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从“华教”建构的族群认同/冯振豪

大马华社有一站式的教育机制,从幼儿园、华小、华中、独中到大专,在世界上可说绝无仅有,而教育也是华人社会重拾自信,建立认同的依据之一。

1969年5·13惨剧发生后,华社一度陷入对政治的恐惧和忌讳。到了1973年,由霹雳州董联会发起独中复兴运动,成功唤起一波热潮,促成华人社会重新自我定位的开始,尤其“中文”成为母语,让充满血缘及地缘色彩的方言降为次优选项,中文也变成凝集华社的重要链接之一。



 

而华校例行举办的校庆义卖、团体义演、新春团拜、醒狮采青、中秋晚会等动员华人参与,加深族群向心力,使华社逐渐从教育上获取成就感和自信心,抵消了后5·13的低落政治态度。

尽管华教于1950年代就开始奋斗,但却常受到意识形态的操纵,左翼骑劫教育并非子虚乌有之事。直到1970年代,左翼和马共的底气被抽尽,国阵的大收编导致华基在野力量的消散,华教顿时失去意识形态的支配。

1973年后,华社聚集关注独中教育兴亡,华教从原本的反动政治角色,形成涵盖政商法医社民的共同体,华教领袖的多元化和专门化成挽救华社的救命稻草,国阵的单元主义议程也因此无法攻破华教这道防线。

从独中存亡、华小师资、华中拨款、独大风波等的回应,能看见建构认同和自信的端倪。捍卫母语的大方向,将籍贯、阶级、职业、地域等差异缩小,大家共乘一舟,而各校董家教充满各背景人士参与,以及1987年华团天后宫大集会都是例证。



从教育奋斗到政治运动

积极投入华教运动的结果,也使华社逐步走出后5·13危局,董总前主席林晃升1986年提出两线制构想,大胆谈论时政,甚至于在野政党间穿针引线,打开华社菁英重新参与政治的大门,这也是为何茅草行动后华社的政治热度不降反增。

华教不仅是教育的存在,同时也是认同的象征。教育让华社重获信心,引导华人从教育奋斗过渡到政治运动,这是非常独特的现象。

惟如今华社的社会资本较以往充实,彼此都有余裕在别的事情上争辩,如香港反修例、中美贸易战、台湾统独等,何况许多以往建构的概念逐渐不适时,我们该如何在21世纪重新定位大马华社将是一大挑战。

(作者为台湾东吴大学政治所研究生)

反应

 

文教

陈大锦:免影响华教慈善 “撤捐”之风不可开

(峇株巴辖4日讯)董总主席陈大锦直言,“撤捐”之风不可开,否则将对向来依赖捐献的华文教育慈善事业造成深远的影响。

他说,董总从2019年开始筹建华教综合大厦,除了进行深入探讨及详细规划,董总也非常重视且善用每一项捐款,绝非我国慈善家拿督斯里李典和所指般,在浪费华社资源。

“这对我们来说是极不公平的说法,目前董总筹建综合大厦,面对新纪元大学学院及董教总教育中心的单方面法律诉讼,董总及独大是遭受无奈的司法挑战。”

陈大锦也是柔佛州华校董教联合会主席,他今日出席在永平中学举行的柔董联会会员大会后,针对“李典和撤回董总华教大厦500万令吉拨款”一事强调,人们须以诚信赢天下。

“柔董联会在今日的大会中议决,将作为董总的后盾,全力支持综合大厦的建设,以完成华教大业。”

另外,陈大锦也希望,上述案件能尽快撤诉,切勿进行不必要的争议,好让董总及新纪元可避免浪费社会资源,各自有更好的发展。

李典和在过去的周四召开记者会,宣布撤回董总华教综合大厦基金的500万令吉捐款,同时促认捐的17名个人和企业,把款项转捐给新纪元大学学院(新院),协助该校完成购置南大楼的筹款目标。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