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失落的人道情怀/许世平

雪兰莪梳邦再也的兴都庙因庙地纠纷爆发骚乱后,却有一名巫统老党员却忆述说,1969年发生5·13种族暴动,兴都庙是掩护马来人的避难所。

每天新闻版面都充斥着坏消息,反映人生种种命蹇时乖报道,因此,新闻界有名谚言:“没新闻,就是好新闻”。



在这个充满风险的世界,记者也执意要采写能让人感到温暖的好新闻,想通过他们的观察,提醒人们,不要只顾相吵和争夺。

在大家都感到焦虑的时刻,竟然还有一个巫统的老党员,帮我们找回失落的人道情怀和人性。其实,记者一直都在屏息等待那些激动人心的温暖场景,然后迫不及待地以颤抖的手按下了快门,让人永远铭记什么才是英雄。

多年前欧洲发生难民潮,一名摄影记者在难民危机风暴中的莱斯沃斯岛民,拍摄了一幅照片:“三个希腊籍祖母坐在长椅,哼着摇篮曲,用柔和慈爱的目光注视着婴儿,用奶瓶给婴孩喂奶。”

“旁边一个叙利亚年轻母亲的难民,看着孩子吮吸奶水,她的脸上流露出了由衷的喜悦。”

这幅照片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希腊总理齐普拉斯赞扬说:“希腊虽小,却拥有水手的美誉,对海上落难的人,水手的职责是救援。”



记者的工作,就是心怀博爱,奔走呼号,要很好地诠释理想,正义,和真正的人道主义。

反应

 

言论

年轻人的返乡之路/许世平

彭博社专栏一则评论报道,说的是“就业危机下,中国青年无奈再走下乡路”。

一向来,农家子弟都蜂拥跑到城市谋生,推动中国经济增速发展,然而疫情过后,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放缓,失业率飙升,好些年轻人只能选择“返乡”。

经济学家认为年轻人选择远离城市喧嚣,只是推迟青年失业危机,根本没法解决经济问题,特别是年轻人离开技术创新发达的城市,还将抑制经济增长,使城市化进程放缓,还减少经济增长动力。

或许返乡是一种无奈,但却会是另一种可能。

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便讲述回乡创业的故事,随着城市生活压力增大,转换轨道,下乡归农、寻根,思考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还是挺美好的。

两年前,中国系列记录片《我的美丽乡村》便展现了现代农乡的新变化、新发展、新成就,反映农村人家新的获得感。

返乡创业反哺故土

在中国政府推行改革开放,极力推动城市化,以消费刺激经济,促进经济增长,然而日夜操劳的城市生活,激烈的竞争,霓虹灯下的冷漠,生活的压力,内在的空虚,让人甚感疲惫和焦虑。

买不起房,养不起老的城市生活,让越来越多人改变态度,不如像电影《火星救援》里的宇航员马克那样,在浩瀚苍凉的火星,制水、种土豆,自救中最终等到救援。

在《我们的美丽乡村》里,让返乡创业的青年,从城市归来反哺故土。他们沿山势水势改建村落房舍,将庞大无序的农居群改造成与村民共建共享的全新生态。

年轻人可以成为领潮者,他们带着技术、信息、视野回归农村,从零开始,摸索一条故土乡情的全新业态,让凋敝的农村重焕生机,成为年轻人创业梦想的热土。

你可以将返乡的思想逻辑,视作对城市化的抗拒,回归自然,踱步冥想,做个环保主义思潮的实践者。

社会学家将这种返乡行动称作“乌托邦的移位”,我们的政府也应给予鼓励,用好的政策,给年轻人提供支援和返乡创业的利好因素,包括技术、融资配套,耕种养殖、技术转移、生态建设、推动乡村旅游及振兴经济。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