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筑起数字金融的防火墙/勤保伟
过去的星期四,多家股票交易平台无法登入,投资者苦等数小时无从交易。随后,真相揭开有骇客攻击数家证券行后台系统,非法操控交易账户炒作个股,高峰控股与大马邮政股价短时间内大幅拉升,估计相关人士非法套利逾千万令吉。
这起网络袭击并非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对整个金融市场诚信与国家数字化基础建设的一次正面冲撞。马来西亚若想要迈向高端数据中心枢纽、数字金融强国、人工智能(AI)技术投资热土,这类事件必须成为转捩点,而非被草率掩盖的一页插曲。
这次骇客攻击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并非简单的账户密码泄露,而是直接利用了证券行系统本身的漏洞。这揭示了一个可怕的事实,即使用户未开通线上交易权限,也难逃被系统操控的风险。一旦这类漏洞被复制至更大规模的平台,例如银行、电商或身分系统,后果将难以估量。
股市诚信根基受挑战
这些事件若发生,将重创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谁能保证下一个爆炒股不会是因为后台有人远程打单?谁又能确认,自己的资金不会在不知情下被利用来完成一场精心设计的操控游戏?这并不仅仅是交易系统的问题,而可能会导致资本市场的诚信根基遭到挑战。
此类事件若发生在美国、日本或新加坡,监管机构往往在短时间内就会提出初步调查结果,并迅速冻结可疑账户、限制相关股票交易,甚至暂停整个平台,以确保系统无后门。然而,大马机构目前的反应却仍有待观察。
或许政府可以考虑建设金融数据安全监管独立机构,资本市场同样需要一个专注于交易平台信息安全的专责机构。交易系统审计机制,强制所有证券行定期提交后台系统审计报告,并对外公布高风险技术漏洞的改进进度。同时制定灾难响应标准作业程序(SOP),一旦发生攻击,是否暂停交易?是否冻结账户?是否延迟交收?必须有透明机制,而非让交易者在混乱中自求多福。
未来科技成潜在风险
政府推行国家数字身分(MyDigital ID)、推动AI、鼓励线上实名认证(eKYC)和无现金交易,诚然是国家发展的方向,但如果背后缺乏一套完善的网络防护系统和数据主权保障机制,只会让这些未来科技变成潜在风险。
系统被骇客袭击,在离不开网络的今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件,世界各地已有前车之鉴。多个先进国家的金融系统也曾发生过被骇客入侵。包括知名加密货币的平台,也屡次传出虚拟货币被盗的新闻。
马来西亚若要吸引国际科技巨头在本地设立区域总部或数据中心,必须展现出我们不仅有廉价土地和绿电,更有安全环境。否则,任何高科技投资都会对本地缺乏网络韧性的基础架构,打上问号。
马来西亚也该仿效一些先进国家的网络安全策略,包括设立国家级金融科技沙盒测试。在推行新型交易系统与AI模型时,需通过网安压力测试。同时拟定交易平台技术最低标准包括IP追踪、两步认证、异常交易警示、可疑登录冻结等功能。安全透明评级机制让投资者清楚知道平台的安全等级,就像食品卫生评级一样。
这次袭击只是冰山一角。骇客在测试我们的底线,而国家的反应,将决定未来国际市场对马来西亚的信任。我国正处在数字转型的分水岭,要么向前建立可信赖的数字金融架构,要么就在一次次的骇客袭击中面临各种损失。
网络安全不是IT部门的事,是国家未来生死攸关的事。只有建立真正全面的数字防火墙,马来西亚才能安心迎接AI、大数据、数字经济的全面到来。因为没有安全,何谈信任,没有信任,又何来投资?
【灼见】大马走钢索的智慧/勤保伟
一场关税风暴刚刚平息,又是一波逆转的浪潮。美国与中国在5月间突然宣布互相降低关税90天,美国对中国降至30%,中国对美国则降至10%。
消息一出,全球股市翻红,投资者一扫阴霾,资金纷纷重新涌入市场,连前阵子跌得不成人形的科技股也重振旗鼓。
马来西亚,作为夹在这两大强权之间、深度依赖出口的中型经济体,显然无法袖手旁观。
我们派往美国试探水温的代表团刚从美方归来,透露出的谈判讯息中,充满着熟悉的美式强硬风格。
若要获得更低的关税,大马必须解决贸易逆差、保障技术安全、欢迎赴美投资,以及不得让美国技术流向美方不认可的国家。
这些话虽说得婉转,却句句带刺。美国要的,不只是数据表上的顺差逆差,而是全球高端科技产业链的主导权。
贸易自由非理所当然
马来西亚,正处于科技中立战略的最前线:芯片封装测试在我们这里完成,数据中心方面,中美都在我国建设,AI运算平台也准备在我们土地上落地生根。
马来西亚企业不能再假设贸易自由是理所当然的。在美方看来,任何可能间接出口至第三国的情形,都会成为审查对象。
也就是说,一家本地企业若组装含有美方技术的组件,最终却服务于非友好名单上的国家,就可能会面临制裁,甚至被排除在供应链之外。
这对大马及其企业而言是一个警钟。企业应尽快梳理自身技术来源、客户分布、终端用途等关键环节,并在必要时设立“防火墙”,例如在商业策略与区域分工上清楚划分美国市场线与其他市场线,防止因灰色操作而遭受牵连。
美国对全球技术输出的控制,并非一刀切,而是依据“信任分层制度”执行。美国的几位亲密盟友被列为“技术可信同盟”,享有较少的出口限制与更多的配额。而马来西亚目前处于信任的边缘地带,若想获得更多高端芯片与关键技术,唯有靠实绩争取。
因此,政府应主动出击,设立国家级技术安全监管体系,与美方标准接轨,强化数据审计与可控性,在制度层面展现我国“可控、可信、可查”的诚意,以争取更大程度的技术转移权与出口配额。
美国提出的其中一项条件是促进马来西亚企业赴美投资。
充当桥梁而非跳板
对多数大马中型企业而言,这听起来难以实现,因美元汇率偏高及美国高昂的生产成本,远非一般亚洲文化企业能轻易适应。
但若能借助国家主权基金等政府机构协助,在美国投资设立中高端测试厂、数据服务平台或AI芯片研发实验室,不仅可满足美方要求,还可换来一定程度的技术转移权或数据配额。
我们要向中美双方表明,大马愿意成为彼此之间的桥梁国家,而非跳板国家。我们不是中美之间的代工灰区,而是区域数据、信任与技术整合的关键枢纽。
随着越来越多马来西亚企业,无论是芯片、汽车零件等领域被卷入这场地缘经济战,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跨国顾问与应变能力,更加脆弱。
政府必须设立出口安全辅导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合规指导、技术审核工具与跨境交易信托机制。同时,应通过国家品牌认证,提升国际买家对我国企业的信任度,助力企业在多边市场中稳健前行。
马来西亚既不能靠讨好来获取地缘红利,也无法靠回避来避开冲突波及。
在这个“后全球化”、准冷战、技术壁垒重筑的时代,我们必须以制度化的中立与战略性的灵活,构建属于大马的新产业安全网。
如果说过去几十年我们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那么接下来的十年,我们要学会的是站得稳、不失衡,如走钢索般谨慎而坚定。
这才是一国中型经济体在当代真正的成熟表现,也是马来西亚在乱世中应有的智慧与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