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退休后仍不愿停笔 郑钦亮:续点评时事

(八打灵再也27日讯)资深报人郑钦亮说,从事报业和新闻事业是一份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充满活力,跟着世界时局的脚步同行却又得跟出版时间赛跑的神奇工作。

他说,它有时让人很累,很烦甚至厌恶,但过了一下子,你还是会兴致勃勃紧跟在它身边,这就是新闻工作的魔力。

“它不会让你口袋丰满,但肯定让你的脑袋丰富,对世事也会看得更通透,个人的生活境界、判断力和人脉也会提升到你想像不到的良好地步。

“但前提是,你也得喜欢做新闻,也喜欢写文章,才有可能像我和其他前辈一样,做到退休后,还是不愿意停笔,继续点评时事。”

郑钦亮在2022年黄纪达新闻奖中,荣获拿督斯里庄智雅新闻事业服务精神奖。

他发表得奖感时,感谢马来西亚华文编辑人协会,对他这些年来在报社服务的肯定,颁发这个奖项给他。

服务报馆有始有终

郑钦亮于1982年加入《星洲日报》,在资料室上班,2022年退休时,最后一天上班是在该报的编采部,前后相隔了40年。

去年退休的他说:“所以我在《星洲日报》的服务,可以说是有头有尾,有始有终的。

“在报馆上班并不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云顶赌场当‘荷官’,那是1981年初高中离校后的事,做了一年后才下山到《星洲日报》资料室当管理员。

“在资料室做一年后,我辞职换了另一份在货仓打杂的工作,有一天下班后在SS2为食街旁的体育场打篮球时,《南洋报社》前董事经理黄超明发现了我,觉得我球打得不错,便拉拢我进去加入他担任采访主任的《新生活报》篮球队,以参加马来西亚华文报业各类球赛的第一届报联杯比赛。

“当时我一听到记者薪水比在货仓打杂更高时就大胆的答应了,其实当年更大胆的是新生活报的领导,竟然敢请一个没有写过学校作文以外文章的杂工来当记者。”

郑钦亮说,1983年,他就是这样子糊里糊涂的当上了三日刊记者,生平第一篇采访稿,就是在新生活报学写的,却没想到就从那一篇开始,写到了今天。

“也因为这个篮球赛的机缘,让我接触了报社和新闻,也爱上了这一份工作和写文章,一直到今天进入老年,还快乐的写,感觉幸福,无厌无倦,无怨无悔!”

反应

 

要闻

郭清江:政府应依法助媒体 强制科技巨头付新闻费

(八打灵再也27日讯)郭清江认为,倡议成立的媒体理事会,是在新闻自由受到最大威胁的时候所提出,而事隔30多年,我们的新闻自由已取得很大进展,因此现在才成立有点太迟,作用也不大。 

他在致词时表示,今天媒体业面对很大的挑战,大家都在思考如何生存下去的问题;媒体理事会的成立,并不能解决媒体业所面对的问题。

“政府应该协助本地媒体业,向脸书及谷歌等科技巨头企业下手,通过法令强制他们补偿所有为他们提供新闻内容的媒体。我觉得这才是政府迫切需要做的事情,而不是把成立媒体理事会当着是优先处理的事情。

“此外,当初讨论成立媒体委员会的其中一项宗旨是处理公众针对新闻内容的投诉,但是,如今每一家媒体都有本身的一套标准作业程序,去处理读者或公众的投诉。这么久以来,本地的媒体都很自律,没有出现太大的争议,以致需要一个类似媒体理事会这样的组织来做调解人。”

他指出,媒体业最大威胁,还是来自于印刷及出版法令、煽动法令,以及诽谤法令等;政府如果没有修改这些法令,以保护作为第四权的媒体,成立媒体委员会只不过是对媒体业者增加多一个紧箍咒。

他也提到,在网络盛行的时代,部分媒体人迷信“流量才是王道”,不小心掉进了一个个已经变得跟烂泥一样的网络大坑。

“建立品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媒体工作者不断积累。一旦失去,品牌的影响力也会在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