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昔日华工据点
半山芭外劳盘踞

半山芭商业区已有40年历史,从当年繁华,到如今逐渐被外劳占据。

当年半山芭,今日难见一树一草,昔日华人聚集区已成明日黄花,成为外劳的聚集地点。

有海水地方就有华人,早在19世纪,吉隆坡因为盛产锡矿,引进大批中国客工到来从事采矿洗锡工作;当时客工大多数居住在安邦,因人口增加及商贸团聚集,使隔旁大山芭吸引大量客工到来屋居住,形成新居住点。



半山芭坐落在隆市中心隔旁的社区,位置从富都中环车站开始,沿着富都路到巴刹路十字路口边界,属半山芭范围。

半山芭名字从何来呢?据当地年长者透露,以前半山芭是个离隆市不远,没开发的大芭,后来矿工、商贩到来聚居,形成村落;而有半山芭之称。

据文字历史记录,英国人开发半山芭后,华人开始进驻,在此地活动。在英殖民期间,英人建设铁路、开办教育、发展商业,半山芭于是渐渐发展成小具规模的城镇。

雪隆茶阳(大埔)会馆主席杨建仁。

在当地经营药材店逾有35年历史,也是雪隆茶阳(大埔)会馆主席杨建仁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说,半山芭是逾百年历史的旧区,据会馆历史记录,1909年,大埔乡贤杨振光、杨辉光两兄弟因目睹贫病同乡无疗病之所,逐邀请茶阳公司总理王聚秀,召开同乡大会,商议复办“回春馆留所”。

他说,当时筹得一笔费用在半山芭买下三段地皮和一座小洋房,使回春馆有了永恒产业,证明半山芭超过百年历史。



当年星光戏院成了电子城,对面的电子街更是售有各式各样的电子与电器用品。

零木屋计划华裔锐减

半山芭在早年曾是兴旺商贸区,尤其是70至90年代,商业蓬勃发展,各式各样买卖可在这里找到。

杨建仁说,半山芭从以往英殖民时代至后期90年代,都以华裔为居多,当时木屋多达逾1000间,人口相当多,带动当地商业活动。

“大华戏院后面商业店铺有各种各业,药材店、茶叶杂货店、洋货、百货商店等,每逢过年过节,必车水马龙,大家忙采购年货,开学买书包鞋子等。”

他说,楼上单位大多数充当制衣加工场,有大量女工出入,后期吉隆坡市政厅禁店铺设厂,该些工厂全搬走了。

华裔渐迁移

“90年代,不少木屋居民因经济力能改善,大多数迁往班丹英达、蒲种、蕉赖等花园地区居住,华裔人口逐渐减少;政府当时推动零木屋计划,仅剩木屋被安排入住人民组屋,半山芭人潮锐减。”

他说,由于店屋楼上单位较吵杂及地区陈旧,楼上住家开始沦为外劳租住地,目前半山芭如同外劳村,不时见外劳进出,还有外劳租店铺做同乡生意,半山芭处处华人的景象不再。

雪隆茶阳回春馆在重建前的旧貌。

昔日戏院林立

说起半山芭就少不美食,大埔面、烧鸭腿、茶果、咖哩猪肠粉、凉茶等,还有老字号餐馆,广为人知是拥有58年历史的适苑酒家,还有设在富都广场地下铺的香港饭店等。

这些美食佳肴曾经是当地华人的家乡味,每逢周未日或夜晚,更是有许多老饕驱车到来享用美食,华人迁移,还有美食中心、餐饮业的林立,使享有“为食街”名称的半山芭逐渐被人淡忘。

在人们记忆里逐渐消失的还有大华戏院、星光戏院、金华戏院等的旧景,都被折除重建为摩登大楼,仅是上了年纪的半山芭居民,还记得旧时在戏院内看戏的乐趣。

同时,鲜为人知的是,现有轻快铁路线,原为火车轨道,最后一站设在富都消拯局旁,称为“吉灵站”,后来90年代让路轻快铁,从地面火车轨,升为高空轨道。

适苑酒家是每个半山芭人熟悉的酒家,那一道道菜,有家乡的味道。

 

 

 

反应

 

地方

神山现巨大彩虹拱门

(兰瑙9日讯)全马最高峰沙巴京那峇鲁山(神山)山峰,日前出现一道亮丽的拱门式彩虹,让在场的观光者和网民叹为观止。

早前社交媒体流传一段由兰瑙一个观光景点摄录的的视频,拍摄者贾斯汀向观众展示周围的风景,然后镜头慢慢转向神山时即出现一道美丽迷人的拱门式彩虹。

画面显示,在场的的观光客皆忙着提起手机拍摄此令人惊叹的自然现象照片和视频。

彩虹似乎在绽放光芒,明亮的橙色光影照亮了彩虹拱门下的天空。

此外,直射在神山山峰上的阳光,更进一步提升了彩虹美景的高度,使它看起来更不同凡响。

拍摄者在留言区中表示,该视频是在本月4日(星期四)下午3时左右拍摄的。

贾斯汀补充,该景观台位于兰瑙的那峇鲁镇。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