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世界正处于历史转折点?/许庆琦

美国总统拜登周二(9月21日)在联合国大会上第一次讲话,认为世界“正处在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必须迅速采取合作行动,以解决冠病大流行、气候变化和侵犯人权等问题。

他宣称美国将与合作伙伴和盟友共同努力解决上述问题,他的新政府将“帮助引领世界走向一个对所有人民而言都更和平、更繁荣的世界”。

拜登强调美国已经在“国际论坛中回到了桌前”,并将“重建更美好世界”, 他认为民主制度仍然是能够释放人类全部潜力的最佳手段。

拜登的演讲没有直接提及中国,但他说美国不寻求新的冷战或分裂成僵化集团的世界。美国将有力地竞争,并凭借价值观和实力领先世界。

同一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也在联合国发表演讲,他指出冠病疫情改变了人类社会,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又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习近平呼吁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全球性威胁和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习近平认为国与国难免存在分歧和矛盾,但要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展开对话合作。一国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另一国必然失败。他强调“这个世界完全容得下各国共同成长和进步。我们要坚持对话而不对抗、包容而不排他,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二强国不同世界观

拜登与习近平在联合国的演讲,展现了世界两个最强大国家领导人的不同世界观。拜登强调世界需由美国领导,以“重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习近平则认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应该由世界各国共同建设,世界的发展不是零和游戏,一个国家的成功不意味着另一个国家的失败。新型的国际关系应该基于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原则。

拜登的演讲虽声称不寻求一场新的冷战,但其演讲的内容却充斥了霸权主义思维,他虽没有指名中国,但字里行间对中国的暗喻却显而易见。

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启动贸易战与科技战,在冠病疫情失控后,甩锅中国,污名化病毒,把中美关系推落谷底。拜登上台后,人们原本期待他采取理性化的对华政策,但拜登只是在外交语言上理性化,对中国全方位的打压与围堵举措,相比特朗普有过之而无不及。

拜登不但没有取消或减低特朗普政府对中国货物的进口税,更扩大了对中国科技企业的打压,政治化病毒溯源,启动“四方安全对话”,强化印太战略作为围堵中国的重要抓手。

就在联合国大会召开的前一个星期,美国背信弃义,把盟友蒙在鼓里,与英国和澳洲宣布成立AUKUS(美英澳联盟)军事安全合作伙伴关系,作为构筑美国新印太战略联盟合作的重要部署。美英将在联盟协议下,联手协助澳洲建造至少8艘核动力舰艇,澳洲放弃与法国签订总值900亿澳元的潜艇订单。

法国明显被美国摆了一道,痛失巨额潜舰合约,欧盟领袖表达同仇敌忾的态度。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说:“‘美国回来了’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美国是回到美国吗?还是回到其他地方?我们不晓得。”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9月20日对CNN表示,法国受到的对待方式是“不可以让人接受的”。

看清美国不可信不可靠

不久前,美国在没有与盟友磋商下,从阿富汗仓皇撤退,引致盟友强烈不满,AUKUS 的成立更让世人和美国的盟友伙伴看清美国的不可信和不可靠,不可弥补的破坏了美国的国际信誉。

世界并没有因为冠病大流行与气候变化而处于历史的转折点,而是美国因冠病疫情防控严重失策、阿富汗仓皇撤退以及成立AUKUS对盟友的背信弃义,导致其处于历史的转折点。虽然美国在很长时间内仍然是世界超级强国,但历史将记载这是美国走向衰落的开始!

反应

 

灼见

【灼见】中国需改进国际传播/许庆琦

中国如今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科技与军事强国,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与中国的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地位不相匹配,落差明显。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经说过,“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 他指出中国现已经把前两个问题解决了,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中国在国际舆论的“失声”与“挨骂”,一方面固然是西方对国际媒体的垄断以及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中国需改进并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与技巧。

因此,习近平在今年5月31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以加强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

国际传播有别外宣

中国习惯把国际传播称之为外宣。外宣一词乃是上世纪革命时代的产物,但当下中国的外宣仍然带有明显的延安风格。在21世纪的今天,这样的风格显然已经不适合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和全面的中国”。

对如何改进中国的国际传播,前不久中国学界也掀起了一阵争议。

今年7月中国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储殷在中国新叙事研讨会上指出,由于民族自信心的提升和宣传方式的改变,形成了中国“外宣内宣化”的现象,混淆听众对象,难以区分中国的专家学者或外交官的发言,是说给国外受众听,还是为了取宠中国国内的听众。

其实,在通讯技术发达的网络时代,发生在北京的事件在几分钟内就会传遍全世界。同样的,中国政府对内的任何宣传也会被国际媒体迅速报道和引用,外界不会特意区分什么是内宣和外宣。

在同一场研讨会上,北京语言大学国别与区域研究院研究员寿慧生也对中国的大外宣策略提出质疑。他指出大外宣是把自身的意愿强加给别人, “宣传是让别人去听我说什么,但沟通不是一定要说服别人,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要做好国际传播,中国需与时俱进,以外人听得懂的语言和现代风格,客观表述一个真实的中国,既要勇于驳斥西方媒体的扭曲与傲慢,但也不可自我陶醉于卖花说花香的圈圈。

中国崛起西方担忧

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故事赢得世人的钦佩和赞赏,但中国的迅速崛起也激起了西方的担忧和恐惧。

美国认为中国的崛起对美国的全球霸权构成了挑战,而西方民主制度的拥护者则认为中国政府是一个中央集权的政权,其崛起将威胁到由西方主导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

因此, 西方媒体总是以西方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为准绳,从西方中心论作为出发点,对中国说三道四,批评中国的体制、外交与价值取向,并以香港、新疆以及经贸关系不平等,侵犯人权等课题为借口,制裁与遏制中国。

2017年特朗普上台翌年,便对中国发起了贸易战,并扩大实体清单,打压中国的高科技企业,污名化冠病病毒。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萧规曹随,对华的强硬态度,比之特朗普有过而无不及。

中国对此采取了“以一还一”的“踢以踏”(tit for tat )策略,强势高调反击,“强硬”逐渐成为了中国的外交风格。 适逢电影《战狼II》在中国国内放映,西方媒体遂以“战狼”来形容中国的强势外交作风。

由于中国的百年屈辱,“战狼”激发并满足了一个富强起来的中国民族主义心态,而一些中国官员看起来也似乎不在意西方以“战狼”来形容中国的外交风格。

在这样的国内外大背景下,中国学界与传媒下意识的以“中国模式”、“中国方案”等具有民族主义色彩的词汇,宣扬中国的成功故事与体制优势,这难免触动了欧美国家政府与媒体的神经线,间接验证了西方对中国崛起的担忧与恐惧。

改变国际传播方式

中国的学界与媒体,近期也逐渐趋向于全盘从中国视野对外传播。不久前在天津举办的中国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强调有效构建和传播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要从“诠释中国”走向“中国诠释”,以“中国话语诠释中国理念、中国主张”来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国际传播影响力。”

其实,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全球治理理念,要有效做好国际传播。中国需了解世界如何看中国、如何听懂中国的声音,而不是以中国中心论,主观的对外宣传中国要世界听到的声音。正如中国著名学者周有光所强调的:“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跟过去不同,主要是:过去从国家看世界,现在从世界看国家。”

中国的对外传播,多着重于宣扬中国的富与强。然而中国幅员辽阔,经济体与人口体量大,从弱小国家眼里看中国,过度的强调中国的富与强,反而会产生反效果,让人觉得有胁迫感。其实,数据会说话,现今的中国,无需过度宣扬中国的富与强。

善与美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宣扬中国文化里的善、锦绣河山的美,更加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更有利塑造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国网红李子柒在全球拥有千万粉丝,便是一个强而有力的例证。

面对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诸多误解和扭曲报道,中国要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必需做好国际传播,向世界表述一个真实、立体和全面的中国,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