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华裔收藏物证冀平息争议
“铁矛证明郑和到过丹州”

(哥打峇鲁31日讯)郑和铁矛在吉兰丹州被发现?
不久前,号称哥市唐人街的哥本苏丹路华人牌楼落成后被命名“郑和坊”,引发不少争议,其中备受议论的课题是:“郑和有来过吉兰丹吗?有何证据?”
在此背景下,这支被认为是“郑和铁矛”的出现,是否能为上述疑问和争议,提供一个比较有力的物证?
未交古董专家验证
46岁的吉兰丹华裔许仁义声称,他仍保存着父亲收藏的这支郑和铁矛。
“铁矛良好保存,可清晰看到铸刻有‘三保公大人’的字体,估计它已有600多年历史。”
无论如何,许仁义迄今并未将铁矛交由古董专家验证。
郑和,原姓马名文彬,字和,回族,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宝山乡知代村人;是中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宦官及武术家。
随着哥本苏丹路郑和坊的设立,郑和是否曾登陆吉兰丹成为争议,而这支郑和铁矛在丹州出现,成为郑和或郑和团队曾在吉兰丹登陆的一项证据,不过,大前提是必须先验明正身。
根据历史记载,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是在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郑和等人奉命统军2万7000余人,驾海舶四十,出使满剌加、爪哇、占城、苏门答剌、柯枝、古里、南渤里、彭亨、吉兰丹、加异勒、勿鲁谟斯、比剌、溜山、孙剌等国。
郑和使团中包括官员868人、兵2万6800人、指挥93人、都指挥2人、书手140人、百户430人、户部郎中1人、阴阳官1人、教谕1人、舍人2人、医官医士180人、正使太监7人、监丞5人、少监10人、内官内使53人。

与中国珍藏相似
许仁义受询时说,其父留下的铁矛,与上述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铁矛,不管外形或条纹极为相似,只是无法获得考研。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郑和铁矛长32.8公分,是在1964年由印尼华侨谢政邻捐赠,矛端尖锐,后有纳柲铁芯;矛端两面分别凸铸‘三保公’和‘三保大人’铭,铭文下端各有一龙戏珠纹。”
他表示,此矛原保存于印尼民间,为当地纪念三宝太监郑和的祭典之器。
他说,中国福建厦门华侨博物院也珍藏着印尼华侨捐赠的两把“三保大人”铁刀,与此器的制作极其相似,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向马来居民收购铁矛
许仁义忆述,其父是在80年代初期,向当地马来居民收购两支铸刻着“三保大人”的郑和铁矛,其中一支铁矛较后已转售他人。
他本身热爱古董,父亲将这支铁矛赠予他后,他就不舍得售卖,一直收藏至今。
印尼类似铁矛叫价32万
许仁义说,他所收藏的郑和铁矛长29公分、宽3公分;在印尼,类似的郑和铁矛或木矛叫价10亿印尼卢比,相等于32万1777令吉。
他表示,根据一名历史研究学者努来迪查卡利亚的论文,文中曾指郑和于1413-1415年第四次下西洋,并曾到过彭亨及吉兰丹。
因此,他认为郑和或其团队曾到过吉兰丹,这是铁一般的事实。
其友人王康文说,根据从网络上搜获的资料,以及《吉兰丹土生华人》书籍记录显示,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时确实曾到过吉兰丹。
丹政府应详细研究
他认为,丹州政府必须详细深入去探讨及研究上述课题。“如果郑和曾到过丹州,就不应只是单单建一个牌楼,而是应探讨设立郑和馆,将郑和的文物以及郑和对吉兰丹地方人民的影响,以文字方式呈现及保留下来。”
他说,根据了解,丹州土生华裔村庄的老厝屋形,多多少少是受到郑和的影响而建设。
王康文也认为,吉兰丹太冷清,旅游景点缺乏吸引力,因此,丹州政府必须发掘更多好的旅游景点及产品。
独家报道:林慧甄
独家报道:林慧甄
大臣:打造粮仓 吉兰丹需全面落实农业项目

纳苏鲁丁(左)主持吉兰丹农业发展机构理事会会议,右为副大臣拿督法迪里。
(哥打峇鲁15日讯)吉兰丹州务大臣拿督纳苏鲁丁指出,为实现2025年成为国家食品粮仓的目标,丹州需战略性及全面落实农业项目。
他说,州政府正积极努力,强化丹州农业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
他在主持吉兰丹农业发展机构理事会会议时表示,丹州目前重点发展三个项目:巴西马的“Rong Chenok Agro Valley”种植农场、默兰迪区的碾米厂及全丹州的奶牛养殖计划。
“这三项计划均获兽医局和农业局的技术合作。”
此外,纳苏鲁丁说,“吉兰丹人民农业市集”已扩展至10个县,以优惠价格向社区提供新鲜食材,这是州政府补贴人民基本生活用品以减轻经济负担的举措。
另一方面,吉兰丹农业、农基工业及原产品委员会主席端沙里布丁说,Kelfarm私人有限公司经营的吉兰丹黑毛和牛蓄牧中心(Kelgyu)有望成为丹州和牛肉类行业的领导者。
他说,该蓄牧计划由州政府、农业及粮食安全部及兽医局合作推动。
目前,该公司在哥打峇鲁斯里篷新增一家蓄牧中心,建有可容纳120至150头牛的封闭式牛棚,并着重本地和牛生产的可持续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