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从微小合并看制度化/江振鸿

教育部日前建议合并一些微型华小。这项建议不出所料,引起了一些华教团体的反弹。

如果不去揣测当局此建议是否有任何的隐藏议程,这项建议其实是合理及恰当的,因为这些微型华小,非常不具经济效应的。

相对于拥有数百名学生,师生比例最少1对30的大中小型华小,学生人数很少甚至是只有区区数名学生的这些微型华小,却也需至少几名教职人员及资源来维持学校的运作,对于华教本就有限及紧绌的资源,造成了一定的负担。

就如在华人所擅长的商业生意上,把一些收益达不到预期或不具经济效应的分行分店或部门给予合并,以节省公司运作成本及资源。

当然作为百年树人的教育,固然不能以经济效应来衡量。但是,如果这个不具经济效应是消耗着华教本就有限及紧绌的资源,对于华教的长远发展,始终是不利的。

没良好机制增建华小

但是合并微型华小,意味着一些微型华小将被关闭,这触动到了华社及华教团体多年来所秉持的华小“一所都不能少”的精神及底线。

华社及华教团体之所以对这个精神及底线有所坚持,因为多年来,当局并没有一个良好的机制,根据相关社区的需求去制度化的增建华小,导致华小关一所即少一所。

而华小的增建批文,往往也只是作为5年一次的大选糖果来分派。

如果,当局能根据相关社区的需求,制度化的增建华小,华社及这些华教团体,还会对于当局根据相关社区的需求减弱,来制度化关闭或合并微型华小,而反弹吗?

当然,这个所谓的制度化,得是在相关法令上有明文规定的制度化,而不是当年希盟没有明文规定的所谓制度化华教拨款。

最后,在我们指责当局时常推出温水煮青蛙式对华教不利的政策的同时,是否有去向当局积极争取,以一劳永逸解决所有华小的问题,包括制度化拨款、制度化增建,及半津华小明明是政府学校,却不获政府全额资助的奇葩? 

不幸的是,过去数届大选,华社及这些华教团体的华教诉求,似乎只聚焦于要求当局承认独中统考。

而获得大部分华裔祝福、于5·09大选上台的希盟政府,执政后却一刀大砍华裔子弟可负担升学管道拉曼大学学院的拨款。

反应

 

言论

PADU是否多此一举?/江振鸿

PADU系统,似乎多此一举。

首先,因为PADU系统的目的,是为了鉴定相关民众是否符合获得目标式补贴的资格。如果以普通正常人的思维度之,在输入收入资料的那一块,恐怕只会少不会多,或至少与申报所得税的收入相同(以避免税收局因为收入资料的不符合,而找上门来)。

所以,民众的收入资料,国家内陆税收局恐怕已是齐全,只要PADU系统能与内陆税收局的数据库连线,所有有申报所得税的民众的收入资料,一览无遗。

第二,此PADU系统也需相关民众输入其所负担的人数。

这点意义很重大,因为同样的收入,如果负担的人数不一样,其可支配收入也将不一样。如果有关当局是以扣除负担人数后的可支配收入来决定是否获得目标式补贴的资格,可也无形中,鼓励我国的生育率,因为这个补贴将是长期性的,不似一些华团那一次性的所谓生育率奖励。

而就如上述收入资料的例子,只要PADU系统能与国民登记局的数据库连线,所有相关民众的孩子乃至父母的这些资料,也将一览无遗。

补贴资格是否公平?

此外,PADU系统也需输入相关民众目前的保险及银行,包括车房和个人贷款的每月偿还负担数(Commitment)。

虽然政府尚未公布这项目标式补贴资格的计算方式,但是如果其计算方式是以收入扣除所有这些车房和个人贷款偿还负担数额后的可支配收入,来决定是否获得目标式补贴的资格,这则无法令人苟同。

因为同样的收入,有能力买车买房的人,比起没有买车买房且被迫租房帮屋主偿还房贷的人,更易获得针对式补贴的资格,是否公平?

同样的收入,那些买大车大房(车房贷偿还负担数额较高)的人,比起只买可负担的车子及房屋的人(车房贷偿还负担数额较低)更易获得针对式补贴的资格,是否公道?

而同样的收入,那些理财能力低下,所以得申请个人贷款来偿还因过度花费而造成的债务的人士,却比起因为善于理财,所以无债一身轻的人士更易获得针对式补贴的资格,这又是不是对于鼓励人民精明理财的目标,背道而驰?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