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资讯双重标准的负面/霍咏强

2月5日,中国的“流浪气球”仍令欧美传媒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其中法国广播电台(RFI)就美国打捞“间谍气球”并发布照片的评论最令笔者印象深刻,在满纸的危言耸听后,原来当时气球上悬挂的设施散落海上,根本仍未完成打捞工作,那RFI根据什么来报道?以怎样的态度来评论?

欧美传媒对不同背景的事件,带着立场的“惯性”报道,以及意识形态的自我审查,又是否没有代价?

答案原来就在当时的两天之前已经出现。

2月3日晚上9时,一列从美国伊利诺伊州开往宾夕法尼亚州的火车在俄亥俄州的东巴勒斯坦出轨。这列火车有150节车厢,约有50节冲出了轨道,引发一场大火、造成浓烟和爆炸。

有毒化学品泄露

由于担心有毒化学物品发生重大爆炸,俄亥俄州的州长德怀恩对可能发生的爆炸发出了警报,并要求受影响区域紧急疏散,然后对有毒化学品“氯乙烯”进行受控爆炸处理。

发紧急疏散时已经是2月6日,相关新闻才因此有媒体作出报道。然而,大部分内容也只是局限在通报相关的“疏散”区,没有传媒注意到已经无法运走或中和这些危险品,而要采取爆炸清理这种属于损害管控的最后手段。

然后,这段惊人的爆炸开始出现在世人眼前,但其真正损害仍然未受关注。2月10日,环境保护局报告,指出包括氯乙烯、丙烯酸丁酯等危险化学品已经散播到空气、土壤和水中,但监测空气后表示,在东巴勒斯坦及其周围地区并未检测到“令人担忧水平的污染物”。

不过,居民反映,他们仍能闻到化学气味,当地溪流中出现死鱼和青蛙,还有农场主分享了家禽死亡的图片。

2月14日,CBS播出了一条监察影片,显示在出轨前近半小时,在距离肇事现场20英里外,火车就已经着火……也就是说,撇开化学品的对居民健康的损害,最低限度危险品的泄漏范围就要比原先估计大得多。

精英社群忽视民生

就算如此,这宗事件根本没有进入美国人的视野。为什么?

两个原因:其一:美国火车出轨早已“常态化”!几乎每天都有火车故障,前几天其实还有另一宗造成伤亡的火车出轨案,主流传媒就只发了一张照片,这种对社会事件的冷淡,足以表明美国精英社群对本地民生的忽视。听说美国要大搞基建?到时候开支会流到谁的口袋里?

其二:出轨事件是什么时候发生?2月3日,也就是中国“流浪气球”吸引了过度热衷带着有色眼镜的美国传媒的关注,一宗子虚乌有的“间谍气球”就把一场令几万人健康受损的灾难完全掩盖,之后美国政府还要四出击落3个所谓“间谍气球”,包括一个已被证实用于研究的美国气球。

但是,这宗事件更需要关注的并不是因为爆炸多严重、又或者对环境污染构成多大损害,而是不同立场的新闻传媒报道的偏颇情况。美国传媒的冷淡和中港传媒的夸张,双方壁垒分明的报道方法,可能比这次泄漏危险品造成的环境污染更为严重!

香港媒体用上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尔核泄漏”事故、又以漫天毒烟来形容。由于新闻受关注已经相隔10天,更质疑是否牵涉隐瞒事实?

主观报道双重损害

现实是美国的确有所忽略,但泄漏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到底有多严重?不知道,但最少不可能和切尔诺贝尔事件相提并论。但是传媒把事情作出主观、而不是理性的分析,就是更严重的错误。

为何要重视这宗“误报”的新闻?无论是淡化或夸大,都是危险的行为。因为会逐渐削弱对更重要的新闻认知,削弱了我们对社会问题的警觉性。正如当事件被形容为切尔诺贝尔事故时,我们可能忘记了身边可能发生同样事情,但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例如日本正在排放核废水。

资讯传播太多假象、太多双重标准,可能会为灾害造成双重损害。

反应

 

国际

日本新干线车厢 不明液体外漏

(东京9日讯)日本宫城县仙台市一列新干线内发生疑似化学品泄漏事件,造成四名乘客被灼伤,其中包括一名儿童。

共同社报道,一名乘客星期一(10月9日)中午12时左右(新加坡时间中午11时左右)报警称,东北新干线“隼52号”车厢内,“有孩子触碰了似乎是化学品的东西后被灼伤”。

仙台中央警署称,这起事件共造成四名乘客受伤,包括那名疑似被灼伤的孩子,另有两人感到身体不适,但都没有生命危险。

警方目前仍在调查这起事件,尚未公布更多消息。

东日本铁路公司(JR东日本)说,上午11点55分前后,乘客在行驶的新干线列车内按下了紧急按钮。列车在仙台站停车后,乘务员安排乘客疏散至站台。

一名在仙台站站台上等着搭乘新干线的男子说,车站工作人员大声喊“七号车厢冒烟”,走近后发现车门附近放着似乎是黑色包袋的物体,且还冒烟。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