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不分贵贱,却为何非要“贱”?/江振鸿

日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在2019年,我国有39万名,即大约72.1%的考生在考完SPM后,不愿意继续升学。这些17至18岁的少年不愿意继续深造的原因,是因为认为高学历不代表能够获得更好的工作。
一些大马教育文凭(SPM)毕业生受访时更是表示,虽然没有高学历,但他们还是可通过送餐员的工作,每月获取3000至4000令吉所谓的可观收入。
首先,送餐员所谓月收入3000至4000令吉,恐怕是之前我国管控令期间不能堂食的“行情”。而目前防疫措施已大幅度放宽的情况下,还有多少人仍会使用送餐服务呢?
没学历 门槛低 竞争大
我的订餐应用程式,自从去年可以堂食以来,已几乎一年没有启用了。
第二,电召车及送餐员这些都是属于的体力活,一名二十余岁的年轻人,每天也许可以工作16小时以赚取高收入,但是当他年届四十余岁时,是否还有那个体力去工作16小时呢?
没有学历要求的这些行业,更是意味着其门槛非常低,随时得面对新加入的大量竞争者。而其未来的成长及增值空间是有限,因为这些工作并任何无技术可言,意味这些工作并不会随着你工作经验及技术的增长,有所增加。
第三,网红虽然收入不菲,然而,除非你有过人的先天条件例如长相过人,或者有好歌喉,否则不学无术的你,将如何持续推出高素质的作品来吸收或维持流量呢?
第四,就算没兴趣或因故没有机会升学,大可选择一些有升值空间的行业,即日后可掌握一技之长的工作,例如理发、美容、修车、电工、水喉工、厨师、裁缝师等。
这些工作,当处于学徒阶段的起薪也许远不如送餐员,但是一旦掌握相关的手艺后,或自行创业,或成为雇主倚重的头手,前程不可限量。
不升学造成恶性循环
第五,相信许多SPM考生不想要继续升学,是因为大学毕业后难找到理想工作的现象。
但是,如果大家在考完SPM后都不愿意继续升学,只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加剧了大学生毕业后难找到高薪高价值的工作。因为当一个国家只有不到30%的人拥有高学历(大约72.1%的SPM考生不愿意继续升学),那么国家日后如何能够有更好的发展,或吸引外资,以创造更多高薪高价值的就业机会呢?
所以,虽说职业不分贵贱,但是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我们为何不选择“贵”,而非要选择“贱”呢?
退休金真的不够用吗?/江振鸿
这几年来,不少专家和组织开始关注我国国民退休金是否充足的问题。
然而,他们提出的建议往往不够接地气,例如早前某银行曾指出,一个人在马来西亚安心退休需要高达390万令吉的退休金;也有建议要把公积金总缴纳率提高至30%。
这些建议对一般国民而言,难免显得遥不可及。
“开源节流”增加收入
在讨论退休金是否充足之前,若你当前正面临财务压力,应优先通过“开源节流”的方式来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也就是增加收入,减少不必要的支出。毕竟,如果在壮年时期就已入不敷出,又怎能奢望拥有安稳的退休生活?
其次,我们必须学习基本的理财知识。否则,即便拥有再多的退休金,也可能因为错误的理财观念而挥霍殆尽。

退休金(南洋商报合成图)
事实上,社交媒体上已有不少理财专页和导师分享如何建立退休后源源不断的被动收入。
若觉得这些投资策略过于复杂或风险太高,也不妨善用本身的公积金户口,作为退休后稳定收入的基础。
以50万令吉的公积金存款为例,若年派息率为5%,即每年可获得约2万5000令吉的利息,相当于每月约2000令吉。
这笔利息收入对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壮年而言,确实显得微不足道;但别忘了,大多数人在退休时早已“无债一身轻”,该偿还的债务已还得七七八八,抚养子女的责任也已尽,因此这笔收入基本可以全数用于个人开销。
更重要的是,随着年龄增长,人的生活方式与消费需求也会改变。以我为例,二十年前刚踏入社会,年少气盛,追求所谓体面的生活,衣食住行样样讲究;而今步入中年,早已洗尽铅华,转而追求内心的平静与简单,物欲降低,开销自然也大幅减少。
当然,丰俭由人。如果你认为自己的退休金不足以支撑理想的退休生活,就必须在当下积极思考如何增加退休储备。
我有一位退休多年的至亲,前阵子将几间出租率不理想的房产售出,并将售房所得全数存入公积金户头。
如今在不动用本金的前提下,光靠每年的派息收入,他就能轻松过着三五个月就“说走就走”的旅行生活。
医疗支出或有所增加
最后,诚然,步入老年后,医疗支出可能会有所增加。但我国的公共医疗资源保障在全球范围内也属数一数二。
对我而言,若真的生病,也不介意在政府医院排队候诊时,边看书边喝咖啡,静静等待免费的医疗服务。那或许,正是另一种从容的退休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