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第二语言教导不可行
华小一校两制影响教学

华小以华语华文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将确保学生的学习达到最好的效果。(档案照)

(关丹11日讯)华小非华裔学生以第二语言方式来教导?彭州华教工作者一致认为绝对不可行!一来一校两制不可行,二来影响华校教学媒介语更不可行!

日前,教育部副部长拿督张盛闻提出有关该部在探讨华小非华裔生学习华语的问题,特别是非华裔生是否应以第二语言的方式来教导的课题,针对此,彭州华教工作者一般持着否定的看法。



他们认为,尤其在华小,如果一所学校以两种方式进行华文教学,将形成一校两制,不只在人力、成本上增加负担,运作起来非常困难。

他们说,若非华裔学生成绩赶不上,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开设补习班来加强非华裔生的华文水平。

更重要的是,他们认为,华小以华语华文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将确保学生的学习达到最好的效果。

王鸿财:非华裔父母另一选择
国小华文班教导基本语法

报载,马来西亚华文理事会主席拿督王鸿财前日发表文告,针对教育部副部长日前提出教育部在探讨华小非华裔生学习华语的问题,特别是非华裔生是否应以第二语言的方式来教导,指华社有此担忧及疑虑,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因为各种历史因素累积的防备心态。



“目前华小的华文教师,都是以母语教学的方式进行师范培训,本身并没有接受第二语言教学培训,因此,如果要在华小进行第二语言教学,老师得接受再培训,此外,一所学校若以两种方式进行华文教学,这样形成一校两制的情况,对老师的教学及学校的行政带来挑战。”

他认为,非华裔生进入华小就读,家长本身应对孩子在学习华文可能面对的问题,有心理准备。

根据资料,教育部在2006年开始已在全国各地国小开办国小华文班,目前已接近1000所国小开办这课程。

“国小这些华文班,无论是教师的培训,课程的编定及课本内容的编写,都是以第二语言的方式教学。

“因此,非华裔家长若只是单纯的希望孩子掌握基本沟通的华文,国小的华文班可能是另一个相对比较适合的选择。”

彰显华文教育受重视双溪索培民华小董事长·孙诗传

越来越多的非华裔学生进入华校就读,彰显华文教育受重视,这是一个好现象。

华校以母语教学,以第二种语言方式教学华语是不适合的。要提高非华裔学生的华文程度,以华语作为教学媒介语效果更佳。

非华裔家长把孩子送进华校跟华裔学生一起学习华文,以华语教学,相信会更加有效的掌握华文。

成绩好掌握不是问题彭亨华校董联会前主席·黄道坚

长期以来,华小以华语作为主要教学。华教工作者要关注,华小以第二种语言教学绝对不可行。

非华裔学生在华小学习,掌握华文并不是问题,一般都有不错的成绩,根本不需要第二种语言教学。

互相交流掌握华文彭亨华校董联会主席·林锦志

华小以华语华文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可确保学生的学习达到最好的效果。

同样的,国小和淡小也是以各自的母语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这是我国自独立以来就存在的事实。

非华裔家长把孩子送到华校就读,重点就是要学习华文,以华语作为教学媒介语更为适合。融入华语的大家庭,互相交流,将让非华裔学生更加有效掌握华文。

设补习班加强学习彭州华校董联会秘书·张翔坚

华校主要以华语作为教学媒介语,非华裔家长把孩子送进华校,主要是要学习华文,因此,华校不可以第二语言的方式来教学华语。

如果说非华裔学生成绩赶不上,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开设补习班,来加强非华裔生的华文水平。

目前华小的华文教师,都是以母语教学的方式进行师范培训,本身并没有接受第二语言教学的培训,因此,如果要在华小进行第二语言教学,老师得接受再培训,这岂不是浪费资源?

反应

 

要闻

【独家】近10%华中校长不谙华文 缺口一开 前景堪忧

(吉隆坡18日讯)《南洋商报》探悉,最近一项调查发现,全国约有7所国民型中学(华中)的校长是不谙华文华语,或占华中总数近一成。

师资短缺的问题严重,华教工作者和关心华教者更担忧,全国81所国民型中学(华中)的校长须谙华文华语的基本要求,是否已不存在?

这个小缺口会不会形成一个大缺口,导致华中的未来继续出现变数,进而或会导致华文学习气氛低落?

可靠消息说,由不谙华文者掌校的华中,东海岸有3所,西海岸或已有4所之多。

消息形容,要消除这种情况,教育部须负全责,避免有官僚作风,停止委派不谙华文者来华中掌校。

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发展理事会副秘书余开云受询时说,东海岸有10所国民型中学,分别是文冬有启文、公教;劳勿有中竞;立卑有中华;文德甲有华联;关丹有丹那布爹;直凉有华侨。登嘉楼有中华维新;吉兰丹有中华、中正。

针对不谙华文者掌校一事,他说,他已多次提出这些问题,不过,华社在关心之余,实际行动还需要进一步的推动力。

“除了希望各华中董事会与家教协会更认真处理上述问题,及时提供资料,我们也希望政府能采取补救方案,确保华中的未来。”

董事会推荐人选被挡

余开云是彭亨华校校友会联合会(彭校友联)创会会长,也是东海岸的国民型中学联络人,他强调这方面极需要各华中的董事会配合,才能进一步掌握各项资料。

“教育局委派不谙华文的校长,让董事会为难及难以接受,造成行政上有诸多不便。据知董事会经常都有推荐适当的校长,但都不被教育局接受。

“目前我们必须正式看待,虽然魏家祥担任教育部副部长时,有公函通令各州教育局,国民型中学的国语名称用“SMJK”,但是教育局委派校长,行政人员及教师,公函都用“SMK”,这是华中董事会要特别关注的。同时被委派的教师也有些混淆,他上任的中学,是SMJK还是SMK。”

他形容有关方面名不正则言不顺,希望国民型华文中学董事会也应关注名称的正确。

吁校董捍卫主权传承传统

彭亨董联会秘书长张翔坚受询时表示,他也关注到国民型中学有不谙华文者出掌校长职,他希望这个现象能获得各方的关注。

他说,政府目前的拨款已没区分全津贴或半津贴,这是好现象,不过,校长的基本要求是一项隐忧及极为头痛的问题。

“因为华裔老师的人数已明显不足,七除八扣后,或因资历不够而不能上任,或因不想面对压力而不接棒,最后,导致华中的前景难以想像。”

他强调,当年中学改制为国民型中学时,董事会有明文规定的主权,希望董事会捍卫及充分落实,传承一贯的传统。

他也引述2017年,时任副教育部长拿督张盛闻发出正式公函,全国81所国民型中学都正式获得正名为:“国民型华文中学”(SMJK),简称华中。这是因为过去一些国民型中学或因有意无意或因董事会没有认真看待,让国民型中学的官方名称称为SMK , 和其他马来中学一样。

他说,国民中学(国中,SMK), 和国民型中学(华中,SMJK)是不一样的,很多人包括华社领袖都搞不清楚,必须加以广传纠正。

另一方面,本报联络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马汉顺医生,但至截稿前未取得回复。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