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最新病毒:相信美国/蔡元评

1月11日,日相岸田文雄到英国,和英相苏纳克签署《相互准入协定》,取得了一个重大的历史突破。英方称,协定是英日两国百年来最重要的防务协议,也是欧洲首个和日本签署相互准入协议的国家。
3个孤岛同病相怜
协议允许两国互相在对方领土派驻部队,并说明,英日任何一国若受到攻击时,双方可进行联合防御作战。从深层的战略角度观察,同为岛国的英日,都担心被大陆上强大的对手孤立。
两个没落的帝国手牵着手,至少可以表示存在感,祛除对敌人的恐惧。协议虽未说明对手,路人皆知是俄罗斯和中国。英日两国明显的配合美国的全球战略——西太平洋的“迷你北约”开始出列!
1月16日,台湾2024年大位候选人赖清德表态:“要持续提高保卫台湾的力量,不能让有心人散播怀疑美国的言论,甚至让之成为社会主流共识”。他还补充表示:“这对台湾非常不利。”
自称“台独工作者”的赖清德开始“买票”竞选,清楚地表明台湾须配合美国“抗中”,只有抱紧美国才安全,这就是他的立场。
英国、日本、台湾异曲同工,3个贴着大陆的孤岛同病相怜,对大陆都有恐惧感,对美国则充满信仰;尤是实力最弱的台湾,更是无限量地膜拜美国。
但赖和台湾当局却没敢对民众说明,拜登政府高阶批售军火,剥削台湾,还鼓励台湾子弟当其马前卒。更犀利的是白宫以国家安全为由,伸出黑手,指令掌握先进芯片生产工艺的台积电工厂,连同台湾技术人员连根拔除,搬到美国,彻底地摧毁了台湾的皇冠企业。
美国横刀夺爱,台湾领导人哑巴吃黄连,噤若寒蝉;不但没胆量站直告诉民众美国胡作胡为,却还在表明:“不能让有心人散播怀疑美国的言论”,实在是天马行空!
没主见愿当应声虫
“相信美国”是台湾政治的普遍思维。台湾政客认为台湾没事,归功山姆大叔以优势兵力巡弋台海,威吓大陆得来的。因此,不但要相信,而且要深信,更不要怀疑;并且,也不必有主见,只需听令美国“抗中保台”,手牵手,同进同退则吉!
毋庸置疑,美国有许多让人相信的优点,例如社会开明、民主、自由;一流的高等教育、尖端的科技等等,但在国际社会的脸相则不“便给”,而且越来越现实,二战当年的豪气一去不返。
随着中国国力提升,白宫对外关系越来越强调“美国利益”、“美国优先”,而且冷面寒铁,把战略重点按其最现实的利益随时转移。对言听计从,侍候他的伙伴大力支持,没利益时则弃之如敝履;不过,以后若还有利可图时,也无妨再作冯妇,政策反反复复。
当年,中东发现海量石油时,美军抢先一步进驻,管控中东油田,再盯梢沙地阿拉伯,把美元定为石油交易的硬货币,确定了美元睥睨全球的“金本位”。对沙地专制的王权非但不置一词,而且刻意扶植其为回教世界的共主。
美国页岩油开采成功,和沙地平起平坐后,中东已不再是其战略重点。2022年美军未照会盟友,拔腿就走;把重心转到欧洲,随即引爆俄乌战争,同时消耗俄罗斯和欧洲盟友,自个则隔岸观火,高明地从中捡便宜。
更高明的是欧洲兵慌马乱时,白宫会同媒体,搬口弄舌,指俄中各一把号,在欧州和西太平洋分头扩张。美国为制止专制政府威吓“民主社会”,必须集合盟友拦阻;因此,各方得自强自救,白宫在后方撑场。英日的《相互准入协定》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一个起手式。
忽悠民众天马行空
老话“君无戏言”,“君”指皇帝,皇帝不能随兴发言,说出的话是圣旨,不能更改,因为上意影响芸芸众生,说错了,会误事,所谓“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古代有史官,君举必书,天子的一言一行都要记载成册;除了显示其权威外,也用以约束君主行为。
圣旨不存在的今日,取而代之的是政治人物的“伟论”。民众再也听不到“君无戏言”的铁板讲话。充斥在空气中的,是政客花言巧语、口沫横飞的应景政论。
这类由广告专家斟酌,不必负责,讨人欢喜的口号,例如“维持现况”、“抗中保台”、“美国回来了”之类,模棱两可、云山雾罩的稿件满天飞,族繁不及备载。
“相信美国”是政客忽悠民众,睁眼说瞎话;其情不堪,有如政治病毒!
被揭穿的“战略豪赌”/潘金明博士

5月19日,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将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从AAA下调至AA1,理由是联邦债务不断膨胀、利息支出激增,以及国会的财政瘫痪。
尽管这些解释有其经济合理性,却忽视了一个关键的“战略催化剂”:特朗普总统一周前对沙地阿拉伯、卡塔尔和阿联酋的高调访问。
这场被包装为“重启美国—海湾关系”的中东之行,非但没有稳定市场,反而引发更深的忧虑。正如穆迪在声明中所指出的那样:“额外财政负担”与“政策的不确定性”,共同削弱了对美国偿债能力的信心。
表演式外交重演
特朗普将此次访问宣传为美国强势回归中东的信号,实则是一场由军售、基地扩张与政治默契交织而成的表演秀,其中有:
总值高达1500亿美元的军火交易,包括“萨德”导弹系统、F-35战机零部件及无人侦察机、宣布将在卡塔尔和阿联酋扩建军事基地、向海湾王室政权提供非正式的“政治保护伞”,换取继续使用美元结算石油的口头承诺。
这并非深思熟虑的战略部署,而是一次以国家信用作赌注的挥霍行为。它无助于解决美国债务问题,更无助于重建国内共识与全球信任。
如果说20世纪末的美国尚能通过军事部署维持全球秩序,那么今天的美国,已经因国会分裂、政策摇摆和财政紧张,难以维持昔日的“霸权节奏”。
穆迪这次降级的“象征意义”正体现在此——它不是针对某项具体支出,而是对美国国家治理能力的整体质疑。
市场不容战略漂移
特朗普试图用军售与基地扩展来制造“全球领导”的幻觉,却无法掩盖如下事实:此次出访并未带回实质性的贸易互惠、能源合作或投资回报。相反,海湾国家提出的,是“可能购买美国基础设施债券”的模糊承诺,缺乏执行保障。
21世纪的全球金融体系,不再对美式外交给出盲目信任。随着美国国债突破34万亿美元、借贷成本持续攀升,以及国会对预算案久拖不决,市场早已警觉:每一次外交冒险都可能转化为财政黑洞。
这也是为何穆迪反应迅速,直接将“行政决策的不确定性”列为核心降级因素。特朗普的中东秀,最终被市场理解为:华而不实、代价高昂、结构性危险。
石油美元神话瓦解
特朗普坚称此次访问将“稳固”美元在全球能源结算中的地位,但现实更为冷酷:
沙地阿拉伯、卡塔尔与阿联酋早已启动“去美元化”,扩大与中国、印度和欧盟的多货币合作;会后未达成任何正式协议继续以美元结算石油;卡塔尔与阿联酋官员私下表达推动多货币结算的强烈意愿。
换言之,特朗普换来的,只是一些基于贷款担保的军火订单和对中东地区更深的军事承诺,而非财政回报或战略稳定。
此次信用评级的下调,不应被视为单纯的金融技术操作,而是全球体系对美国“信用透支”的结构性回应。穆迪不是孤立发声,它为许多盟友道出了口中难言的事实:美国,正变得无力承担其自己设定的全球角色。
降级是制度性警钟
而对东盟、金砖国家及全球南方而言,这是一则发人深省的提醒——一个多极、去中心化的世界秩序,不再只是理论愿景,而是现实需要。
特朗普原本希望借此行恢复美国的威信,却无意中暴露出自身的脆弱与空洞。穆迪的降级,是全球对美国“外交冒险主义”的一次制度性纠偏。对亚洲尤其是东盟而言,这场象征之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战略信号:未来必须去依赖美国单一中心,构建更具韧性和自主性的地区秩序。
特朗普虽然回来了,但那个能以信用换霸权的旧帝国,正在耗尽它最后的资源——财政上的、战略上的,甚至是道义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