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冒充银行诈骗 4个月内千多起
这次是狮城华侨银行……

狮城华侨银行已接获1000多起通报,指有人冒充华侨银行职员,拨电骗取受害人的信用卡和银行户头资料。(档案照)

(新加坡19日讯)电话诈骗出新招,不再冒充快递公司,改而冒充银行,骗取受害人的信用卡和银行户头资料。

受害人接到的电话更会显示是银行的热线号码,让人更容易坠入陷阱。



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华侨银行(OCBC)昨天发文告说,本月1日至17日间,银行已接获1081起公众通报,指有人冒充华侨银行职员,拨电向他们索取身分证号码、银行账号、信用卡号码及认证码等资料。

华侨银行从4月开始接到这类通报,在本月突然激增,至今共接获1200多起。

这类诈骗电话和早前盛行的包裹诈骗电话手法相似,电话号码一般为六至七位数,也可能无来电显示。

谢小姐上周六接获号码为“065 63633333”的诈骗电话。(受访者提供)

电话号码显示银行热线

在一些案例中,电话号码更会显示为华侨银行的官方热线电话“+65 63633333”,或其他类似的号码,如“065 63633333”。



公众谢小姐(40岁,文字工作者)上周六就接获号码为“065 63633333”的诈骗电话。

她受访时表示,过去曾因信用卡被盗用而接获华侨银行来电,来电显示就是类似该号码,因此她下意识以为信用卡又被盗,赶紧接起电话。

“结果,电话连接至英语的自动语音系统,要求我按下‘0’。银行的电话一般不会要求按号码的,我就开始起疑,没照做。这时电话又自动转成华语自动语音系统,再次要我按‘0’,我还是什么都没做,电话就挂断了。”

谢小姐过后打电话向华侨银行求证,得知刚接获的电话是诈骗电话。

要求说英语“客服员”支支吾吾

前天接获诈骗电话的洪俊立(42岁,行政人员)则说:“我接电话时没注意对方的号码,对方说我的银行户头出问题,我原本信以为真。但转接至‘银行客服员’后,我要求他说英语,他却支支吾吾,最后挂断电话。我才发现原来接到诈骗电话。”

银行不拨电索密码

新加坡银行公会受询时也强调,新加坡银行不会透过电话、电邮或短信向顾客索取任何密码。

另外,不法之徒可能要求公众到网上填写资料、拨电至另外一个电话号码,或转账给不明的银行账号,公众都应警惕。

若公众不确定是否接到诈骗电话,应询问身边亲友,或拨打“999”向警方寻求援助。

不慎向不法之徒透露个人资料或银行账号资料的公众,应马上通知银行。

大华银行和花旗银行回复新加坡《联合早报》询问时指出,银行到目前为止没有接获任何有关电话诈骗的通报。

不过,两家银行都吁请公众保持警惕,不要接听可疑来电,或在电话中透露个人资料。

如何辨识诈骗电话

●银行不会主动拨电,要求顾客通过自动语音系统做出回应;

●银行致电给公众时会先用英语通话。只有当公众要求以其他语言对话时,客服人员才会切换语言;

●银行职员可能在电话中询问客户信息以确认身分,但不会询问账户密码、信用卡认证码和银行账号等资料;

●银行不会要求顾客做任何转账。

反应

 

东盟+

称“1新元兑4令吉”骗友人数千元 狮城女清洁工判囚1年余

(新加坡1日讯)新加坡一名女清洁工以帮忙找房子、换马币等为由,从同事和朋友骗取钱财。

《联合早报》报道,67岁被告何翠萍诈欺超过1.9万新元(下同,约6.63万令吉),被判入狱14个月。何共面对4项诈欺罪,她承认当中两项,余项交由法官下判时一并考虑。

根据案情,被告2022年4月至5月间是一名清洁工。她在同年4月某天听闻一名男同事要搬离哥哥住家,因此急需租房。

被告主动提出协助同事找房,并在不久后声称找到了,称同事可在6月22日搬进该单位,还宣称会协助对方装修和布置租屋处。

4月8日至18日期间,被告曾6次向受害同事收取一共1.37万元。被告指这些钱是要用于帮同事购买风扇、冷气机、电视机、洗衣机和装修费用等,但实际上她是拿这些钱来赌博。

受害同事在6月22日那天却未能搬入,这时被告却以“疫情”为借口,称租屋程序因此延误。同事之后报警,被告于2023年8月4日被捕,她至今都未向同事作出任何赔偿。

此外,被告也在2023年11月8日欺骗一名女友人。受害者在事发约1个月前告诉被告她要去马来西亚,被告随即声称“有位朋友在银行工作”,能以1新元兑4令吉的汇率帮友人换钱。

受害者信以为真,事发当天汇了4000新元给被告,请被告帮她兑换成令吉。被告承诺会在6天后(11月14日)将令吉交给友人。

然而,被告并没有这样做,还不断更改交钱的日期,最终在12月10日才将8000令吉交给受害者。对方于12月29日报警揭发被告的恶行。

案情也揭露,受害者实际上前后共给了被告9500新元,请她帮忙兑换令吉,但被告只给了1.6万令吉,余款至今没有退还。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