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丧钟为谁而鸣?/许世平

二战结束仅5年,1950年爆发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原是一场统一战争,但随着美军仁川登陆的军事介入,中国基于战略需要,派军跨过鸭绿江。

这是一场强弱悬殊的较量,志愿军在“上甘岭战役”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美军在三角形的山地外缘结集兵力,屯集重炮和坦克,以密集火力将钢铁倾泻到这个山区。

志愿军却肉身炸地堡,堵敌枪眼,将这38平方公里的小山头染透鲜血。

还有长津湖一战,军备落后及御寒装备严重缺乏的志愿军,与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展开持续二十多天的激战,在没有空中支援下,在零下40摄氏度的环境下埋伏三天三夜,欲伏击撤退的美军,却因缺乏后勤补给而冻成一排排的冰雕连。

不怕死精神太可怕

其实,近代军事研究专家通过电脑模拟,推断美国不可能会被敌人逼退和打败。志愿军面对敌人密集的火力射击,却不断涌上来扑上去,那种不怕死的精神太可怕了,结果在这场中国必输的战争,他们却打胜了。

最近中国仍在热映中的战争影片《长津湖》掀起各种议论,其中有人质疑抗美援朝的正义性,批评狭隘的爱国主义精神,对血战中死伤枕籍的狂热,说是不值得讴歌的悲剧。

今日人们应该如何对战争造成的道德困境,作出理性反思呢?

此场抗美援朝的战争,对新中国是“立国之战”,是为了突破美国的围堵、遏制及封锁,中国只能以战求存;美国却是为捍卫“民主自由”,以人权的意识形态,对抗野蛮及拯救文明。

然而,板门店停战签字,维持三八线,残酷的战争却让百万生灵涂炭。

战争是残酷的,有良知的作家会告诉人们:“战场没有飘扬的旗帜,没有铿锵的誓言”;《西线无战事》以怀疑论者的笔触戳破“后方的狂热”及“年轻人被鼓动做厮杀和被杀的傻事,充当战场的炮灰。”

犯错者没真正忏悔

虽然到处都是战亡纪念碑,刻上密密麻麻的战死者名字,但是事后的人们似乎没有比事前聪明,面对一堵堵哭墙,还有祭奠亡灵的神社,犯错的人也没有真正忏悔。

为民主自由而战,成为一国讨伐异己的高尚说辞,文明优越论化身为一座战争的圣殿,成为战争之国没法挣脱历史的枷锁。

在那风雨如晦的旧中国,义和团的农民念叨着符咒,在枪林弹雨中倒下,遭到无情的杀戮,今日这个被近代史唾弃,一度破落贫穷的中国,要如何向世界展现那种慑敌的自信与力量呢?

人类能从战争中学会相互宽容吗?我们还有更高尚的人类归属吗?

丧钟为谁而鸣?就像鲍勃迪伦的歌那样:“答案在风中飘荡”。

反应

 

德国之声

七十年回头看 朝鲜战争谁赢谁输?

(首尔27日讯)七十年前结束的朝鲜战争,奠定了当今东亚地缘政治的基本格局。韩国与朝鲜,以及美国与中国,为何要打这场损失巨大、令无数生灵涂炭的战争?中美两国会否再次在朝鲜半岛重燃战端?

七十年前的7月27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朝鲜人民军、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在朝鲜半岛的板门店签署了朝鲜军事停战协定。韩国军队虽然反对这份协定、没有签字,但最终也执行了这份协定。

严格意义上,这份协议仅仅规定了各方停火,远非和平条约,因此朝鲜半岛至今法理上仍处战争状态。

起始于1950年6月的朝鲜半岛内战(亦称韩战),很快就演变成了美国与中国等大国亲自参与、苏联在幕后提供支持的惨烈大战。在3年拉锯、生灵涂炭后,朝鲜半岛又重新回到了南北双方围绕三八线互相对峙的格局,并持续至今。

这场战争,明面上的参战方有四家,分别是朝鲜与中国,以及韩国与以美国为主的联合国军。苏联则在后方为中朝方面提供各类物资,一些苏军飞行员也以中朝军人的名义秘密参战。

各方的参战动机

朝韩中美苏,这五方的参战动机分别是什么?各自在这场战争中又有着怎样的得失?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东亚史学家普芬宁(Werner Pfennig)认为,各方其实在这场战争中都有所斩获,但是也都没能取得全胜。

他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说:“北方的朝鲜和南方的韩国,这两个政权都存活了下来,都保住了自己的地位。”

而当时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势力范围的美国和苏联,则都认为自己在实现了部分战略目标的同时也吃了亏。

美国虽然没有实现让韩国政权一统半岛的目标,但是也坚定了对共产主义阵营实行冷战围堵战略,进一步巩固围绕韩国、日本等亚洲盟友的防卫圈。同时,美国也避免了与中国、苏联直接开战。

六十年代的美国远东事务助理国务卿哈里曼(William Averell Harriman)曾经将这场美军死伤人数超过越南战争的军事冲突称为“一场苦涩的小战”。

《纽约时报》则对此点评说,鉴于朝鲜战争对各方造成的重大伤亡与破坏,助理国务卿哈里曼的观点未免有轻描淡写之嫌。该报甚至认为,美国在朝鲜半岛虽然战胜了平壤政权,却输给了红色中国。

苏联被不少分析人士认为是朝鲜战争的最大赢家,毕竟如前所述,美军被迫分兵东亚,间接改变了美苏在欧洲地区的实力对比;而且,苏联通过战争期间及战后对中国、朝鲜的大量援助,扩大了对这两个国家的战略影响力。但是,也有分析人士指出,最终拖垮苏联的军备竞赛,正是起始于朝鲜战争。

德国波茨坦大学的冷战史学家施托维尔教授(Bernd Stöver)认为,在朝鲜战争中,苏联既没有赢得里子,也没能赢得面子。他对德国之声表示:“大规模加强军备投入正是从朝鲜战争期间开始的,它最终让苏联不堪重负。这正是因为苏联当年想要跟美国人平起平坐。”

中国的角色

中国则是去邻国的国土上帮所谓的老大哥苏联打了一场代理人战争,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根据中国民政部的统计,朝鲜战争让19余万中国军人阵亡,对当时刚刚结束内战的中国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

在国际上,由于军队越境进入朝鲜半岛作战,中国也被认为是侵略国,招致西方国家大规模的制裁封锁长达20年。对于北京政权而言,更大的痛楚在于台湾海峡:1950年初,杜鲁门治下的美国政府本来已经几乎放弃了偏居台湾的中华民国政权,但是在朝鲜半岛开战后,美军开始为台湾提供保护伞,基本断绝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武统台湾的可能性,这一状况持续至今。

有鉴于此,不少冷战史学者都认为,中华民国,或者说台湾才是朝鲜战争的最大赢家。

布鲁塞尔安全、外交与战略中心的东亚问题专家马友明(Maximilian Ernst)分析认为:“早在1950年,中国就追寻自己的战略利益,北京的中共政权之目标是,重新成为地区性强国,所以必须要抵挡住美国在朝鲜半岛的力量投射。”

冷战史学家施托维尔则指出,从长期来看,“中国肯定能称得上是赢家,当然其前提条件是美国在之后的越南战争中状况不佳,急于摆脱这场冲突,于是在1972年有意与中国签署了《中美上海公报》,把中国设定为维持东亚地区秩序的大国。”

另外,中国作为苏联代理人在朝鲜作战,自然获得了莫斯科的不少援助,而且这不仅仅局限于军事方面。从1952年到1960年前后,中国从苏联引进了150余项重点工矿业建设项目,以此为核心初步建立了工业体系,为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奠定了根基。

根据北京清华大学现代史学者王奇在2003年的一项研究,中国获得苏联的这一系列重大经济援助,与朝鲜战争改变了国际局势有着很大的关系。

冷战史学家施托维尔却认为,朝鲜战争后苏联对中国的援助作用被高估:“中国的经济腾飞,其实是70年代末才开始的,而且这不是归功苏联,而是因为和中国签署了上海公报的美国,后者想把中国设立为维持秩序的大国。”

最大输家

但是,无论大国在地缘政治较量中有何得失,各方专家都认为这场战争最大的输家无疑是朝鲜半岛的民众。数十万各国军人阵亡不可谓不惨烈,而半岛平民的死亡数量,则至少有200余万。

政治学者马友明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说:“哪怕从中长期来看,战争的最主要受害者也是朝鲜半岛的民众。即使是幸存者,也因为这场战争遭受家庭分离之苦。韩国人花了好几十年才摆脱了战后的贫困。”

而朝鲜民众遭受的苦难,更是远远超过南方的同胞。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突然停止向朝鲜经济输血后,朝鲜的新生儿预期寿命断崖式下滑。

政治学者马友明指出,这与朝鲜战争后巩固形成的政权体制不无关系:“朝鲜,或者说朝鲜人民,他们很显然可以被视作战争的最大输家。法理上这场战争从未结束,1953年只不过是一份停火协议。这种持续的战争状态巩固了金家极权,至今仍有数以千万计的朝鲜半岛民众深受其苦。”

中美对峙

在如今中美地缘政治较量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朝鲜战争也时常被认为是中美“冷战”升级为“热战”的预演。不过,波茨坦大学的冷战史学家施托维尔对此说法不以为然。他对德国之声强调,当年的美、中、苏三方其实一直在竭力避免战争升级,尤其是避免核战争。“所以,当年的冷战其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份蓝图:如何避免核战争。”

政治学者马友明则没有那么乐观,他担心中美之间的战火有可能会在台海或者南海点燃。“尽管由于朝韩双方都对现状满意、半岛不太可能再爆发战争,但是中美在其他地方引发的冲突却很有可能殃及朝鲜半岛,因为驻扎在韩国的美军很可能成为北京方面的重要攻击目标。”

新闻来源:德国之声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