峇冬加里土崩原因 网民就现场图专业分析

(取自Mohd Ashraf脸书)
(吉隆坡23日讯)尽管当局仍在调查震惊全国的雪州峇冬加里土崩惨剧的原因,但有网民已事先针对现场图片进行分析,试图理出这起夺命大土崩的几个可能性。
一名对有关领域感兴趣的网民阿斯拉夫日前在脸书帖文说,他从网友分享的现场土崩前后的照片分析后认为,本应作为工程对策,利用重力将地表径流引至指定出口的现场地表排水,极有可能变成地表水向边坡聚集吸收(入渗)的场所。
“从网友分享的照片看来,有关排水之间存在裂缝或间隙,导致该区域出现明显吸水情况。

(取自Mohd Ashraf脸书)
“也有可能在斜坡顶部出现轻微的张拉裂缝,这通常是斜坡失稳的主要原因。除了降低土壤的抗剪强度,充满水的张拉裂缝还提供额外的侧向力,从而降低斜坡的抗失稳性。互联网上有许多与张拉裂纹相关的参考文献是边坡破坏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他指如果从现场土壤的情况和土壤的颜色来看,那是残土。修路过程中只有几处堤防,从土壤的情况和颜色,估计其主要成分为淤泥和沙(沙分为细、中、粗),个别占35至45%,15%为粘土。
“这类土壤的特性往往有50%以上的液限,这导致此类土壤对水相当敏感,进面导致土壤抗剪强度变弱。
“这种土壤的渗透率估计在1x10-6 - 1x 10-8 m/s左右,土壤的排水性可以估计在良好与不良排水之间。因此,由于排水路径较长且缓慢,进入土壤的水很难排出。
“虽然事发前一天没有下大雨,但实际上发生了什么?依我看,由于土壤的特性加上吸收了斜坡的地表径流(的地下水的流动,以及斜坡顶部可能存在轻微的张力裂缝,导致土壤积水的可能性质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发生。”

(取自Mohd Ashraf脸书)
他指出,斜坡含水量的增加也加强孔隙水压力,这反过来又降低了土壤的抗剪强度。如果土壤的抗剪强度降低到斜坡阻力和驱动力之间不平衡的水平,那么斜坡将沦陷。
无论如何,他强调本身并没有亲身往现场视察,但希望大马相关技术机构,能收集尽可能多的资料,例如土壤取样,作图(无人机拍摄),包括取得更详细的尺寸、体积和斜坡破坏面,以便能作回溯分析。
他认为,当局也应尽快取样以获取更准确的资料,尤其事故地点的的含水量等。
阿斯拉夫强调,本身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只是本着分享知识的精神发表看法,并希望若有错误之处,能获得大家见谅。
根据阿斯拉夫的脸书主页简介,他是在槟城理科大学任职,曾读于该大学工程系分校和京都大学土木工程(岩土工程)。

(取自Mohd Ashraf脸书)
峇冬加里土崩惨剧 网站上线纪念罹难者

(吉隆坡19日讯)为纪念峇冬加里土崩罹难者而创建的网站 https://batangkali31.com/ 已正式上线,民众可浏览网站以了解这起土崩事件全貌及相关资讯。
这起当年造成31人罹难的事故,事发至今已逾2年。
该网站的创建,旨在纪念2022年12月16日在峇冬加里父亲有机农场露营地土崩惨剧中丧生的31人,包括18名成人及13名孩童。
“这是一场改变人生的创伤性悲剧,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伤疤。许多人仍然在与那晚的心理创伤作斗争。幸存者无法用语言描述将他们从睡梦中惊醒的声音。一些幸存者活了下来,讲述被困的恐慌。”
该网站包含土崩事件的时间线、现场照片、伤亡数据、公共工程局和雪州政府公布的土崩调查报告等内容,罹难者家属和幸存者的分享故事、相关报导、大马历年来的土崩事件,以及预防自然灾害的问与答。
该网站也分享有关山体滑坡的信息,提醒民众密切关注其迹象,提高自然灾害管理领域的意识、预防和问责制。
“这些故事提醒我们,每一项统计数据背后都有一个痛苦故事。这是一场不应被忘记的悲刽它应该成为所有人的教训。”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