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死囚,该不该死?/郑喜文

生命无价,即使延伸至小猫小狗,估计也没人有异议。

那,死囚该不该死?



死囚之所以沦为死囚,就是因为他做了一些凡人如你我想也不敢想、想了也不会做、会做也不愿做、愿做也得忍住不做,忍不住却也不可以做的事,于是他成了死囚。

死囚有好几种,贩毒的、持枪的、绑架的、蓄意谋杀的、恐怖主义的、强奸致死的、教唆他人自杀及企图叛国等等。

一般来说,死囚都是为了谋财,或一己私欲,于是他必须直接或间接的伤害一些人——对方也许不至于死,不过还真没人说得准,因为他的动机是满足他自身的利益,让不让你死,就看剧情是否需要。

纵观上述罪名,死囚之所以成为死囚,一般都是他让某个人或某些人永久的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无法有效解决问题

在某个层面来说,副部长杨巧双的说法的确没错,死刑这“一命抵一命”的惩罚,确实无法有效的解决社会问题,说不定让对方在终身监禁之后,他会觉悟并反悔呢?如果他不会呢?如果他是惯犯呢?如果他杀了很多很多人呢?

如果冲着死刑而随机杀了3个人(想死却不敢自杀)的囚犯,可以为了被判死刑而再杀30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如果杀了10个人的囚犯,在杀害第11个人时失手被捕而表现出极大的忏悔,应该怎的?

敢问,一个坏人的反悔,对这个社会有何作用?为了证明人之初性本善吗?还是证明你的爱就跟大海一样无量?在无法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大前提下,执行死刑却是为了什么?

如果“终身监禁”是这世间上最大的惩罚,为何他却可以如此随意的让你最爱的人永远离开你?

杀戮比偷取可恨多了,被“偷”掉,至少那个人还在——但死囚却选择杀害了他,让他在宇宙毁灭之后,都不会再次出现。

我们从小被教导的功课,在这个课题上,被完全推翻。为何作业做错了会被老师用藤鞭打手心?为何在学校走廊奔跑会被抄名?为何没带作业簿必须罚站?这惩罚对等吗?

惩罚本身必须稍微大于“错事”,那才可以起到警惕和预防的作用,如果考试作弊的后果是“抄写3次”而不是“记大过一次”,又有谁会畏惧呢?

惩罚不对等,受害者的心灵无法被安抚——敢问,“被安抚”对这个社会有何作用?有的,被安抚,就是打从心里上承认国家这个律法,死刑让人感到这世间尽管有不平之事,却可以通过法庭去寻找公义。

废死无法阻他人犯案

你杀人?那就填命吧!

如果死不死都无法彻底解决,那为何你不让该死的人去死?

至少受害者和其家属不会怀疑人生,无语问苍天,甚至恨不得替天行道,反正失手了也就和对方一起蹲在牢房里吃咖喱饭而已,然后再找机会弄死他,无论失手还是得手都是继续蹲嘛,不然终身监禁也太无聊了,怎么看也博得过。

死囚该不该死,其实也不是重点。重点是,如果你觉得死囚不该死,那你除了废除死刑之外,还做了什么?

最荒谬的是,死囚在成为死囚之前,其实他已经知道他会成为死囚—— 他知道做了那件事之后,后果是死刑的,然而他还是做了—— 换言之,一个准备去死的人,他带着非死不可的心态去让一个一点都没有准备要死的人给致死了,然后你不给他死,还要准备膳食和私人空间给他,好让他可以忏悔?

政府不执行死刑,却又无法阻止他人成为终身监禁囚犯,没有体制,没有方法,百姓质疑鼓噪,你却归咎于“情绪化”,那你是想怎样?

死刑,有了可以不执行,不过一旦你没有,而你又缺乏执行的能力,那被人民在三观上宣判“死刑”的,就是你。

反应

 

在商言商

重复14次的逻辑/郑喜文

作者:郑喜文(大中华市场前锋队长)

[email protected]

最近看了一本颇有趣的书,《底层逻辑》,作者刘润尝试为埋藏在表层甚至是逆向的认知给予一些规律上的痕迹,好让我们在繁杂莫测的世界和层层叠叠的假象里捕捉相关的“线索”,在未知的当下作出相对来说更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其中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道数学题,它是这样解的:如果你要去做一件事情的成功率只有 20%,而我们对“成功”的几率定义在95%的话,那这件只有 20%会成功的事情你需要去做几次,才会有95%的把握?

一般人会用加法或乘法,5次左右?

正确答案是14次,其背后的逻辑是,当一件事情只有20%成功,则80%会失败(废话),那重复做N次都不成功的几率是 80%n=1-95%=5%,换去白话文来说,即重复做N次每次都不成功的几率是5%,更积极的说法是:重复做N次,至少有一次成功的几率是95%。

而这个N,就是14。

如果要达至99%的成功率,则需要重复21次左右,反正没有百分百的几率,那1%象征着运气,虽然这元素的占比在商业里头往往会超过 1%——没想到数学题也商业化得如此接地气?

了解到这一点,可以想象得到,第一次创业就成功的几率小得可怜,而商家要在伤到元气的情况底下,继续坚持其余13次的尝试,谈何容易?

一直在路上

数学题毕竟是数学题,经商条件会在这14次尝试的期间发生变化,不是开几个根号还是次方就可以解决的;而所谓的“不成功”,并不会是毫无斩获的“零”,相对的,所谓的“成功了”,即使尝试一次就做到了,却也只是起点。

经商是“一直在路上”的旅程,并不是就此退下或一直这样做下去的启示——这一切操作,恰恰是从商最挑战也最让人着迷的地方。

话说回来,倘若想做一件自己很喜欢但却很不熟悉的事情,而这把握只有1%成功率的话,按作者刘润的算法,你需要重复298次才,会达到95%的几率,并且还是同一个“不熟悉的”领域——从中可见,“十年磨一剑”的做法是理智的。

如果一直都在做自己熟悉的,但却屡败屡战N次之后打算改变赛道的话,不晓得又要重复几次才达到95%的几率?

这道题,书里并没有答案,即使有,也只供参考。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