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独中的过去与现在/利亮时教授

1955年英国殖民地政府在马来亚举行立法议会选举,逐步将政权移交给当地的政党。联盟在这次选举中获得压倒性胜利,同年9月由当时的教育部长阿都拉萨为首组成一个教育委员会,制定一个独立后的教育体系。

由该委员会制定的1956年教育委员会报告书,主旨是规划一套国内各民族皆能接受的全国教育制度,因此该报告书在一定程度上仍兼顾其他种族所办的学校。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1956年教育委员会报告书内声明,其所建议推行的政策是在1957至1960年这段过渡时期采用,往后必须重新检讨。

1956年教育委员会报告书所预留的伏笔,促使1960年教育政策检讨委员会报告书的诞生,该报告书强调发展一个以马来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教育制度,此举危及华文教育的生存空间。

整合海内外华人资源

自从这个教育报告书公布后,华人民间组织极力向政府争取华文教育在国家中应有的地位和生存空间。

1960年教育政策检讨委员会报告书令华人社会非常不满,华人申办独立大学和要求政府把华文列为官方语文,也让马来社会产生不满情绪。



1970年代的政策产生变化,政府开始关注特定种族利益,在各领域采取扶持政策。政府改弦易辙,对华文教育形成冲击,使1970年代的华文教育每下愈况,虽然独中的复兴运动把独中带离困境,但是当中历经许多艰辛的奋斗。

时至今日,国内外形势有利于独中教育发展,先决条件是华社能否拟定明确方向,还有整合海内外我国华人的资源,把独中提到一个新境界。

独中是华文教育的其中一环,大家努力打造成为私立学校的典范,方能让华文教育走向一个光明的未来,愿大家能共同拼搏之。

(作者为台湾高雄师大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

反应

 

言论

为华社培养技术人才/郑文牍

当今社会终究已迈入工业革命4.0的新兴科技时代,即人工智能时代。

在工业革命4.0崛起之际,全球迫切需要的是技职领域的高技术人才,世界各先进国,更是将技职教育列为主流教育,以应因产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为追赶先进国家发展的步伐,我国近10年内已针对技职教育发展大幅投入资源,国家年度财务预算从2015年的12亿令吉,增至2023年的67亿令吉,并研究为技职教育与培训(TVET)毕业生制定4000令吉或以上的高薪收入。

政府显然已意识到,若想成为工业发达国家,推动并发展技职教育是大势所趋。不难看出,积累越多技术型人才或者说高科技人才,可以成就我国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毋庸置疑,技职教育在培训各种技术型人才,甚至研究型的技术性人才,扮演最大的作用。

独中技职教育逾30年

官方政策或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不仅显示国家在推动经济发展所迫切需要的各项人才指标,从另一角度来看,也说明站在国家立场,发展技职教育是必然的。

独中实行完整的6年中等教育学制,自70年代以来,办学方针皆顺应时代教育的需求,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更新,不断精进未来的发展蓝图。

90年代初期,许多独中在高中部开设技职类科,即是因应当时国家教育政策调整,同时迎合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及人力的需求而推动技职教育。

虽然独中因须自筹经费办学,长期面临财务不足及人力层面匮乏的挑战,但独中的技职类科在过去30年,亦为国家培育出许多杰出人才。

从技职教育面向谈独中教育的前景,必须关注过去的教育体系,较侧重于学术知识的养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当今学校教育应更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更广泛的知识体系,即关注学生的学术水平,也同时注重学生的专业实作技能。

朝综合型办学体系迈进

因此,有条件的独中,可考虑朝综合型中等教育办学体系,在高中阶段设置技职类科,提供学生升高中时更多元的选择和机会,作为未来通往各行业的基础途径。

事实上,独中的发展大多资源来自社会,加上独中办学具有自主经营优势,若能有效结合地方上的资源,除了突显学校技职教育的办学特色,更可有效地将现成的学习成果回馈社会,为华社培养具竞争力的技术人才。

再来,以诗巫公教中学为例,在90年代开启技职班后,我们都紧跟社会脚步,课程上的调整,到不断鼓励学生从学习技术到专研技术。

另外,开办技职课程,不仅使我校的课程内容趋向多元化,校园活动更多样化,也在不同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带来不同机遇。

(作者为砂拉越诗巫中学郑文牍校长)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