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耆老反思的益智灼见/翁书雄

在生活中,上课、阅读,或与适当的人交流,都可增长知识。当然,在现代,有人甚至说互联网上的谷歌叔叔才是伟大的老师。

最近,读到槟城90岁耆老拿督JC拉嘉绕的594页自传《我的旅途:革命和演化》,描述了从上世纪到今天的许多事件,让我获益匪浅。

其中内容包括日据时期(尤其华人如何遭日本人恶待)、1957年马来亚独立和1963年马来西亚成立。

它是回顾往事的有益读物,尤其书中记叙的时代,就是我父母分别从海南和广东南来马来亚,寻找更好的生活,逃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贫困中国的时代。

有谁愿意离开温暖的家,到遥远和陌生的地方讨生活?这是我们祖先下南洋面对的挑战!花多一点时间思考,如果大马有更多机会或无贪污的商业前景,许多大马年轻人就不必离开,前往印支半岛工作了。

拉嘉绕对印度社群的灼见,的确令人大开眼界。我们经常听见有关印度人来马是做园丘工或散工,但事情还有另一面,是我们在读这本书前不太深入理解的另一个世界。

拉嘉绕来自印度的父亲在1920年代末在缅甸任职邮局局长。那时,邮局局长是负责整家邮局、权力很大。从前,大型的邮局通常有两层楼,局长和家人住楼上。

拉嘉绕的亲人劝说他父亲来马来亚,因为这里比缅甸好。他很快在亚罗士打任职,不过家人则留在较靠近亲人、发展较好的槟城。(想想看,一名知名大马政客的父亲也来自印度,与吉打当地马来女子结婚,不过却对他与印度的关系出奇地缄默!)

拉嘉绕描述了1957年以前马来亚印度专业人士和中产阶级的生活,尤其是受过教育的亲友和圈子。他们是医生、教育者、行政人员、工程师,甚至基督教牧师,从印度或锡兰(今斯里兰卡)来,协助建立今天的我国。

本书提供另一个视角,是居住在舒适房屋、弹钢琴拉小提琴、开汽车的印度人,他们与英国上司一起工作,甚至在社交和宗教场合与英人打成一片。

无惧批评政策政客

作为“见多识广”的人,拉嘉绕有许多大胆的主张。他不保留地批评某些政府政策,甚至抨击一些立场令他不安的知名政客,包括新加坡一名声望崇高的人物,并且对我国猖獗的贪腐和过于注重种族和宗教的现象感到愤怒。

这本书,部分是献给已故爱妻拿汀卡玛拉。也借此机会,就他导致过去许多冲突的固执,寻求宽恕。

他曾被时任印度总理尼赫鲁和自由斗士鲍斯夸奖为有野心、可为印度奋斗的年轻人。我想,这个事实给了他很多进取心和信心。

拉嘉绕生命的一个有趣情节,是他坚定的社会主义立场,认为西方帝国主义肆虐亚洲等地。在知名的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修读博士学位时,讲师要他删去批评殖民主义者的文句,他拒绝后甚至退学。

拉嘉绕因为反殖民,甚至于1959和1960年缺席了已故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出席的两场晚宴。

经过反思后,如今他觉得应该去“至少见见本身与殖民或兼并国行政无关的亲切和优雅女士”。

对拉嘉绕来说,这种有益的智慧最终还是到来,并意识到持久的固执对生命是无益的。

反应

 

灼见

【灼见】慎终追远 连结两岸/陈文坪

二十四个节气中的“清明”是中华文化的一个“载体”,不单是节令,还承载着对先人的追思。慎终追远,缅怀先辈,铭记在心,代代相传,是流淌在华人血液中的DNA。更进一步地说,清明节承载着海内外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

正是如此,当媒体报道台湾前总统马英九宣布将于3月27日启程赴中国大陆祭祖后,中港台、海外侨胞都纷纷给予致意。大陆官方欢迎自不在话下,连一向“卡关”的台湾民进党政府,也没有阻扰,而是按既定程序审批放行。

可见,慎终追远的文化意义悠扬,不但可促进两岸民间来往,扩大交流,增加了解,也能传达两岸人民的福祉,安定环境,和平生活的正能量。

台海局势乌云密布

自2017年民进党籍蔡英文当选总统后,因放下“九二共识”这一各自表述的模糊政策,两岸的高层次交流就“被中断”。加上3年疫情的边境封锁,6年里,两岸官方接触屈指可数。两岸也因2022年8月美国前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窜台”而剑拔弩张,台海紧张局面比任何时候都来得“乌云密布、波涛汹涌”,幸好忍一时而避开了干戈。这就是智慧。

后冠病时代,全世界都在开放中,商务、文旅等人员交流往来也恢复常态,两岸也逐渐恢复了航班航线,甚至“小三通”。这是大势所趋,是任何人无法阻挡的,台湾民进党政府也不敢逆民意而继续禁航令。

友谊之桥时通时阻

中台本是一家亲,因历史、政治因素而各自为政。但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台湾开放人民到大陆旅游探亲经商后,两岸人民之间的往来已经架起了一座“友谊之桥”。但在意识形态下,民进党政府的杯葛使这一“桥梁”时通时阻。特别是过去疫情3年,更是“中断”,不但加深敌意,更疏远了人民的感情。民进党政府的民粹操作给两岸带来更大的裂痕,这也是造成台海危机的根本所在。

回顾马英九8年掌政时期,两岸相安无事,台海碧波粼粼。最终促进了两岸最高领导人66年来首次见面。

2015年11月7日下午,“习马会”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举行。两岸领导人首次握手言欢,这历史性之握,通过电视直接向全世界转播,是多么地温馨与祥和。中台两边都借这一次的历史性会晤表达和平、发展、珍惜人民福祉的愿望。

笔者也在现场见证这历史一刻。并为文作了评点:“两岸的和平发展攸关全世界,更与中华民族的繁盛息息相关。两岸领导人能在狮城会面,可以说是令人鼓舞。至少双方都放下歧见,共同为中华民族的盛世开拓进取,作出艰辛的努力。正视历史,和解可望,务实会晤,两岸可以长治久安。我们期待着两岸领导人,通过会面和谈,继续开启新的篇章,两岸和平,中华振兴。”能在现场参与见证,是荣幸、更是欢欣。至今还是历历在目。

体现关心两岸福祉

卸任后的马英九,关心两岸福祉已不必赘述,对民进党政府的“逆转”大陆政策不时给予批评、批判。今年又登高一呼,赴大陆祭祖、参访,并带领台湾青年学生到大陆多地学府交流。体现了马英九热爱中华民族、关心两岸福祉、和平相处的愿望。

今年底是台湾的总统选举,为避免民进党民粹操作,马英九决定不到北京与习主席来个二次“习马会”。既然如此,若习主席能“借机”离京到地方视察,顺便探望一下“老朋友”,不就“解”了这一道题吗?

慎终追远源远流长,连结两岸文化灿烂辉煌。

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