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价起落关乎民生/曾志涛
政府日前宣布将分阶段取消鸡蛋补贴,并于8月全面解除价格管制。此举表面上是财政优化措施,实则牵动民生、通货膨胀、产业结构乃至国家治理的神经系统,值得我们严肃审视。
鸡蛋是马来西亚家庭摄取蛋白质的基本来源,对中低收入群体尤为重要。鸡蛋价格一旦波动,不仅影响家庭日常开销,更易触发物价全面上涨的预期心理。
物价走势风向标
此外,由于鸡蛋消费频繁、价格透明、可比性强,它常被视为物价走势的风向标,成为人们判断日常生活成本是否上升的重要参照。
美国近期也经历了严重的蛋价通胀现象。2025年3月,美国每打鸡蛋的平均零售价达到6.23美元,创下历史新高,较前一年同期上涨了60.4%。
据锡耶纳民意调查显示,特朗普上任100天后,美国民众对其满意度仅为42%。由此可见,一颗鸡蛋的涨跌,不仅是通胀指标,也反映人民对政府稳物价能力的信心。

此外,鸡蛋价格牵动整个微型商业生态与中小企业。许多餐饮摊贩、传统糕点店、小型烘焙厂,甚至连锁便利店熟食柜,都以鸡蛋为主要原料。
一旦鸡蛋成本上升,业者势必面临利润压缩,消费者也可能转向更便宜但营养较低的替代品。长期而言,这不只影响小企业生计,也可能冲击国人的营养与健康水平。
众所周知,政府此次取消补贴的目的在于纾解财政压力。自2022年起,政府为稳定鸡蛋供应,已投入近25亿令吉。然而,当原材料价格回落、生产力恢复,补贴机制是否应调整,确实值得检视。
笔者认为,补贴机制应循序渐进地退出,避免断崖式中止,以免冲击市场信心。
事实上,鸡蛋补贴的去留,反映了国家资源配置的优先顺序。若政府能清楚说明节省下来的财政将投放于何处,例如教育、医疗或食品安全体系的强化,并通过农业市集、特定援助计划或与业界议价机制来平抑价格波动,民众或许更能理解与接受政策调整。但若缺乏透明度与前瞻布局,此次补贴削减可能被解读为政府未以民为本,进而引发信任赤字。
非首次成政策焦点
值得一提的是,鸡蛋补贴并非首次成为政策焦点。过往燃油、白糖、食油等价格调整也曾引发连锁反应,影响消费信心,压抑内需增长。鸡蛋虽小,却位于宏观经济与民生需求的交汇点,映射通胀走势、财政分配、国民健康与市场信心的脉动。
正因如此,政府应积极引导公众理解补贴退场的背后逻辑,确保各类补贴削减措施能被社会逐步接受,成为国家迈向更成熟、具韧性财政体系的重要一步。
为拍TikTok拿鸡蛋砸女儿额头 瑞典妇“侮辱孩子”被法院罚款

瑞典法官针对一名母亲往年幼女儿额头砸蛋的恶作剧,宣判罚款2万瑞典克朗。图为美国一家餐厅店员做料理时打破鸡蛋。
(斯德哥尔摩10日讯)瑞典一名女子拍TikTok影片,在镜头前把鸡蛋砸在年幼女儿额头上。
没想到这个小小恶作剧却被法院认为是“侮辱孩子”,结果这名母亲被判处2万瑞典克朗(约8832令吉)罚款。
奇闻网站Oddity Central报道,在2023年夏天时TikTok流行一股恶作剧风潮,家长假装做料理时冷不防在孩子额头上砸蛋,再分享孩子当下的反应。
据报道,当时瑞典赫尔辛堡市有一名年轻母亲“跟风”拍片,分享年幼女儿额头被砸蛋后喊痛的画面。影片累计近10万人次收看,不料其中一名网民向警方举报。
在此事近期被带上赫尔辛堡地方法院审理时,检方批评涉事母亲“未顾及女儿感受,把她被羞辱的样子公诸于世”。
被告对此辩称当时所发生一切“只是无伤大雅的恶作剧”,惟法官不予采信,并以“骚扰未成年孩子”宣判被告必须赔偿女儿2万瑞典克朗。
新闻来源:《联合报》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