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1967年各自发新钞时
马新汶货币等值通用

马来西亚政府在1973年5月8日终止与新加坡的“货币等值互换协定”。(档案照)

(新加坡6日讯)《联合早报》报道,1967年6月12日,原先使用相同货币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汶莱开始各自发行新钞票。

为了安定人心,马新汶三国当时都和另外两个国家签署了货币等值互换协定,让彼此的货币等值兑换通用。



换句话说,三国的货币在刚分道扬镳时,价值是相等的,也就是1元对1元,在这三个国家流通和使用。

马来西亚于1973年终止等值协定

不过,马来西亚政府在1973年5月8日终止与新加坡的“货币等值互换协定”(Currency Interchangeability Agreement),让两国货币不再以等值的形式流通使用。在终止与新加坡的协定的两个星期,马来西亚也终止与汶莱的协定。

但是新加坡和汶莱的“货币等值互换协定”,历经半个世纪后依然有效,而且在过去50年,尽管两国经济曾面临各种变化与挑战,上述协定始终以互惠互利的方式,为彼此带来好处。

“货币等值互换协定”的历史根源,可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由新加坡、槟城和马六甲组成的海峡殖民地政府在1897年成立货币局。到了20世纪初,货币局已经在发行海峡殖民地货币和铸造海峡殖民地银元。新加坡和其他两个海峡港口拥有共同货币。



海峡殖民地的货币当时也在马来半岛,英殖民地北婆罗洲(沙巴),砂拉越和汶莱等地广泛流通。当时的英北婆罗洲元和砂拉越元能以1元兑1元的币值兑换海峡殖民地钱币。

1933年出炉的布莱克特报告书(Blackett Report)建议让海峡殖民地,马来亚各州和汶莱通过泛马来亚货币局发行共同货币,1938年的货币法令让这一切付诸于行,当时的马来亚元就已经把新加坡、马来亚和汶莱正式连在一起。

马来亚在1957年取得独立后就着手成立马来亚中央银行。1959年成立的中央银行把运作涵盖范围延伸到新加坡,沙巴和砂拉越,当时的设想是这四个地区最终会合并为马来西亚。

不过,由于发行货币的权力依然掌握在货币局手中,1963年9月诞生的马来西亚决定逐步解散货币局,由中央银行负责发行新钞票。马来西亚在1964年通知货币局,它将从1966年起发行新货币。

新加坡在1965年8月9日脱离马来西亚独立时,原本还是打算与马来西亚使用相同货币,两国政府为此事进行好几轮谈判,但是谈判最终破裂,马新汶三国货币最后分道扬镳,并在1967年6月12日各自发行新钞。

1970年代初,国际货币制度面对重大挑战而受到考验,时任美国总统尼克逊在1971年8月让美元对黄金贬值,使到所有货币自动重新估值。两年后,战后所采用的固定汇率制度崩溃,多数货币决定跟随美元自由浮动。在这样的背景下,马来西亚政府决定终止与新加坡和汶莱的“货币等值互换协定”。

但是新加坡和汶莱却坚持至今天,而这项协定在维系和加深两国之间的经济和金融联系做出了不少贡献。事实上,两国之间的贸易额已从1968年的2000万美元,增加至2016年的8亿2200万美元。

 

 
 

 

反应

 

名家专栏

解读美元霸权前景/李兴裕

美元在世界货币和金融秩序中当前及未来的角色正受到审视。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过度特权"地位真的岌岌可危吗?美元的王位会被撼动吗?

以一篮子货币衡量的美元指数(DXY)近期大幅下跌,跌至3年来的最低水平。在连续三年(2022至2024年)累计上涨12.5%之后,截至今年4月,美元指数已下跌8.3%。

与标准理论的预测及2018年特朗普1.0关税的先例证据相反,由于对“解放日”关税影响的担忧,美元非但没有升值,反而贬值。大多数G10货币兑美元均升值。

诸多因素令美元承压,包括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对关税冲击可能导致美国经济衰退或滞胀的担忧,这些因素都压倒了关税计划。

此外,外国投资者已重新调整和平衡其投资组合,减少了对美元计价资产的持仓,并转向其他货币,这引发了投资者对美元失去信任的担忧,因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对世界经济、全球贸易,尤其是美国经济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

预言正慢慢实现?

多年来,一直有预言称美元将失去其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

中美之间不断扩大的关税冲突和针锋相对的升级,以及近期美元的下跌和美元计价资产的减少,再次引发了美元将持续下跌的讨论,投资者纷纷将资金转向更安全的替代品,从而引发了美元的持续贬值。

美国国债的主要持有者,即日本和中国,多年来一直在减持。

截至今年2月底,日本已将其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从2020年的1.251兆美元(占比17.7%)减至1.126兆美元(占比12.8%)。

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也从2020年的1.072兆美元(占比15.2%)大幅减持至7840亿美元(占比8.9%)。

尽管近几十年来美元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其仍保持着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美元在全球储备中的占比在2000年达到71%的高峰,此后逐渐下降至2010年的62.3%、2020年的58.9%、2023年的58.4%,以及2024年的57.8%。

人民币保持2.3%

观察发现,自2020年底以来,各国央行的储备多元化趋势并非转向欧元、英镑和日元,而是转向人民币等非传统储备货币,以及澳元等规模较小、开放且管理更完善的货币。

欧元在全球储备中的占比,从2010年的峰值25.8%降至2024年的19.8%,日元的占比也从2020年的6%降至2024年的5.8%。

根据现有数据,人民币在全球储备中的占比从2017年的1.23%逐年上升,在2020至2024年期间保持在2.3%的稳定水平。

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美元是全球跨境交易中最常用的货币(占比60.1%)。

其次是欧元(12.8%)、日元(5.1%)、英镑(4.9%)。人民币的占比为2.8%。

货币格局正松动

据估计,美元已不再享有上世纪90年代鼎盛时期的霸权。面对全球各国势力格局的变化,去美元化及全球金融交易与贸易中货币多元化的长期趋势日益显现。

受地缘经济碎片化、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经济多元化及替代货币与支付体系的兴起等因素的推动,各国正日益寻求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美元的前景可能不像以前那么光明,因为随着世界经济重心确实向东转移到中国、印度和其他新兴市场,美元的一些多元化趋势正在进行中。

霸权源于经济军事政治实力

美元霸权的未来如何?美元霸权源于美国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及其在国际政治权力博弈中的影响力。

这体现在两个不同的时代:(1)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至1971年),该体系建立了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以黄金作为美元的基础,实行固定汇率;(2)新自由主义时代(1980年至今)。

美元霸权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努力、新兴经济体(金砖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新秩序的变化、储备日益多元化(不再依赖美元)以及建立更加平衡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日益高涨。

美元的主导地位是否会被多极货币体系所取代?随着美元在国际贸易和金融领域的主导地位逐渐下降,人民币等其他货币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发挥更大的作用。

自2008年以来,中国人民已与40多个国家建立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使其成为全球主要贷款机构,并通过这些国家本币获得人民币流动性,从而促进贸易并增强金融稳定。

金砖国家崛起

中国的货币互换策略为美元提供了替代方案,同时拓展了其地缘政治影响力。然而,人民币缺乏完全的资本账户可兑换性,以及对透明度的担忧,对其更广泛的应用构成了挑战。

金砖国家经济实力的崛起及其创建共同货币的潜力,能否为构建多极货币体系、构建更加平衡有序的国际货币体系提供动力?

金砖国家已开发了自己的跨境支付系统"金砖国家清算系统"(BRICS Clear),旨在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并促进金砖国家内部使用本国货币进行交易。

目前约有160个国家注册使用该系统。

2015年,中国启动了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以促进人民币跨境交易的清算和结算。截至去年5月,CIPS拥有超过1530个直接和间接参与者,包括遍布全球主要城市和地区的银行和金融机构。

金砖国家创建共同货币面临诸多考量和障碍;它不仅主要用于贸易,还用于更广泛的金融需求;而要确保共同货币的可行性,其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至关重要。

流动性问题

虽然金砖国家使用本币进行贸易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对美元和其他主要外币的依赖,但由于大多数货币在国际上缺乏需求,其推广应用受到限制。

例如,印度和巴西使用本币(印度卢比和巴西里尔)进行贸易结算时,如果任何一方积累了更多的卢比或里尔,剩余的货币就无法在其他地方使用。

这与美元、日元和欧元不同,这三者凭借其高流动性、稳定币值和广泛的兑换率,成为全球交易最广泛的货币之一。

金本位卷土重来?

金本位会“王者归来”并取代美元,最终转向货币金本位吗?美国近期不太可能回归金本位,因为美国目前持有的黄金储备,不足以完全支撑货币供应,而货币供应是全面金本位的必要条件。

美国持有约8,133.46公吨黄金储备,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持有国。

恢复金本位制的潜在缺点是,它可能会限制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灵活性/限制货币供应量和限制政府支出,并妨碍政府应对经济冲击的能力,因为它无法印制更多货币或调整利率来刺激经济。

有迹象显示,某种形式的货币金本位制正在回归。近年来,包括中国、印度和俄罗斯在内的各国央行一直在以惊人的速度囤积黄金。2024年,各国央行的黄金购买量已连续3年超过1000吨;今年首季,各国央行购买了244吨黄金,轻而易举的保持在过去3年的季度增幅范围内。

加密货币可否篡位

加密货币的日益普及已成为投资热点,数字支付选项也激发了人们对其取代法定货币的预期。尽管数字货币替代品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性、更高的可使用性、更高的透明度和更低的交易成本,但其供应量僵化、价格波动性、缺乏监管以及对部分用户而言的技术障碍,阻碍了其发挥现代货币理论 (MMT) 所设想的交换媒介、价值储存手段和记账单位的作用。

美国难以为继的债务路径。最终可能导致美元自食其果。

美国预算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7%,国债已飙升至34兆美元以上,自2020年以来又增加了10兆美元(债务占GDP的120%),位居全球前列。预计未来12个月内,美国将展期近9兆美元的到期债务。

美国债券违约可能引发“金融混乱”,并对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产生“不利影响”。对美国政府和机构失去信心和信任,可能削弱美元的地位,为其他货币获得更主导地位打开大门。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