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火锅吃到腻? 咱们吃奔驰锅去!

报道·吴梅珍 摄影·黄志强

大马第一家大龙燚(yì,音“一”)火锅店若不是开门12天就遇上大马因疫情实施行动管制令,它的到来,应该会出现排队现象。毕竟去年10月中国电影《中国机长》在大马上映后,有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应该都已留下深刻印象,机组成员最后劫后余生归来如愿吃上的火锅,取景地点就在大龙燚——这个四川火锅品牌。

说到四川火锅,卖点必然是麻辣。麻辣在四川都是主打牛油,可是来到海外,就有清油和牛油之分了。但有些坚持传统的,还是只卖牛油麻辣锅。

大龙燚便是独沽一味牛油。它的汤底,水和油的比率是4:6,油占60%。虽然我不抗绝牛油,但有些火锅店的牛油之重,一顿下来体内挥发的牛油味,会让你怀疑自己流的汗会不会也有牛油味。所以,一听牛油,我就有点担心味道过重。但,吃到尾声,它的牛油并没有太明显,因被香味掩过了。所以,如果你也忌“重牛油”,别怕,它不抢味,它的麻辣比较接近咸鲜。

单锅八卦锅辣度高

那天品尝的是“奔驰锅”(即三色汤底——番茄、菌汤和麻辣),大龙燚大马区董事经理理邹励权提醒说:“人家是越多种口味的汤底越贵,我们是倒反其道,单色汤底最贵(RM46);八卦(两味汤底)RM43;奔驰锅则是42令吉。”

三色锅最便宜是因为邹励权觉得大马人对麻辣的接受度还不是很高,他鼓励客人初访不妨先试奔驰锅,那他就有机会教育客人,让他们爱上麻辣。毕竟,走入大龙燚不品尝麻辣汤底,是一大遗憾。

但是,我们也被告知,单锅和八卦锅的麻辣,辣度更高。所以,我们这些麻辣常客已决定下回来必点八卦锅。

人均消费70令吉

中国火锅在本地的历史虽不浅,但感觉到的客群并不广。所以,你若是初哥,可能有数个细节还是要提醒一下,基本上常上中国麻辣火锅馆子的都懂,这类馆子的人均消费最少70令吉,如果是两个人,可能就要预算每人平均消费最少100令吉。

就以大龙燚为例,以两个人计算,汤底(八卦锅RM43)+茶位费(八宝茶+酱料/每人收费RM6)=43+12。还没开吃,基本上你就必须付这个基本消费了。两个人就是RM27.50。像我每一次必点:白萝卜(RM8)+竹笋(RM8)+宽苕粉(RM10)+金针菇(RM8)+五花肉(RM22)+冻豆腐(RM12)+手工麻辣丸(RM8/4粒),若再点一分麻辣排骨(RM25)=RM101在不扣除税的情况下,如果两人同行,像我们这样吃,大约RM80/1人。

当然,精明消费下,我们应该先看店里的每月促销,像这个月,精选猪肩肉片原价是RM20一分,现在特价每份RM0.99,每桌限点两份。最理想应该就是四人同行,分担了火锅汤底费。站在我的角度,都市里的中国火锅,价格大同小异,出线的理由往往就是看它的食材新鲜、多样化,还有一些另会推出小吃。像大龙燚,吸引我的理由就是它有台式臭豆腐。

除了内肠 还是内肠

中国人吃麻辣,要求的火锅配料,除了内肠,还是内肠。毛肚、千层肚、鲜鸭肠、猪黄喉、猪肚、猪脑花、滴水腰花、鸭舌,应有尽有。

邹励权坚持,要吃得地道,一定要点内肠,四川人吃麻辣配内肠吃的是口感,像毛肚、千层肚、鸭肠、猪黄喉,嚼的是爽脆。在中国他们还有所谓的“网红吃法”,就是用毛肚卷了烫熟了的金针菇一起吃。吃火锅嘛,有时你说好,我觉得普通,纯粹是我们的吃法可能不一样,还有遇到的人也不一样。

极力推茬麻辣牛魔王

本地人吃麻辣火锅就比较爱涮肉片,五花猪肉片、猪肩肉片、澳洲和牛、雪花肥牛、肋眼肉片、羊肉卷应有尽有。如果是重口味,极力推茬“麻辣牛魔王”,牛肉片上涂抹了一层厚厚的花椒香味料,这有意义吗?一浸入汤,应该都浸得一粉不剩吧!邹励权示范,放入锅里煮大约3分钟,盛出来,牛肉依然滑嫩,还裹着一层香末。

同样的做法,猪肉是用排骨做腌制,排骨需要煮约10分钟,捞出来后,花椒粉末都不见影踪。记者恳请老板下次提供猪颈肉,沫上厚厚的花椒粉,老板也答应为猪肉友研发类似麻辣牛魔王的口感。

资深麻辣友必定会喜欢店里的手工麻辣猪肉丸,调味又麻又香,味道超赞,可惜没有肉感。但并不是没有补救法,只要肉碎别打得太细,多打几下让它弹口,就绝对是人人在大龙燚必点的招牌好丸了。

大龙燚(Da Long Yi Hot Pot)
C-GF-01, Jalan PJU5/1, Kota Damansara, 47810 P.J.
011-38633336   12noon-12midnight

反应

 

名人专栏

品火锅,古今中外/李桑

四川航空的《SCAL》4月期刊登一篇有关于火锅古今的《慢煮火锅长历史》文章,吸引了我。原来啊,火锅在中国已经流传了1900年!

细读之后,我对火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明白为什么必须把火锅红红火火地宣扬到世界各地去,那也是传承吧!

重庆有家“三耳火锅博物馆”,详细介绍了火锅古今中外的历史,甚至还收集了一些珍藏于全中国各地博物馆的古代火锅鼎图片。

你知道吗?目前3000万人口的重庆就有着2.6万家火锅店,即是说“天下火锅,醉在重庆”!

周朝火锅雏形已现

不仅如此,重庆的大街小巷最常见的手信里,十之八九都离不开火锅酱料;还有,走在这里,满街都是麻辣又浓烈的气味扑鼻而来,未吃先爽?

重点是,这热辣辣的火锅文化由重庆迅速火红到成都,再覆盖了全大中华,甚至有席卷世界各地之姿。

事实上,商周时期(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256年)火锅的雏形已经出现,那便是“鼎内一锅烩”,而青铜鼎是彼时的火锅材具代表。

到了汉魏时期(前202年至266年左右),分餐制“小火锅”出现了, 当时最盛行的是能同时烧煮不同口味的鸳鸯火锅。

来到三国时期(220年—280年左右),又出现了类似火锅的“五熟釜”,这锅中分5格,可同时调5种味道,一流吧!

到了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食店里已经有了正式的火锅应市,在冬天里更是特别火红,到了清朝(1636年—1912年),火锅涮肉已经成为宫廷的冬季佳肴。

民国初期,全中国已有几十种不同风味兼且各具特色的火锅形成。而在公元1338年,火锅从中国传入日本,它被称为寿喜烧(Sukiyaki)!

不管在哪一个年代,火锅不断的在进化在改良,后来流入五湖四海再配上了当地各民族风味的佐料,甜酸苦辣皆有,不仅丰富了色彩与味蕾,也成为每个地方的特色美食;或三五好友,或一家人围炉共尝,其乐融融。现在,就連老外也会想尝一尝火锅的乐趣哪!

你看,甭说重庆,就连大马的大城小镇也都有火锅店,医饱了食客的肚子以外,也造就了许许多多的工作机会,养活了很多人家啊!

中国火锅取代“打边炉”

坦白说,我原先对吃火锅这事没有太大的兴趣,总觉得它算不上什么“料理”,就是一锅火辣辣的红油汤在冒泡,要不就是各色花样的汤底在滚滚烫着,各人按各自的喜好放入蔬菜肉类海鲜,烫熟后再配个7或8种佐料……嘿,就没为什么了不起的,又热又闷得汗流浃背之外,整个氛围把人搞得全身都是麻辣味!

然而,目前看来显然是我误会了火锅!在中国麻辣火锅还没登陆马来西时,我们不是经常一家大小或呼朋唤友地一起“打边炉”吗?我们也有本土化的火锅呀,好吃吧?血蛤(俗称“屎蚶”)、鱿鱼、鱼丸、炸腐竹片/豆支片……!只是不知从何开始,本地化“打边炉”已渐渐的被中国式火锅给取代了?

无论如何,火锅的精髓在于各种食材能同时在一个滚锅里尽情地释放自己的原汁原味,这才是中华民族经久流传的真正属于老百姓的道地美食。

而且,围在一起品锅吃饭,更有一种难以言喻却实在迷人的温暖和亲切感啊!

下次,我们约好一起去吃火锅吧!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