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为何成功学有市场/黄子伦

有好些朋友好奇,为何有人对成功学课程感兴趣,加上价格不菲。难道在这个百物腾贵的年代,成功学爱好者真的是上了课程之后,导致他们口袋的深度也增加了?我猜有几个原因。

这些人在上课前已经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因为要分析现实世界里的因果关系并不容易,所以很多人都习惯用线性视角去理解万物之间的关系。如果B事件出现在A因素之后,那么B事件很大可能就是由A因素导致的。就像是早上的鸡啼后,太阳从东升起,于是人们觉得是公鸡让太阳升起般魔幻。

同理,有很多人在创业的路上已经非常努力,其实终点线可能就近在咫尺,不上课也会成功。但是,他偏偏就在此时报名上课,使得他以为这课程让他犹如神助。

孰不知成功学的因果关系就像是电影《速度与激情》里的物理学是同等水平。

另一个原因则是成功学是汰弱留强的。假设有100人上了某场课程,当中有5人真的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目标,30人感觉有明显进步(但实际上人根本难以观察自己的进步,大多是大脑的自我欺骗),而剩下的65人则无感。那么,在下一场课程里,这35人大概率会继续报名上课,其他65人则会离开。办课程的只要能够找到新的65人来当冤大头,又可以办一场100人课程。只要市场里继续存在新的客户,那么这类课程就能够办下去。

而你我都知道,不管是创业还是打工,失败的概率往往都是较高的,尤其是与销售相关的岗位,那挫折感是非常强烈的。

上成功学就是懒惰

当各行各业里都培育了大量失意的销售人员,这些成功学课程就不需要担心市场的新顾客会枯竭(竞争就另当别论)。

最后理由就是,那些上成功学的人们压根儿就是——懒惰。

我相信很多人对成功学课程的低含金量是心知肚明的,但这又如何?

在这里,可以和其他领域的失意者抱团取暖,可以一起互相打气、喊口号、找“失散”家人。

去台上呈现可以让人有 “成功了”的错误快感,即使和你在大学做assignment没差别。

这类人很难苛责,因为努力未必成功,但是懒惰却很舒服。而成功学课程就是提供了这样逃离现实的舒服场景。

唉,写到这里,越来越觉得这些成功学课程真的比许多生意都具备可持续性。

反应

 

言论

教“成功学”好赚?/黄子伦

市面上课程五花八门,人们按照自己所遇到的问题来选择,以填补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能力真空。

这原本就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不过,难就难在人们必须对自己的问题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够找到好的解药。

然而,“认识自己的问题”和“解决自己的问题”同样困难。许多人是通过不断寻找各种解决方案,这种大海捞针的方式来作为应对措施。

于是乎,有一门课程诞生了,那就是——成功学。

有些人假装自己已经对成功人士研究透彻,总结他们都是做了某些事情或者拥有某些特质才成功。这些解读最好不要有太多细节,并要带点似是而非的玄幻色彩。

清晰认知时间成本

举例来说,许多人以为成功人士都是慷慨的,甚至喜欢分享。其实不然,如果真如此,你就不会看到那些大企业搞各种专利保护,他们应该在签合约时大方让利,不是吗?

有一则流传很久的故事,说李嘉诚要是跌了一千块钱也不需要回头捡起来,因为这段时间内,他已经赚超过一千块钱了。这听起来很魔幻,不过,也侧面说明成功人士一个特质,那就是对于时间成本的清晰认知。

富人和穷人所拥有的时间都是相同的,虽然富人可以指挥的人数更为庞大,来给自己增加总产能。但他们一天也只有24小时。故此,富人最不愿意浪费的就是时间。

我们看到富人慷慨之举,其实可以有很多解读:

一,这人真的是慷慨,但由于捐赠金额对于其财富往往都是九牛一毛,不在乎会更接近事实;

二,这举动有示范和宣传作用;

三,纯粹是计较的过程太浪费时间了。

教学成果无法考证

那些在台上不断洗脑观众的人们,就是希望通过这种错误偏见来让台下观众把他们看作是成功人士,哪怕他们只是沐猴而冠。

那么,为何教这类课程好赚呢?很简单,因为教学成果压根儿无法考证。

你去健身房,他们会测体脂肪和体重;你在学校上课,有各种测验;你去学英语,有听力、对话和理解力测验;你去学烹饪,会学会烹饪技巧和食谱。

但唯独是去学“如何成功”,你根本不知道学了什么,唯一肯定就是你钱少了。

为什么还是有人去上成功学?这又回到一开头的问题, “认识自己的问题”就是一道难题。只不过,很多人都选择了简单的应对方式。

这些教导虚无缥缈概念的课程,不讲成效,自然难以给其商业价值打上价码,课程的暴利就是这么来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