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孩子看到怎么办?/周若鹏

在所有批评“柑你拿”事件的声浪中,就这问句格外提神,因为捉错重点。

某年我在学校对中学生谈文学,半场时学生难免疲倦分神,我变了个小魔术娱乐他们。结束后,一位初中生请我再给他的同学表演,兴奋地对大家说:“你们来看,这魔术很牛B!”有没有人给他解释过“牛屄”的“屄”字何解?大概没有。

有一整个世代的孩子是看网路视频长大的。在餐厅里,父母自己想滑手机的时候,就把平板摆在两岁孩子面前让他闭嘴;在家里,把教导孩子这件事交托电视。所灌输的内容都由第三方编辑,但如果父母在旁辅导本也不成问题,但父母有做到吗?就算没有,若所选内容优质,也罢。到孩子成为少年有了自己的手机,父母基本上管不了了。

“孩子看到怎么办?”这问题别问别人,问自己。

一个文创帆布包只是资讯洪流中的一滴水,它的目标市场不是小孩,而是懂得幽默的读者。以教育为由谴责商家并不恰当,因为商家不是教育机构。就算斗倒了一个商品、一家公司,市场上还有太多太多其他更负面的元素。怎么办呢?难道要全世界噤声?抑或父母要充当全天候审查者不停地挡?

当然是挡不完的。孩子看到怎么办?我们终究要教会孩子明辨是非,知其利害。大家纠结于粗话太久了,我举另一例子来谈。香烟处处有卖,烟民处处可见,其害可致命,远比脏话可怕多了。香烟如脏话顽固地存在,有些父母本身就是烟客,能捂着孩子的眼睛多久呢?

你只能教导孩子香烟之害,好让他远之。父母不可能时时监控孩子,但能教他们管好自己。要做到这点,先重拾沟通,多陪伴,知道孩子在看什么、听什么、读什么,及时指引,而不是把孩子交给Youtube全权抚养。

孩子终会长大,喝的第一杯酒,抽的第一根烟,爆的第一句粗话,都必会触动父母心,但父母也许会忍着不说什么了,因为孩子终究得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父母只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帮助他们建立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就算功德圆满。(你现在可去谷歌一下什么是“屄”了。)

反应

 

登彼岸

柑你拿回去/洪祖丰

丰子饶舌:洪祖丰

华人新年,喜气洋洋,假如你拎两个柑到来给令伯拜年, 边塞柑边跟令伯说:“柑你拿,柑你拿。”那令伯肯定会豪不客气地“柑你拿柑你拿”塞回去。

别说令伯也讲粗话骂脏话,谁说是粗话脏话?是你多心,是你心中有鬼。始作俑者是这么辩说的,令伯只是随俗附和。

柑你拿,据说这叫创意,太可笑了!肉麻当有趣还洋洋得意。两个柑搞点谐音算什么创意?太没水准了!

假如你带两粒椰子来贺年,恭恭敬敬说:“老椰好。”令伯会大赞你有创意,会回敬你:“椰子好,椰子好。”

不过令伯有自知之明,始作俑者键盘斗士各个笔锋锐利,能言善辩,令伯若像小兵那样冲进战场厮杀肯定会壮烈牺牲,故,与其口沫横飞千言万语交锋,不如来个大将之风,摆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阵式,柑你拿柑你拿回去,直截了当!

骂佛

佛陀时代,一位名叫巴拉德瓦杰(Akkosa Bharadvaj)的婆罗门,因不满不少婆罗门跟随佛陀出家,就来到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对佛陀破口大骂。佛陀默不出声,静静给他骂了一顿。

当巴拉德瓦杰骂到精疲力倦无法再骂下去后,佛陀才开口问他:“当你煮了菜肴招待到访的朋友,而到访的朋友没有品尝你的菜肴,那你怎样处置这些菜肴?”

“我自己吃。”巴拉德瓦杰说。

“同样的,刚才你的恶言粗语,我不接受,你自己受用吧。”佛陀说。

结局是,巴拉德瓦杰皈依了三宝,成为佛门子弟。

所以,与其唇枪舌战,不如礼尚往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讲好活

佛教教人修口。修口,主要是要懂得有些话不可讲,有些话应该讲,应该讲的话要怎样讲。

华人俗语“要说好话”,不是教我们讲奉承讨好的话,是教我们如何把话清楚有效、好好的讲出来。

要怎样好好的讲出来呢?基本上,要诚恳慎重,要措辞妥当,要看对象,要看目的,要前后有序。

常见一些妈妈,一边煮菜烧饭,一边歇斯底里对着饭菜嘶喊:“阿Boy, 不要玩手机了,快点去做功课!再看,我就没收你的手机!”饭菜当然不会有反应,全神贯注玩着手机的孩子更是当耳边风,当然也不会相信妈妈的恐吓,因为这招已玩滥无效了。这就是讲话不慎重,时机不对,讲了也无效。

慎重

若改个方式,在孩子吃早餐时告诉孩子:“今晚9点到妈妈房间,妈妈有话要跟你说。”让孩子心里有些紧张,会猜想一定有什么重要的事即将发生。这是心理战术。到晚上9点,让孩子进来,把孩子搂抱在怀里,凝视孩子双眼,以1分钟肯定孩子的长处及表达对孩子的爱,再来1分钟讨论如何解决沉迷手机的问题,最后一分钟达致协定解决问题。这一分钟的诚恳慎重沟通肯定比整半天的单方嘶喊来得有效。

佛教经典里,常见同样的情节被重复3次。这是古代人言传的方式,方便发言者建构他的谈话,也方便听者记忆。这是一种慎重的谈话方式。

措辞

除了慎重,措辞也要精准妥当。1955年东姑和陈平和谈时,东故要马共投降,马共坚决拒绝“投降”这字眼,双方不欢而散。到了1989年合艾和谈时,双方最终同意用“放下武器”, 达致和解。

政治上,以前常提到的固打制,后来美名为 “平权行动”(Affirmative Action),最近再美化为 “包容”(Inclusiveness)。这些都是在字眼上减少人们概念上对立的例子。

懂得应用精准妥当的措辞,总好过只会玩谐音这种小儿科。

对象

讲话还要看对象,看目的,要前后有序。有个老教授,从来不参与社交活动。有一回大学硬要他参与一项社交活动,他忙向朋友请教社交场合要如何聊天。朋友告诉他,那很容易,就问问对方结婚了没有,有几个孩子……当晚他坐在一位女士旁边,就开口问:“小姐,你结婚了没有?” “还没有。”女士回答。“那你有几个孩子?”女士赏了他一个耳光!

教授回去后把经过告诉朋友,投诉朋友的忠告无用。朋友说:“不是无用,是你搞错次序了。”过不久,这教授又参加一个聚会,又坐在一位女士旁边,教授开口:“小姐,你有几个孩子?” “3个。”女士回答。“那你结婚了没有?”教授再问。他又得了一个耳光。

好了,你若塞两个柑给令伯,边塞边“柑你拿,柑你拿”,令伯一定“柑你拿”回去!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