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

国安法冲击 纽时转移部分驻港员工

(香港15日讯)在驻港外国企业急于理解国安法将如何冲击他们的业务之际,《纽约时报》周二宣布将在未来一年把约三分之一的驻港员工转至韩国首都首尔。《纽约时报》编辑强调,国安法已对该报的香港营运带来不确定性,但也重申他们会持续关注香港议题。

《纽约时报》在美国时间周二 (7月14日) 晚间宣布,未来一年将把现在驻点香港负责网路新闻的团队转移至韩国首都首尔。

过去几十年来,香港因为开放外商投资丶与中国距离接近且有优良的媒体业传统,所以一直是国际媒体在亚太地区的据点。

然而,自从中国政府于7月1日正式于香港施行《港区国安法》后,在香港设点的国际媒体也开始观望国安法的效力会对他们带来什么样的冲击。

《纽约时报》报道,近日他们部分员工在香港申请工作许可时,遇到了一些困难,而他们称这以往是在中国才会面临到的状况。

有鉴于这个新的情势发展,《纽约时报》的编辑决定他们必须在亚太地区设立另一个营运据点。他们在一份写给员工的备忘录中写道:“《港区国安法》的效力已为《纽约时报》在香港的营运与新闻工作带来许多不确定性,我们认为《纽约时报》必须为此制定一个应对计划,让我们的编辑团队能够从更多据点继续执行他们的工作。”

部分驻港员工移至首尔

《纽约时报》的香港分社不仅是其记者与编辑在亚太区的据点,也同时身兼延续其24小时全球报道的使命。该报表示,他们将在未来一年把约三分之一的驻香港员工移至首尔,主要是负责网路新闻的团队。然而,部分记者将继续从香港报导亚太地区的新闻。

《纽约时报》编辑在备忘录中重申:“我们将持续甚至扩大关注香港的转变,以及将香港作为我们报道中国的跳板。”此外,负责纽约时报国际版丶欧洲版与亚洲版的团队将续留香港。

由于目前各界仍不清楚《港区国安法》会对香港的媒体业造成什麽样的实际影响,消息人士向《纽约时报》透露,彭博社与美国有线电视CNN都表示他们暂无将营运据点从香港迁移至别处的打算。

《纽约时报》表示,他们在考虑香港之外的据点时,主要是在曼谷丶新加坡丶首尔与东京之间做决定。他们认为韩国除了对外国企业友善外,也拥有一个良好的独立媒体环境,且韩国是亚太地区新闻的重点之一。

《纽约时报》编辑在备忘录中写道:“香港将持续在我们的新闻报导与商业营运中扮演重要角色,但任何打乱我们营运的潜在因素,都可能影响我们的新闻品质。对我们来说,现下保障新闻品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新闻来源:德国之声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香港区议会选举回归 摆脱黑暴重上轨道

中华天地/报道:杨濮源

今年香港区议会选举是“黑暴”完结后首次区选,回归民生事务,再无港独分子参选,但“软对抗”依然若隐若现。


香港在12月10日进行第7届区议会选举,这既是2019年香港“黑暴”完结后的首次区选,也是完善选举制度改革后的首次区选,因而具有重大社会意义,标志着议会彻底地摆脱泛政治化。

区议会属于香港的非政权性区域谘询组织,处理地区具体的便利民生事务,但“黑暴”前后却沦为港独分子的政治舞台,充斥暴力、滥权、造谣一类言行,造成了民众心中不可磨灭的创伤。选举当日的投票者里头,不乏市民表示希望胜出者能为当区争取更大活动空间及更多生活措施,可见处理地区事务始终才是广大民众对于区议会的期望。

革除区议会乱象

过去3年,为了革除区议会的乱象,港府先是依据《港区国安法》要求区议员宣誓效忠,由监誓官员裁定无效宣誓者丧失任职资格,到今年中又决定进一步改革相关选举制度,削减选区与直选席位的数量,引入选举资格审查机制、地区委员会间选及委任议席元素,以堵塞港独分子可以进入议会借机滋事的漏洞。

改制后区议会选举选出44个地区直选议席和176个地区委员会议席,当选者未来4年将跟人数相若的委任、当然议员合组新一届区议会。

不过,本次选举的投票率看来依然未尽理想。尽管地区委员会选举投票率高达96.9%,但全民直选投票率却只有27.5%。地区直选投票率较往届的70%大幅下降,甚至要低于2021年立法会选举的30%。原因可能是民众对区议会信心未归,选区裁撤与改划也提升了参选者争取选民支持的难度。

选举当日的晚上7时多,电子选民登记系统还发生了故障,使得票站需要改为人手派票,并且影响后续点票工作。类似事故其实已非首次发生,早于2021年选举委员会界别分组选举及立法会选举里,就分别发生过机器故障导致点票延误和供电、网络不稳影响选民投票的情况。

确保参选人“爱国爱港”

相较受到政治化漩涡影响的上届区选,本次选举固然没再看到任何港独分子参选,传统建制派政党因而成为最大赢家。民建联在地方选区与地区委员会界别合计取得109个席位,工联会、新民党则各自获27席与15席。路线偏中间的民主思路、实政圆桌本来仅有一人通过提名门槛,结果亦以败北收场。

至于本次选举让社会大众感受最深的,肯定是昔日选举前各区参选人带团对骂、互揭疮疤的场景不再出现。毕竟资格审查机制已经确保这届的参选人一律都是“爱国爱港”,大家自然没需要针对彼此政治立场,让焦点可以放回服务地区事务的正轨。

只是放眼选举场外,“软对抗”的踪迹好像依旧若隐若现。单在选举当日,廉政公署就先后拘捕了6人,他们分别涉嫌煽惑他人抵制选举、投无效票或不投票,其中居然包括有一名卫生署文书主任及其无业丈夫,说明香港当局与社会不能放松警惕,特别是要注意体制内的潜在风险。

非华裔参选多元化

正如特首李家超所说,新一届区议会若能由不同背景、界别、阶层、专业的人士组成,可以令地区工作更立体、更多角度考虑市民利益。譬如在油尖旺南区就看到3名非华裔人士参选,虽然他们最终无法成功当选,但无疑足以成为参选者组成多元化的最佳证据。

地区议会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不应该披上政治化的色彩。这次选举反映香港区议会终于有望能回归本位,毋须再受政治斗争干扰。无奈港独势力往昔利用议会选举夺权之举终究遗祸深远,港府与新当选的区议员日后必须拿出真正成绩,才能恢复广大市民对于“港人治港”、特区民主的信心。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