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中国致力建设更公平社会/许庆琦

8月17日中共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会议提出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

其实,早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了“共同富裕”的这一概念。他在1985年便指出,“共同致富,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他警告说:“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

邓小平认为共同富裕要逐步实现,需打破传统体制束缚,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因此他提倡先让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和人民,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0年中国GDP高达一百万亿元,但也造成了国民收入不平等, 贫富差距甚大。

不平等收入致社会不安

中国基尼系数从改革开放前的约0.20,猛增到2020年的0.46,超过了0.4这一警戒线。不少在改革开放下“得风气之先”而先富裕起来的人,并没有如预期般积极帮助落后的地区和人民,而是到法国购买酒庄享乐,或干脆带着财富移民到外国去了。

改革开放带来的收入不平等反映在财富的集中度不断加大,城乡差距扩大,区域发展不平衡。

中国2020年全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万3834元,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万7131元,仅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四成。同年北京的人均GDP约为16万4909元,是人均GDP最低的甘肃省(3万6038元)的4.6。

经济发展应惠及全民,不能只是一味追求GDP的增长,而需兼顾财富的公平分配。虽然收入不平等是各国都有的现象, 但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贫富差距现象理应不该如此严重。严重收入不平等是威胁到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长远下去必将导致社会不安。

城乡差距造成卫生、住房、教育等方面分配不均,而户口制度与区域发展不平衡有碍国民团结,造成社会不公的恶性循环。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应该而且能够避免富者愈富,穷者愈穷。他在1992年颇有预言性的指出:“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减贫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中国已经于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为共同富裕奠下了基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为人民谋幸福,不是为少数人谋财富,因此共同富裕是中国在成功减贫,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合理政策延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应有之义。

中央财经委员会的会议也指出,“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 并“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合理调节过高收入。”会议也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通过自愿捐赠进行3次分配。

振兴农村、加速城市化、取消户口制、提供均等的教育与培训机会、优惠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大学入学资格、普及现代科技和电子商贸、通过网络为偏远地区提供高素质的教育与医疗服务等行政措施,皆有助减少贫富差距与社会不公。适当的提高高收入者的所得税,提供社保、实施遗产税等税务政策也是是减少收入不平等的再分配有效手段。

中国政府近期出台“双减”政策,重拳整顿校外培训,规定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严禁学科类培训机构资本化运作,一方面固然有人口政策的战略考量,但主要目的是消除校外培训产生的教育的不公平。

高收入定义不能一刀切

对高收入的调节,中国政府需拿捏好尺度,因为不同城市和区域的生活成本不同,高收入的定义不能一刀切。况且,对物质更好更高的追求欲望是驱动人们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从宏观角度看来,提高低层人民的收入将更有效于节制过高收入,促进共同富裕。

近日,电商巨头拼多多,宣布投入100亿元启动“百亿农研专项”,腾讯及阿里巴巴则分别承诺向慈善事业捐献500亿和1000亿人民币,以响应中国政府呼吁。

企业固然应回报社会,但企业同时也需要利润和资金才能健康成长。因此对慈善事业的捐赠,更多的是应该来自企业老板本身的财富,而不是企业。

中国对互联网和科技巨头的整顿,是为了约制资本的无序扩张以及野蛮生长,创造一个更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境,不是压制民营企业或排斥资本。中国的经济增长有赖私人企业和国内市场。减少国民收入不平等,达致共同富裕,有助提高全民整体消费能力,扩大内需,推动双循环经济。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初心的一脉相承,其前提是经济持续增长。中国的GDP虽然已经是美国GDP的70%,但中国的人均GDP只有美国的16.5%。因此,中国经济增长空间潜力大,共同富裕不会变成共同贫穷,而是建设一个更加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反应

 

财经新闻

许庆琦:注重“授人以渔”理念 中国扶贫值得大马借鉴

(吉隆坡16日讯)马来西亚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理事长许庆琦认为,中国的扶贫注重“授人以渔”的永续发展理念,值得大马借鉴。

他指出,中国在扶贫减贫过程中始终贯穿科技创新和绿色理念,科技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缩小城乡差距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马来西亚与中国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合作关系。马来西亚可以借鉴中国的扶贫经验,特别是在农业、渔业和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创新实践。”

他接受新华社访问时说,中国在上述过程中重视实地考察和调研,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除了在物质层面的帮扶,更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帮助人们通过教育和技能提升实现自我发展。 

他举例,云南山区村民在国家的帮扶下种植高品质咖啡豆,沿海地区则发展浅海养殖,这些做法值得大马政府借鉴和推广。

许庆琦也分享早前的中国之行,令他颇为感慨,并形容中国的形象在其眼中变得“更加立体丰富”。

不同于以往常去的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他这次专程考察云南怒江流域乡村,见证中国在扶贫减贫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他表示早前在云南省泸水市阳坡村,看到这个从深山峡谷搬迁的村庄,村民在政府支持下安居乐业,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包括住房整齐、生活设施完善,还有设施齐全的学校,学生们使用平板电脑上英语课。

“中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永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这么大的国家能动员全国力量并做到精准扶贫,实在了不起。”

谈及中国式现代化,许庆琦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意义在于中国走出符合自身文化、历史、国情的道路,强调共同富裕,发展惠及全体人民,同样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

他说,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为世界各国提供新参考。

“中国式现代化表明,像马来西亚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也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走出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