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黄金祥

适逢武侠小说名家金庸百年诞辰,中港多地举办纪念活动,展出金大侠当年手稿、小说人物雕像、漫画家作品等等,《南洋商报》亦作了系列报道,引发我这个金庸迷几许追思之情。

小时候,原版小说买不起,兄姐们就把报纸的每期小说专栏剪下,贴在旧作业簿上,日后可以随时翻阅重温。我小学四、五年级开始,就是先接触兄姐“独家自制”的金庸小说本,开启了我对武侠世界的大门。

何谓武侠?金庸在《射雕》中,对郭靖的一生,浓缩在“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八个字,也正是武侠小说中,对“侠义”二字的最佳诠释。

大侠之所以被视作大侠,未必是因其武功天下无敌。

书中人物如欧阳锋、岳不群、金轮法王等,武功卓越不凡,但为人阴险毒辣,为一己私利不择手段,完全与“侠义”沾不上边,更遑论“大侠”。

舍己为人坦荡君子

对比之下,郭靖、杨过、萧峰、令狐冲等,无一不是一身正气、胸怀家国舍己为人的坦荡君子。

行侠仗义、惩奸除恶,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正义可以赴汤蹈火,为兄弟可以两肋插刀……这都是正派武侠小说中,对一个“大侠”的基本描述。

金庸笔下的大侠,则往往再上一个台阶,升级到“为国为民,死而后已”的层次。

过去,武侠小说曾被视为“不良读物”,同学们在课堂只能偷偷摸摸传阅,万一被老师抓到,还会被没收。而今,金庸小说早已登上文学的大雅之堂,“金学”更是继“红学”之后大放异彩,让人痴迷及追崇的程度,完全不输于四大名著。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也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即使有些人没读过原著,亦可通过大量改编自金庸作品的电影或电视剧,接触到武侠与江湖的世界。

今日的青少年,面对五花八门的网络娱乐,能静下心来读一本厚重的武侠小说,似乎成了不可多得的奢求。

或许亦因如此,他们容易受到无良社媒及网红的误导,对是非黑白失去基本判断能力。

一旦热衷于追求低俗潮流,就会忘了华人核心价值,甚至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过时可笑的产物。

文字可以陶冶性情,读书可以明智,武侠小说中的侠义情怀,对读者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既诱导世人向善,亦可透过尔欺我诈的江湖,学习分辨世事的是非对错。

真实社会同样是一个江湖,充斥着许多奸诈险恶的小人,他们善于指鹿为马,仗势欺人,玩弄宗教情绪,挑拨族群对立。

如何在一个混沌污浊的江湖,看破虚假面具底下的狰狞面目,是每个人一辈子的功课。

不容小人胡作非为

中华民族以中庸处世,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在小人眼里会变成懦弱怕事。我们在权势面前该如何站稳立场、坚定不移,而不是一味委曲求全,考验这一代人的智慧。

莫忘了,天地有正气,人间有正道;就如武侠世界讲究仁义之心,凡事善恶分明,绝不容奸诈小人胡作非为。

或许是时候,华校师长可鼓励学生们多读金庸小说,通过扣人心弦的故事,可以提升对中华文化及历史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浩然正气,岂不善哉? 

反应

 

言论

“抛鱼生”失传统意义/黄金祥

春节捞鱼生是马新华人多年来的习俗,大家趁着团圆的日子,围在圆桌同捞一盘七彩鱼生,既增添喜庆气氛,也富含许多吉祥寓意。

偏偏有些年轻人追求胡闹,刻意把“捞鱼生”变成“抛鱼生”,将一大盘鱼生用筷子夹着抛向空中,再任其跌落桌上或地面,嘻嘻哈哈中,把好好的春节美食变成一堆垃圾。

随着有人把这样的“抛鱼生”过程放上网,引来许多人跟风,在大小酒楼的年宴,都会看到类似情景。

大人的不良示范,成了错误教材,小孩们耳濡目染,以为这就是华人的传统捞生模式。

本地酒楼的鱼生,一盘动辄上百元,近年来有加入鲍鱼或鲑鱼的豪华鱼生,更是价格不菲。然而,就算只是最基本的用料,也不应如此糟蹋,不但造成浪费,也对用心准备食材的厨师不敬,更增添侍应生的打扫工作。

中华民族自古务农为生,从“士农工商”四字就可看出,农民地位仅在治理国家的士大夫之下,可见古人对农民的尊重。

小学课本里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几句,大家都耳熟能详,所有华人父母的家教里,肯定有珍惜食物这一条古训。

珍惜食物

那些经历战乱和饥荒的老一辈,更能理解食物来之不易,每一口饭都不能浪费的道理。

90后的新生代,普遍三餐温饱、衣食无忧,虽不至于饭来张口,但一般上没有经历饥饿或物资匮乏的磨难。是否因为如此,变得连“珍惜食物”的基本做人道理,都没学会?

网上流传过一则视频,有中国小孩吃自助餐时,一时贪心拿了太多吃不完,趁父亲离座片刻,偷偷把食物倒入垃圾桶。结果父亲知道后把孩子训斥一顿,还捡起垃圾桶里的食物吃掉。

孩子内疚得哭着求父亲别再吃了,而父亲则坚持“言教不如身教”,让孩子学了宝贵一课。

相比东方社会对食物的珍惜,西方的某些行为则形成强烈对比。例如在西班牙,每年8月会举行《番茄大战》(La Tomatina)节日,人们会在街上互相投掷超过100吨的番茄。

意大利的柳橙节、法国的柠檬节、德国柏林的《蔬果大战》,也同样是把柑橘蔬果等,或当作武器互扔,或用来装饰游行花车,都同样是糟蹋农作物的行径。

欧美的万圣节更严重,单是用来雕塑摆设的南瓜,每年就消耗超过3千万个(超过1500吨)。节日结束后,这些南瓜大都被送到土埋场。

救济贫民

这些可食用的蔬果,即使因为大丰收卖不了好价钱,也至少可用来救济贫民,而不是当作嬉闹的工具。

食物遭如此大量浪费,在东方社会不仅难以理解,而且是不可原谅的。

过去数百年,西方人凭藉从殖民地掠夺而得的财富与资源,享受着无比舒适且铺张浪费的生活。随着媒体的传播,他们对食物的态度,也逐渐影响到东方的新生代。

比如把生日蛋糕往人脸上砸,或把香槟往人群乱喷等行为,也在本地开始流行起来,成了年轻人开派对时的恶搞节目。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般人的浪费习惯,往往就是从食物开始。

捞鱼生是与亲友团圆共享的美好体验,千万别用愚蠢的“抛鱼生”方式,让这个传统失去原有的意义。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