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一公尺距离/杨欣儒
2019冠状病毒病爆发以来,有关部门一直呼吁在公众场所,人与人之间距离必须保持在一公尺以上。
“公尺”是旧的叫法,我国和台湾的媒体还在用,可中国早就不叫“公尺”了,而是“米”,它是meter(metre)的音译。这里我们就来谈海峡两岸的度量衡和数字用语,即大陆和台湾这方面词语的区别。
meter我国都根据台湾的“公尺”,可学校却用“米”,例如运动会的400米接力赛。中国早在1994年已经实施《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其中长度是以“米”作为基本单位。1000米过去叫“公里”,自从《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实施后,“千米”已逐步取代“公里”。中国采用“千米”名称主要是配合国际单位的译法,因为kilo是千,kilometer当然译为“千米”。
同样的,“千克”(kilogram)也已经取代“公斤”。这种译法可以避免使用上的混淆,因为中国的(市)斤是500克(我国根据旧制是600克)。整个中国的“斤”就是500克,要买1公斤的东西直接说“千克”肯定不会和“斤”混淆了。
中国的斤两计算也和我国的不同。中国1斤(500克)是10两,1两是50克,容易计算。可我国仍根据旧制,1斤(600克)16两,1两37.5克。巴刹和中药店的斤两就是按旧制计算的。
按国际单位制(S I)“米”、“千克”、“千米”、“升”(L),都是法定计量单位名称,“公尺”、“公斤”、“公里”、“公升”为非法定计量单位名称。中国目前采用的是法定计量单位名称。
“兆”扰乱我国媒体
还有一个数字“兆”也一直扰乱我国媒体,我们根据台湾把“兆”当成一万亿,中国叫“万亿”,不叫“兆”,因为中国的“兆”是一百万。有人认为“万亿”不好使,用单音节的“兆”比较方便,如果数字再大,例如“1万个兆”,按照中国的叫法,岂不是“1万万亿”?
其实大家不必操心,再大是数字,中国本来就有固定的名称:兆是百万million(因数是6,即数字10上面右上角6,符号是M)、giga叫“吉”(因数9,符号G)、tetra叫“太”(因数12,符号T)、peta叫“拍”(因数15,符号P)、exa叫“艾”(因数18,符号E)、zetta叫“泽”(因数21,符号Z)、最大的yotta叫“尧”(因数24,符号Y),这已经是个天文数字了。
【灼见】十个老师九个了不起/杨欣儒
“了”是个多音字,有le(轻声)、liao(第三声)。一般说话时,“了”作为助词我们都读为le。读liao时用在了不起、了解、了如指掌、无完无了、了无进展等、还有歌词都念liao。
可助词“了”本地人都不读le,一开口就是liao,做完liao、看见 liao、购买 liao。作为商人、小贩、各行业职业,开口闭口都是liao,到处都是“了不起”。
他们作为非教育界人士动辄“了不起”,情之可原,因为他们并不知道“了”作为助词必须念le。可是作为华小的华文教师,说话教书都是“了不起”,就似乎有些说不过去了。
不信,你们可以用笔记录A老师liao了几次,B老师“了不起”几次,C老师又几次。笔者在任时,经常到各华小视察学员实习,偶尔听到老师的谈话,都是讨论liao、研究liao、报告呈上liao。liao泛滥到几乎是10个老师9个了不起。
事实上一个人的音质好,说话动听,其发音未必规范,我先注意的是他们开口的助词“了”,是否都念成liao。
笔者刚出来教书时也是很“了不起”的,后来听了中国的音像教材后,才开始纠正自己的发音。要改正“了不起”的坏习惯,可以每天花10分钟念各种动词+了,直到掌握为止。例如:写好了、交上了、读完了,然后注意听别人的谈话,看她们liao了几次,借此纠正自己。
需注意规范词语
除了语音错误,老师也要注意规范词语。笔者经常注意老师几乎不会用“万”,都是10千100千。有退休老师告诉笔者,她当年买的半独立房子花了91千,有老师要卖他600千的房子。甚至还有老师说“这粒汽车80千”、“我刚卖了2粒股票赚了25千”。她们只有在教数学阿拉伯数字改换为汉字时才注意到有“万”字。笔者到过沙巴、砂拉越,发现这里的华裔很少会说10千、100千,都用“万”。
作为总结,要搞好规范华语,必须注意文字、语音、词语和语法。希望有志于从事规范华语的读者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