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英国的原罪:贩卖难民/蔡元评

二战是近代世界史的一个分水岭,美国完胜,取代英国主导全球。一度游走四方的“日不落帝国”黯然退场,姑且栖息英伦海峡,委身于欧盟。不过,唐宁街老谋深算,进欧盟但不进欧元区,保住了英镑,成为欧洲大国唯一“反欧元”的异数。

英国傍着欧盟的政治肩膀长大,但不分担欧元的压力,证明非常划算。英国脱欧时无须吞吞吐吐;大手一挥,走人!没有臃肿的财务等待清算。歇一歇过后,马上就朝比欧盟有本事,而且同宗同文的美国投怀送抱。并如愿以偿,受邀加入新成立的美英澳联盟(AUKUS),终于又有机会重温旧梦,回到西太平洋博弈!

战争往往是个拐点,俄罗斯和乌克兰战争是二战后的另一个分水岭。美国挥鞭天下近百年,累了,也碰到了中国崛起的强硬挑战。此刻,发号施令越来越不“上心”的美国,亟需新战场扬威。怂恿欧洲人打欧洲人,正好可作为其元气的试金石,若出奇制胜,就可把战术拷贝到台湾海峡,风风火火!

把难民“外包”卢旺达

战争的另一个灾难是制造难民,俄乌开打后,数百万的难民涌向欧洲。老于世故的英国政府未雨绸缪,出台了一套“贩卖人头”的消灾办法 —— 把难民当商品卖给非洲的卢旺达。

俄乌交战,英相约翰逊一直扮演美国代理人的角色。为了彰显英伦的“人道气质”,他除了亲自到基辅为乌克兰打气外,并信誓旦旦的承诺帮助乌克兰照顾难民。但口沫还未擦干,他却针对国籍与边境法,加速和卢旺达签署了一项美名为“移民和经济发展合作协议”,简称“卢旺达计划”的法案。

约翰逊大言不惭的把这项卖人头的计划,解释为英国传承“人道主义的义行”。根据协议,英国出资1.2亿英镑给卢旺达,作为“外包”一批到英国寻求庇护的难民,转移到卢旺达安置的费用。约翰逊自吹自擂,强称这是英卢之间“开创性的伙伴关系”;而且,这个“大胆和创新的措施”,将成为“一个新的国际标准”。还辩称,在震慑偷渡团伙的同时,法案将令英国的边境管控“更加公平高效”。

从今年5月起,任何入境英国的非法移民都将被转送达卢旺。《泰晤士报》称,每个包给卢旺达的移民费用为2万至3万英镑。

英政府的决策,立即受到许多国内外弱势群体的责难。联合国难民事务处表示,把难民作为商品交易,转移到国外的“代工厂”,违反了国际法则。全英国教会的主教长,坎特伯雷大主教(Archbishop of Canterbury),谴责卢旺达计划引发“严重的道德问题”!

一张嘴巴两种唱腔

卢旺达是位于非洲东部内陆的一个农业小国,人口1300万。官方语言为卢旺达语、英语,信奉天主教。

很长的一段时间,卢旺达食不果腹、疾病横行,是全球最贫困国家之一。独立前曾经是德国的保护地,二战后改由比利时托管。2009年加入英联邦,成为继莫桑比克之后,第二个非英国殖民地入联的国家。

卢旺达一直受到西方国家以放大镜察检,将其定位为专制、菅管人权之地。卢旺达的卡加梅总统则力图将国家升格,要成为“西方盟友”和“非洲冲突的救火员”。卡加梅大方的敞开大门,接纳来自邻近的刚果、索马里、南苏丹等地的难民。

英卢签署“卢旺达计划”后,约翰逊对卢旺达不吝赞美之词,说卢旺达是“全球最安全的国家之一”、“动力十足”。内政部长则称英卢两国“有许多、许多、共同的特点”。一些右翼政客也高度赞扬卢旺达“安全而繁荣”,指反对计划的人“对非洲充满了偏见”。

外貌似人心术猥亵

“卢旺达计划”印证了英政府的调门:外貌似人,心术猥亵。

唐宁街除了把难民像废物一样扔进垃圾堆外,并精心的以文词将其包装,使整个事件合法化、道德化,强称此举是“开创性的”的人道安排。“卢旺达计划”很清楚的传递全球一个真相:英国代表的西方民主,不但渗透了许多花言巧语,而且有钱、有势,就可以不管青红皂白,把恶行粉刷为真理!

弃难民如敝履的始作俑者是澳洲,早在2001年,澳洲就在邻近的瑙鲁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建立了“离岸难民中心”,关押无证照的移民,绝不让任何一人登陆。英国一向自诩为人权模范,夸称全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望其项背。如今不但倒行逆施,而且大张旗鼓,变本加厉,把难民当货物,卖给6500公里外的卢旺达。至于难民被送往炼狱或坟墓,就和英国无关了。

1951年,联合国根据《世界人权宣言》通过了《难民公约》,确认了保护难民的各种条规,强调难民享有不受歧视与逼害的自由。英国一张脸孔,半边夸夸其谈当民主急先锋,另一半出乖露丑贩卖人头;不免让人意识到大英帝国日落西山,回魂乏术。

确定的,是AUKUS编织“民主联盟”,号召各国联手对付其心目中的“专制政权”;这种奇想,必然如脆饼轧落在地,碎成片片,再也缀不起,捡不着!

反应

 

灼见

马英九能纾缓两岸关系?/蔡元评

“为官不为”是主政者常见的怠忽和荒政。官员曲意逢迎,明知政策歪了却明哲保身,表面一团和气,愿当好好先生。窃位素养,是国之灾患。

“在其位,谋其政”,意思是在权位上的时候,须认真的思考任务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要尽什么该尽的责任。反其义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职位上,失去了权力,再去补充当年没办的事,已是气若游丝,脚步踉跄。

八面玲珑面面俱到

2024年清明,马英九回大陆。一行人先到广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拜祭,再拜访孙中山故居、黄埔军校旧址;缅怀先烈,铭记中国国民党往日的光辉。

马英九在孙中山故居表示,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在七十二烈士墓园前,他多次哽咽,强调“期盼黄花岗精神能够不断传承,让后代子孙、两岸的中国人,都能永远记得先贤的牺牲与奉献。”

在“三秦大地”,华夏文化发祥地的陕西,马英九参加黄陵举行的“甲辰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几度再哽咽。此后,他往陕西扶风马援祠寻根,拜谒马氏先祖;当然,又泪如雨下。

最后,马英九到北京和习近平会谈,表示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结束了大陆行。

马英九领导台湾8年,在位时,不哽咽、不落泪;不在位时,才到大陆哽咽。马英九对“官场姿态”熟门熟路,主管台湾时八面玲珑,不得罪人;到大陆时面面俱到,表示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大陆听了窝心,不在话下!

藏匿在马英九内心深处的,似乎是恋恋不舍的“中华民国”国歌。

你表你的我表我的

“中华民国”是国共交战留存在台湾的政治实体。马英九以“中华民国”元老身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习主席对等接触,并承认“九二共识”;在他看来,对两岸都能交代。

2008年,马英九以58% 高票赢得大位。国民党在立法院虽以35比民进党68席落后,但仍然掌握行政权的绝对优势。2012年,马再以51% 连任,立委选举,国民党扭转乾坤,64比民进党40席,六辔在手,全面掌控台湾。在其主政的8年期间,马英九虽受民意器重,但自始至终闭口不谈统一,只提和平。

上任之初,马英九跌破各方眼镜,匪夷所思的“三顾茅庐”,请出台独的赖幸媛接掌“大陆委员会”。赖被认为是“最能精确传达李登辉意志”的人。有意无意,马复辟了李登辉鼓吹的“两国论”。

李登辉的“两国论”、陈水扁的“一边一国”,是台独上桌的大菜。蔡英文躲躲闪闪,端出“维持现状”,裹着“中华民国”外衣的甜点,里头则是“去中国化”的馅子。蔡接班人赖清德则赤裸裸,声明自己就是“台湾独立的政治工作者”,另外,还搭配一位生母是美国人,在美国长大的萧美琴当副手。

2008年马英九上任时,国民党通过新政纲,增列“三不”政策:“不统、不独、不武”。马英九说,三不的意思是:“任内保证不推动两岸统一,也不会宣布台湾独立,两岸之间不进行军事战争”。

“三不”呼应李登辉“两国论”和陈水扁的“一边一国”,国民党和民进党一起合唱“两岸两家”。国民党为了表示和民进党有别,提示大陆,党仍然认同“九二共识”;但又强调,所谓的“共识”是“你表你的、我表我的”!

落实美国对台政策

“三不”阻碍两岸追求整合、寻求共识的步伐。马英九当政8年错失了很多机遇,影响更为深远的,是未阻止民进党篡改学校课纲,抹掉年轻一代的中国意识。

2000年,陈水扁推动教科书“去中国化”,大幅调整历史跟国文科目。中国史被纳入东亚史脉络,国文则删减文言文,刻意的抽掉中国根源的价值观。孔子、孟子的品格教育一点一滴被弱化。大笔一挥,删掉了诸葛亮《出师表》、顾炎武《廉耻》等励志作品。台湾教育于是出现一股逆流,冲击学子的是非观。

马英九是国民党失落的一个清晰音符。此刻,台湾不论谁当家,只有一个愿景:落实与大陆平起平坐,互不隶属的态势。简言之,独立自主,争取美国为其靠山。

台湾政治氛围和白宫无缝结合,美国台海政策完整而具体的在台湾落实,而国民党沦为民进党的“台独”副牌!

信任美国,不信任大陆,是岛上的普遍认知。期盼台湾出现高能的领袖中流砥柱,创建新格局;水远山遥,前路朦胧!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