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留台生的贡献/利亮时

1960年代,马来亚华文教育迎来的是一个漫长的严冬。1960年出炉的《拉曼达立报告书》,对独立后几年所实行的教育政策进行检讨。

《拉曼达立报告书》虽然仍将华文小学列入国家教育体系之内,但却将华文中学逐出教育体系之外,除非这些华文中学接受教育部的建议,改制为以英文为媒介的国民型中学。

华文中学的接受改制,令华文教育陷入消亡的边缘。当时的教总和董总等民间团体为了突破这种困境,而分别提出争取和推行华文为官方语文和创建独立大学的运动。

这一系列的运动虽然得到华人社会的广泛支援,但并未获得政府的认同,最终以失败告终。
1960年代的华文中学面对存亡的危机,尤其是不接受改制的华文中学,更面临高中文凭不受政府承认的窘境。

当时高三学生升大学一途,几乎只有台湾这个管道。如今的独立中学毕业生要升学几乎不是问题,但是当初除了赴台升学外,就只有国内的私立学院。

在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台湾培育我国逾10万名的毕业生,这是一个不少的数目。有人问笔者,这些同学对我们这块土地有何贡献?这一批人又有何成就?

留台生贡献多元

笔者作为留台生的一员,必须站出来表示,我们留台同学们的贡献是很多元的。

首先,我们的留台生前辈在回国后投入独中教育,与南大毕业生,成为独中教育的支柱。这些算是贡献吗?还有我们的留台生,不只在我国发光发热,他们也在台湾、澳洲、新加坡等地在各领域(教育、医学、工程、科技)亦有卓越的成就。

由于个资的关系,笔者无法把这些人的姓名一一罗列,但是在国内,每一届留台联总的会长,其在社会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在政治上,槟州州议会议长刘子健亦是留台生。刚才提及的国外,笔者在高师大担任教授与系所主管,若也算有一点微薄成就的话,这样我们留台同学在台湾公立大学,如中山大学、暨南国际大学、阳明交通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北大学等,都担任教职。还有,在台湾各大医院,亦有留台生担任专业的医师。

提出问题者,可能基于好奇,也可能坐井观天般不熟悉台湾。

如果台湾的学术真的一无是处,试问台湾何以能成为世界半导体的重镇?台湾的医学亦是位列世界前端班,台湾PISA数理成绩更是在世界前5位,加上其经济的成就和外汇储备的雄厚,这些都在在证明其教育优越的一面。

留台生在国内外都有卓越的表现,而我们看不到的一群,他们也在默默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若有人以轻视态度来评断留台生,笔者只能用以下9个字赠予:“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ADVERTISEMENT

 
 

 

反应

 

言论

只有新加坡“怕输”吗?/利亮时教授

新加坡导演梁智强的最新作品《小孩不笨3》,主要是围绕着新加坡的教育议题,内容道出家长、孩子之间所产生的种种问题。

我国的人民在看狮城社会时,常会有着许多复杂的心情,有一点大家都会公认的就是新加坡是一个高度竞争的社会。由于新加坡竞争激烈,在教育领域上家长也会存在“怕输”的心态。许多家长都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赢在起跑点,并且最终胜利在终点。 

笔者作为一位家长,在观察亚洲黄种人社会时,个人就会发现真的只有新加坡存在“怕输”的心态吗?家长、教师、学生之间的竞争,也只在新加坡吗?绝对不是,我们不妨回过头看我们自己的社会,拥有资源的家长,是否也在为孩子筹谋呢?

社经地位高的家长,对我国的教育有着一定的深入了解,他们对国民教育存在一些“迟疑”,因而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或者私立学校,让他们参加O level和A level的课程,或者进入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的课程。他们就是要让孩子在未来具备足够的国际竞争力,这是否也是“怕输”的一种呢? 

教育水平处于中高的家长,都是望子女成龙、成凤,尤其是小家庭的今天,资源集中在一、两位孩子身上。家长一开始就为孩子的未来费尽心思,而且中间也会在家长群中进行比较,这种“怕输”的心态就会出现。举例来说,群体中有一人补习(找到名师),大家都会争相把孩子送去,因为怕自己的孩子在功课上会不如其他同学。 

补习班兴旺

在台湾、日本、韩国,我们也会看到这种情况,因此在这些地方,补习班这个领域十分的兴盛,原因在于家长们都有“怕输”心态,怕孩子不跟着去补习,可能就会落在后头。这种“怕输”的心理,促成补习班的兴旺。

因此“怕输”不是新加坡独有的,在马来西亚、中国、台湾、香港、日本和韩国都普遍存在,因此我们可以观察这些地方,孩子们每天都是从早到晚在学习,尤其中学期间,学习上是相当辛苦的,考验着学子的耐力和毅力。 

面对如此的问题,这些地方的教育需要改革吗?笔者观察不论作出任何的变革,家长的心态还是没有改变,他们还是希望孩子具备领先的优势,因此教育政策的“变”,还是无法让家长的心态有所改变。“怕输”一直存在于上述的社会之中。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