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美国枪械衍生的问题/霍咏强

到底美国的枪击案是偶发事件?还是系统性的必然问题?从案件的普遍性来看,似乎没有什么需要质疑和值得讨论之处。然而拜登也坦言自己是参与最多同类悼念活动的总统,枪击案已经由突发事件变成美国人生活中的常态。但是,除了社会气氛的惯常影响外,现在还增加了“政治性”的关连。

5月14日纽约州一名18岁白人青年,拿着AR-15突击步枪见到黑人就杀,从停车场一直杀到超市里面,还边用摄像头在线直播。他一共枪击了13人,包括2名白人,但最后中枪死亡的10人全属黑人。案件发生10天后,一名同样年仅18岁的拉美裔青年,在得州尤瓦尔迪市家里,枪击了自己祖母后,同样穿着防弹衣,携带自己18岁生日时买来的步枪,来到附近九成属于墨西哥裔孩子的罗布小学,进入教室开枪,最后在教室内锁上房门,直接对着一些小孩的脸部开枪,肆意屠杀学生和教师,最终导致19名学生和两名教师身亡,枪手随后被赶来的警察击毙。

美国纽约州的枪击案,18岁白人嫌犯吉恩德龙被指控谋杀罪。他提及作案受到2019年在新西兰基督城的清真寺屠杀了51人的澳洲恐怖主义分子塔兰特的影响,残忍地通过网络现场直播了自己的作案经过,他们身上都佩戴着代表新纳粹主义的“黑太阳”徽章,塔兰特当时还明确表示他的极端思想是受到乌克兰的极右翼新纳粹组织“亚速营”的影响。行动中具针对性地屠杀黑人,证明这是由政治引发、带着种族仇恨的严重罪行。

美媒顾左右而言他

然而,不难发现美国媒体却对于相关问题“顾左右而言他”,完全集中在凶嫌的个人行为,原因又是为何?另一种的“政治审查”,再度令媒体失去了原来就非常稀缺的客观性。

美国媒体的犹豫是因为枪手留下的180页“白人至上主义宣言”不难令人想起特朗普,而他的意识、穿装打扮散发出浓烈的“纳粹味道”,完全配合了欧洲新宠儿乌克兰的种族卫队“亚速营”,今天因为乌克兰是正义备受压逼的代表,“亚速营”是卫队,于是,媒体却只能努力地把这些恐怖分子和“亚速营”切割。

就算《纽约时报》在报道中提到了吉恩德龙宣言中的“黑太阳”,并指现在也被白人至上主义者和新纳粹使用。然而,却没有说明“亚速营”正在使用这一符号,在过去8年对亚速营在乌克兰顿巴斯区域的屠杀行为视而不见,甚至借此逼成俄乌冲突,当这种邪恶反噬时,美国人同样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相对而言,18岁的拉美裔青年,进入九成属于墨西哥裔孩子的罗布小学进行大屠杀,表面上是失常行为,但是,这和美国一直贬低墨西哥移民一点关系也没有吗?在特朗普缔造的极端化美国,已经让许多人失去理智判断的能力。

然而,少年人的集体被杀能否激起美国对枪械管制的改革?

连续几宗枪击案件发生后,美国总统和民主党议员发表了一贯陈腔滥调,在高叫“Do Something”的群众前说“我们会”、总统会怎么样?肯定“会”乘机攻击共和党人为年底选举造势,接着是下半旗致哀、送鲜花、搞集会等,估计三两星期,看看有否更耸人听闻的新闻,枪击案引发的关注就会逐渐淡化;至于部分民主党人会视乎选举形势搞搞法案?但更有可能扰攘一番就完事。

然后,枪击案会在美国继续发生,到明年、或者于只是几个月后,另一次大规模枪击案,更多的平民倒在学校的血泊当中,然后再悲伤、再降半旗、再搞集会……共和党人在传媒的夹击下,仍然坚守支持枪械的态度,作为直选的一员,为何完全不畏惧、和民意对着干?

从历史层面,包括民主党人在内,都要坚守美国人崇尚武力的几百年传统,说到底所有事情都由力量决定一切。美国步枪协会是当中的表表者,除了表面上的几千万美元的政治捐款,背后代表着每年上万亿美元和军费相关的开支。 所以美国虽然是直选,但政客能否当选?关键是你能否得到党的认同,是否得到政坛前辈的“眷顾”?

在一个所属政党占优的选区,只要赢得提名,议员之位自然手到拿来,正如雄霸民主党多年的佩洛西,大部分情况都在无对手或压倒性下胜出,为何这些如此极端不民主情况会在民主社会出现?这些议员的选区席位涉及上百万的选民竞选组成,一旦选票数目如此巨大,参选人和选民能有多少接触?哪投票因着什么来决定?自然是情绪和社群的倾向。这时候,谁能有资源影响数以百万计的人群,谁是舆论操纵者,自然能轻易取胜。 

这些年,美国最成功的就是打造了几家跨越地域界限的网企,谷歌、Meta、推特成为网络年代,并将进入虚拟年代的大杀伤力武器,所以共和党人只要确信事后这些金主会能为他修补形象,又或排除或抹黑有威胁的选举对手。那自然不需要理会这种,在三两星期后就会被国民忘得一干二净的新闻事件,就算这些事件算起来有多可怕? 

美枪械问题难解决

从1968年到2017年有150万人死于枪械,这是美国人生活中的常态——数字比由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以来在每次美国冲突中丧生的士兵人数都多,别忘记美国是最好战的国家,这一段时间中没有什么和平日子。所以,或许共和党人会感谢冠病病毒,终于有比枪械更致命的东西出现了。

仅在2020年,就有超过4万5000名美国人死于枪械,无论是凶杀还是自杀,比有记录以来的任何一年都多。 该数字比5年前增加了25%,比2010年增加了43%。所以枪击事件之可怕,是美国政府对枪械管制的冷漠。

在每次严重枪击事件,制造和售卖枪械的企业股价都会大幅上升,因为大家都会说政府要加强枪械管制,所以有买要趁手。2017年内华达州发生美国有史以最严重枪击案后发现,全球约有6亿多枪支,一半在美国,当时有5500万登记人,平均一人有6枝!4年后,美国枪械数目昂首挺进增加至4亿支,登记持枪人数达到7000万人,占人口比例22%,但有调查指美国逾亿人拥枪、比例高达四成。

美国枪击问题恶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延伸出间接问题。这些年来,因为多次警员执法过激导致无辜者被杀,造成美国警察首先以开枪为执法手段导致惨剧的一大主因,是很多美国平民持有枪械,警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警戒性过高,结果又扯上种族歧视问题。

很不幸地,美国这些枪械的衍生问题,永远无法解决,悲剧永远重演。

反应

 

灼见

美国政策利富豪/霍咏强

有不少评论关注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访华,为何不谈金融财政,却质疑中国的工业产能过剩?哪不就是抢了商务部和贸易代表的“台词”?

耶伦也不是没谈财政事务,只不过并非重点,美国官员出访,无论层级如何、目的都是敲打对方,说到经济政策、也只会强调不满中国继续经济支持俄罗斯,眼下美国资本正在利用通胀扩大息差,借汇价席卷全球,捞得盘满砵满,耶伦自然不会把正在“恃势凌人”的行为,列入向外公开的讨论议程当中。

一半美国人退休没积蓄

尽管美国被认为工业被淘空,影响力被削弱,但在金融市场上仍然呼风唤雨,在背靠美元霸权下,“美国”仍然富得流油。这里还有个引号,因为这个“美国”并不是美国这个的国家,而是“1%美国”。美国在过去20年的全球化和金融化,令坚尼系数也不足以反映其贫富差距,当美国富豪财富继续大幅增长时,美国却有一半人在退休时完全没有积蓄,“富得流油”这种事,和绝大多数美国人无关。

正如全世界都因为疫情和地区战争叫苦连天之时,美国企业盈利却又屡创新高!美国企业盈利之强劲,甚至令包括欧洲人、以及国际货币基金(IMF)都称目前的通胀为“贪婪通膨”(Greedflation)。所谓“贪婪通膨”是指在通货膨胀之后,公司不仅根据供应方的通胀率提高了售价,而且还利用当前食品和能源等产品的通胀差价、以及政策优惠,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利润。

这种贯彻“无商不奸”、愈手握优势愈要赚到尽,也只是一众有能印钞票的政府为后盾的美国可以做得到的。在社会环境风起云涌和面对战争压力下,因为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压低了美国生产物价指数PPI、但消费指数CPI却大幅上升,不但特殊行业,例如能源和航运物流、赢得暴利外,其他美国企业也水涨船高。

这些跨国企业手眼通天的程度,甚至令主流媒体要压制关于美国“贪婪通膨”的讨论,毕竟利益至上、美国优先!在刚过去的2023年最后一季度,美国企业的盈利超越3万7000亿,就连盈利比例和GDP比例,也逼近上世纪60年代的最高点,今年还可能进一步上升。高盛(Goldman Sachs)经济学家预计,非金融企业今年的总体利润率将继续上升至16.3%。

左手印证券右手印钞票

结果,美国股市也成了现世代真正的“不落的太阳”。从上世纪末亚洲金融风暴、世纪之交的互联网泡沫、因为贪婪引发2008的房债危机、到过去3年因为疫情叠加俄乌冲突,美国为世界引爆了无数次大麻烦,但每次危机爆发后,美国都能避过直接打击,一众富豪大佬还活得更滋润。34万亿国债又如何?反正大半以上由联储局和美国银行持有,属于塘水滚塘鱼,加上背后还有由美国资本控

制的60多万亿基金垫底,左手印证券、右手印钞票。

爆煲又如何?爆煲又再爆煲、泡沫继续泡沫。巴菲特说投资日本股,日本市场暴升,当日元股市创新高、汇率却创新低时,日本终于要结束负利率,然而股汇市场扭转局面的期间、又会否再一次成为美国资本市场“割韮菜”的大好机会?甚至连带重挫亚洲市场?

所以,美国的政策永远能和极高层同步,这两三年,富豪们无比滋润,普罗大众继续困苦,甚至更痛苦。

最近美国一项对逾千名18岁以上美国人进行的调查显示,一半美国人的储蓄帐户余额不足500美元,其中36%更少于100美元,女性的银行存款更低。另一个调查发现,在企业盈利屡创新高的同时,只有44%的受访美国人能够负担1000美元的紧急支出,其中不少也只能依赖高息信用卡贷款来应付,令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过去10年、一半美国人在退休时全无积蓄、情况一直并无改善。

普遍美国人基本是“月光族”,没有积蓄是必然的,特性是无暇想及其他。当经济环境变更差,先有6个月失业救济、开始做做停停,最终跌出劳动人口,之后就是长期的安全网,倚靠惜食库过活,演变成“零元购”,说明不少人已被“遗弃”。

平心而论,针对中国、俄罗斯等竞争对手的言论,不过是为了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