正如首相马哈迪所言,人民所要的,不外乎三件事,即丰衣、足食及一瓦遮头,只要能满足这些基本要求,或让人深刻感觉到政府在这方面确实是不遗余力,那么希盟还怕得不到人民应有的回报?

然而,当马哈迪出现在充满种族主义言论的马来人尊严大会,更在讲台上指非马来人为“外来者”的时候,国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希盟更热衷于拼政治。



一切或许攸关即将在下个月举行的丹绒比艾国席补选,而要是希盟选择和巫伊在种族主义上拼搏,让马来人或土著特权成为补选的关键决胜点,那将是“新马来西亚”的莫大悲哀。

5·09大选改朝换代所散发的其中一个强烈信息,就是许多国人殷切期待一个新马来西亚的降临,要是希盟选择走上国阵的老路,对政治哀莫大于心死或将是这些人最后的心态。

反应

 

言论

开放学额的“鲶鱼效应”/南洋社论

根据医疗网站《蓝码》报道,玛拉工艺大学医学院教授拉惹阿敏建议,开放心胸外科系学额给非土著学生报读;随后大马医药协会主席阿兹占也附和要求考虑“暂时“开放学额,以解决国内专科医生严重短缺的迫切问题。

然而,开放学额的建议随即掀起舆论纷扰。

学生团体发动“穿黑衣”抗议,学生代表理事会强调,玛拉工艺大学是土著特权与教育主权的堡垒,是为保护土著,保障土著贫穷学生继续升学的机会。

高等教育部长拿督斯里赞比里澄清从未对开放学额有过讨论,并揭露有人恶意炒作敏感议题,试图引起混淆和争论,更重申高教部坚决遵守依据联邦宪法第153条文创立玛拉工艺大学的原则精神。

学生代表对政府坚定立场甚感满意,但问题论争却仍激起民众的思考。

于 1956 年创校,为贫困学生提供升学机会的特殊院校,发展迄今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公立大学,拥有15个校区和3个卫星校区,学生人数达17万人,是否反映贫困的土著学生越来越多呢?

激发弱者变强

另一个问题是,该校只招收土著学生,国际学生只占约1%,学生来源单一,过度同质化,会否缺乏市场需要“鲶鱼效应”的刺激。

“鲶鱼效应”的涵义就是通过引入强者,激发弱者变强。首相署前部长拿督再益依布拉欣提出质疑,“是否害怕非土著抢饭碗”,的确能振聋发聩。

显然我们好些学生在过度依赖体制保护下享尽资源优势,越变缺乏竞争力,在面对威权与权势时,更缺乏独立思考的自信,因为他们被特定规则与固定的政见观念所捆绑。

2008年希望联盟执政雪兰莪州,时任州务大臣丹斯里卡立依布拉欣曾建议“开放10%学额予非土著”,以营造健康的竞争,也引起轩然大波,大批土著学生游行示威。

增加更多专科医生

时任巫统的高等教育部长拿督斯里卡立诺丁还狠批卡立依布拉欣搞民粹为博取非土著支持,侮辱了马来土著与玛拉工艺大学。

其实,开放学额有助于打造一流大学,开放竞争就是要“活跃的思想市场”,而开放医学科系学额就是要增加更多专科医生,在现有政府医疗体系下,有好些病患者需苦等半年至一年接受搭桥手术,甚至有人在等待中离世。

学医就是为救人,不分贫富贵贱救人,医生必须履践的希波克拉底誓词,因此不应被视作种族议题,也更非政治问题,因此“一切理应以国家为重”,政治领袖要有勇气和决心去解决问题。

最后我们希望大学能培养能在激烈竞争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他们要更具国际观,拥有多元广域思考,跨学科的综合学养和横贯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大学才有伟大的生命力与贡献力。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