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没完没了的外劳问题/黄金祥

大批外劳经过合法途径来到马来西亚,雇主没有足够工作给他们,是谁的错?

近日,我国的外劳问题又闹得沸沸扬扬。柔佛边佳兰有171名孟加拉籍外劳,抵马半年却一直等不到雇主安排工作,选择集体步行到警局报案,结果被警方拘留。

事情闹开后,谴责之声四起,雇主成了众矢之的。其中有部长建议,这类雇主应当按每名外劳开罚3万令吉。

大马厂联总会长丹斯里苏添来则认为,把责任完全归咎雇主,却不检讨现有的外劳政策,包括“阿里巴巴”式的寻租行为,外劳招聘过程中的欺诈问题,以及执法力度不足等等,不仅对雇主不公,也无法根本解决问题。

两年前,由于疫情关系,本地工作市场大量萎缩,据称超过200万外劳选择离境回国,导致后来市场回暖时,人手严重不足。(见拙作《外劳“大隐隐于市”》与《外劳是门好生意》)

去年杪,首相拿督斯里安华上台后,加速处理外劳漂白与新聘程序;当时人力资源部甚至承诺,只要资料齐全,3个工作日内即可获批。

然而,对建筑商来说,这个审批有一个严格的规定,就是所申请人数,不能少于100人,否则只能通过建屋发展局(CIDB)申请,过程痛苦且耗时费日。

许多中小型建商,他们所欠缺的人手可能只在10至50人,由于上述限制,他们被迫超额申请。有些建商需要200人,但被代理告知,获批人数一般会被官员腰斩,若要200人,最好申请400人,过去的经验也确是如此。

岂料,人资部这回十分大方,几乎是来者不拒,要多少批多少,而且真的说到做到,3天内完成审批。

据报道,人资部去年一口气批准招聘113万外劳,商家与代理们皆大欢喜。

问题来了,这成倍成倍多出来的配额该如何消化?

代理说:请您放一百个心!因为他们有办法把外劳“推销”出去,不花商家一分钱。

被安排到别处打工

换言之,这些超额外劳来到大马,就会被代理安排到别处打工。

对许多贫困的孟加拉人而言,大马简直就是天堂。当地中介与大马代理合作无间,里应外合,一名孟加拉外劳必须缴交约2万令吉,才能被“钦点”获得签证。扣除所有开销,两地代理的利润合计不少于1万。

可见,只要引进1000人,就是1000万的“肥水”。以113万获批人数计,就是超过百亿的大生意,有谁不要?

一些无良代理,完全不在意这些外劳最终落脚何处?有无工作收入?他们只在乎明年准证到期时,外劳们会不会乖乖回来找他更新准证,那可是一个人头每年2000至3000令吉的后续收入。

所以,商家们不是说缺乏人手吗?怎么会有合法外劳没工作做?明白了上述的操作,就不难理解了。

非法外劳有增无减

大马陷入这样的困局,并非一朝一夕之事。由敦马哈迪医生掌政时期大批引进外劳开始,国家就一直被困在同样的死循环:商家人力不足—引进外劳—外劳泛滥及非法化—逮捕遣送—人力不足—漂白+引进新外劳—外劳泛滥。

在整整延宕30余年的过程,逗留在大马的非法外劳人数,始终有增无减。

政府的执法不力,加上昂贵的费用与各种漏洞,逃离原雇主或非法逗留成了一个更划算的选择,变相鼓励许多合法外劳放弃更新准证,或者合约到期后不回国,留下来继续打黑工。

引进外劳的初衷,原是让他们担起3D(危险、困难、肮脏)工作,但只要到过茨厂街、批发巴刹,甚至是购物广场,就不难发现,许多本来应该在工地、工厂或园坵工作的外劳,都成了独当一面的店员,甚至是商店的全权经营者。

这类情况行之有年,有些外劳甚至祖孙三代都在这里谋生和长大,大家都见怪不怪了。

扫荡行动成果斐然

有关当局近日来雷厉风行,展开一连串的扫荡行动,逮捕了数千名非法外劳,成果斐然。

然而,类似的执法行动,能持续多久?保守估计,本地非法外劳人数达400万,移民局要建多大的扣留营,才能把他们关起来?就算直接遣送回国,所需费用也是天文数字,该由谁来承担?

外劳问题已是大马的沉疴宿疾,如今更因“强迫劳动”与“贩卖人口”之恶名影响国家声誉。

然而,这是一条庞大的产业链,涉及上上下下许多既得利益者,就算首相安华有心铲除弊病,若无破釜沉舟的决心,恐怕还是大家喧闹一阵,又是轻舟已过万重山。

反应

 

言论

伊党的嚣张,安华的软弱/黄金祥

印象中,除了已故精神领袖拿督聂阿兹的时代,相对比较温和以外,伊斯兰党素来都是以炒作宗教与种族对立情绪,作为拉拢支持者的主要手段。

回顾2024年,这类卑劣手段走到高峰,已到了无中生有、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因为缺乏政绩,连掌政数十年的丹登二州也治理不好,更谈不上什么治国方略,只能靠挑拨社会情绪转移焦点,同时亦是最廉价的政治宣传手段。

近年来,加上一群失意政客的助阵,不论是来自土著团结党、巫统拿督阿克马、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等,伊党之流的嚣张,简直是到了目无法纪的程度。

不论是袜子风波、啤酒商赞助华教义演、博彩业被禁、安顺挥舞中国国旗事件,到禁止州内酒店宴席用酒,以及公开鞭刑、强制餐饮业者申请清真认证等等,这类破坏族群和谐,或是扰乱公众秩序的事件,可谓罄竹难书。

近日,伊党再度挑起事端,指责倪可敏与杨巧双两位部长“干预回教事务”,要发动“捍卫回教集会”以示抗议。

倘若倪杨二人真犯下伊党声称的罪名,无需伊党出面,警方早已将他们拘留问话。可见,伊党根本不在乎罪名的真假,只要不断炒作,不断动员到警局报案,就可将事情闹大。

越是把大马社会搞得鸡犬不宁,让团结政府忙于应付,伊党就越能从中获利。

这一轮操作背后的动机,相信离不开该党议员茜蒂玛丝杜拉,在与林冠英的“表亲论”诉讼案中败诉,并遭判赔偿82万令吉有关。

茜蒂玛丝杜拉身为博士衔头持有者,更贵为国会议员,居然指控林冠英等人与李光耀及陈平有亲属关系,这种无脑、无厘头、无端生有的诬蔑,若她当初过了嘴瘾后肯低头道歉,事情或许就不了了之,可偏偏死鸭子嘴硬,知错不改,被判败诉早在意料之中。

可耻的是,伊党上下不但不好好反省,不认为诬蔑他人是一项罪恶,反而发动“圣战筹款”,让全党党员为她所犯之错埋单,仿佛受污蔑者才是应被讨伐的对象。

估计伊党的教育里,没有“说谎者将下地狱”的部分,因此从上到下,皆说谎成性,以污蔑、羞辱、挑衅为日常。

伊党对两位火箭部长最新一轮的攻击,除了因为这是他们唯一的伎俩,也因为茜蒂玛丝杜拉败诉后,全党陷入难以自圆其说的窘况。

所以,对行动党“发烂渣”,纯属老羞成怒,亦为了转移大众的注意力。

对伊党作恶视而不见

伊党之所以如此狂妄嚣张,视国法如无物,不外乎仗着自己是全国最大党这一点。

伊党在第十五届全国大选中狂胜,但与土团联手踏入布城的愿望落空,一直心怀不岔。自那之后,国盟一边谋划如何重导“喜来登政变”,一边则不断挑拨争端,给拿督斯里安华政府制造麻烦。

两年前,安华以公正开明的形象上位,全国人民寄予厚望,特别是华社,以为拨开云雾见青天,大马总算迎来一位全民首相,华社多年来的委屈与积郁终将得到纾解。

岂料,两年下来,安华似乎慑于当初绿潮的气势,对伊党等人的作恶不是视而不见,就是坐等事态冷却后才轻轻带过。不论是袜子风波,还是最新这几轮的炒作,安华都沉默以对。这不仅让人觉得他束手无策,更让华社感觉现状比过去更糟。

相比之下,敦马如今虽与哈迪沆瀣一气,但他在位时期,面对这类种族宗教纠纷时,经常可以果断出面,一锤定音,避免局势恶化,三大民族也维持了一段相对和谐的年代。

而今安华同样手握大权,却投鼠忌器、畏首畏尾。对3R议题无法站稳立场,对一再踩踏红线者不予严厉谴责,只会纵容了极端分子的气焰,让他们更加不可一世。

伊党的嚣张,对比安华的软弱,华社看在眼里,该作何感想?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