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新旧内脏共存 技工拥2胰脏3肾脏

(新加坡11日讯)新加坡一名技工成当地首名成功进行胰肾两内脏同时移植的二型糖尿病患,如今体内“新旧内脏”共存,拥有2胰脏和3肾脏。

50岁的技工刘礼平在27岁时就患有糖尿病,由于工作繁重、吃不定时又饮食习惯差,以致血糖指数超标,到药物也无法控制病情的程度。

据《新明日报》报道,刘礼平在步入40岁后开始早晚注射胰岛素,但在43岁时又发现肾衰竭。必须开始洗肾。

“年轻时我什么都吃,不会忌口。父母在50、60多岁时患有糖尿病,弟弟也在20岁时患上,我想这可能和家庭的饮食习惯有关,以前父母对糖尿病也没什么认知,所以我们以前都吃得偏咸,口味也较重些,如卤肉。”

他忆述说,需要洗肾确实给生活造成许多不便,例如要每天控制摄入的水量,以及无法像之前一样随时可以加班。

“在洗肾期间,每天茶水不能过量,要注意不可一天超过一公升。除了吃得清淡些,我也不能多喝骨头熬制的汤水,因为里面含有嘌呤。

“我要养一家五口,当时不能像以往那样常加班,每个月的家庭开销都很吃紧。”

刘礼平2017年在肾脏移植的等候名单上,之后医生认为他也适合移植胰脏,而在2018年转列到胰肾同时移植的等候名单。他照常生活,几乎快忘了自己还在名单上,直到2019年4月14日接到院方通知。

他清楚记得2019年4月15日这一天,因为这是他进行胰肾同时移植的日子,也是他认为重获新生的一天。

完成手术后,刘礼平成为新加坡首名进行胰肾同时移植的二型糖尿病患。虽然他余生仍需每天吃药避免体内排斥新内脏,但他终于无需注射胰岛素或洗肾,让他重新过正常的生活。

原有内脏留体内不会坏死

虽然“旧”胰脏与肾脏都已失去功能,但仍能与“新内脏”共存。

其中为刘礼平进行移植的全国胰腺移植计划主任张和义副教授受访时说,在移植时除非原本的内脏造成体内任何问题,否则为避免情况更复杂如失血过多,通常原有的内脏是不会被移除的。

“原有的内脏即使遗留在体内也不会坏死,但随着它们的功能性继续衰退,内脏会缩小,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造成问题。

手术后盼到国外旅行

曾需一周洗肾三次,手术后最大心愿是远出国门,却不料碰上疫情来袭。

刘礼平表示,需要洗肾的时期,他一周进行三次,每次四个小时。

“那时我根本不能出国游玩,最多只去马来西亚,而且还不能安排去太多天,最多三天两夜,并在周一回来洗肾。”

他说移植后,最大的愿望是能到国外旅行,但却碰上疫情。

四人团队进行

自2012年,新加坡已有五名糖尿病患包括刘礼平,进行了胰肾同时移植。

刘礼平的六小时移植手术由四人团队进行,领导手术的是国大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同席主任Krishnakumar Madhavan教授,其他成员有张和义副教授、国大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成人肾脏与胰腺移植计划顾问医生Glenn Bonney副教授,以及全国胰腺移植计划副主任颜慧俐医生。

张和义副教授说,在进行移植前需要在病患的肚脐下方开个竖直约15公分长的切口,再将肾脏移植到腹部的左边,胰脏则到右边,然后再接通到其他血管与内脏。

移植试行计划长达8年

胰腺移植试行计划长达八年,医生表示移植手术涉及两内脏复杂程度颇高。

在2012年推出的胰腺移植试行计划一直持续到2020年,直到今年4月获卫生部批准,成为全国计划。

张和义副教授解释,试行计划持续多年是因为这手术涉及两个内脏,过程繁琐复杂。

“我们也想召集更多的医疗专家看法,让该移植能强化现有的移植程序。另外,我们也需要时间找寻匹配的病患,确保最佳的结果。因为不是每个糖尿病患都适合该移植,如果病患在注射胰岛素后能控制病情,也没有其他并发症就无需移植。”

反应

 

保健

人体“黄金三角” 小心息肉“癌变”

报道:陈绛雪   /  摄影:谢德煜

成语有云——肝胆相照。肝和胆属于人体五脏六腑中的重要脏腑,加上胰脏,组成了人体内的“黄金三角”。简单形容,肝脏是胆汁生产工厂,胆囊是仓库,胰脏则是调节器,三者在消化和代谢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人体5大生存脏器,肝脏健康普遍受到关注,相比之下,胆和胰这两个腑器的存在感极低,人们对其知之甚少,更有许多迷思和误解。

本地肝胆胰外科孔俊杰医生(Dr Koong Jun Kit)形容,肝脏是一个生产胆汁的“工厂”,胆囊(Gall-Bladder)是肝脏的“仓库”。用于储存胆汁,胰脏(Pancreas)则是消化液工厂的血糖调节器。

胆汁是一种黄绿色的液体,主要成分是胆盐,胆盐就像一种“脂肪清洁剂”,能将食物中的脂肪分解成更小的颗粒,方便身体吸收和消化。当我们进食时,食物中含有脂肪和各类物质,此时胆囊就会收缩,将储存的胆汁释放到肠道中,帮助吸收和消化。

胰脏“消化液工厂”

至于存在感、认知度和关注度极低的胰脏,是一个大而细长的葡萄串状腺体,横于胃后,居脾脏和十二指肠之间,其右端(胰头)较大、朝下,左端(胰尾)呈横状,靠着脾脏。

胰脏连接部分小肠,也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主要有内分泌及外内分泌两大功能,能以“消化液工厂”形容。

外分泌指的是胰液,含有胰蛋白酶、淀粉酶等多种消化酶,主要用于肠道分解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肪。

内分泌则是指分泌胰岛素(荷尔蒙),胰岛素就像“血糖搬运工”,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运送到细胞内,控制血糖稳定。人体血糖会在进食后升高,此时胰脏机会释放胰岛素,让葡萄糖进入细胞内,降低血糖。

没了“胆子”能活吗?

比起心、肝、肺、肾等存活脏器,胆和胰属于人体重要器官,却不是维持生命的必要器官。

孔俊杰说,基于人们对胆囊和胰脏认知偏低,因此一直以来存有不少迷思和误解,以为胆囊生产胆汁,帮助消化,一旦切除胆囊就会连带影响甚至失去消化功能,造成大问题。

他坦言,这是错误的认知,也是患者在进行胆囊切除术时举棋不定、犹豫不决的原因。

“没有胆囊,肝脏依然会产生胆汁,只是没有了储存的‘仓库’,但是会直接流入肠道,而消化脂肪的能力也可能会稍微减弱。此外,若没有了胰脏,也可通过注射额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或通过服用胰酶来帮助消化。”简言之,即使失去胆囊或胰脏,患者仍可通过现代医学手段替代功能及维持生活品质。

常见胆结石罕见胆囊癌

胆结石是常见的胆囊问题,胆囊癌则较为罕见,但两者都是隐形的杀手。

胆结石主要由于胆汁成分失衡(例如胆固醇过高、胆红素过高或胆盐不足)形成,疼痛是常见的典型症状,尤其是在进食油腻食物后。胆结石可引发胆囊炎、胆管炎等炎症,导致黄疸及发热等症状。当胆结石出现症状,比如胆囊疼痛和感染,可导致胆管发炎和胰脏发炎等并发症,轻者1至2天可治疗康复,重者则会导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孔俊杰说,大约20%人有胆结石问题,而80%的胆结石没有显现症状,也因为“不知不觉”而没有及时采取诊治手段。

他说,通过外科手术切除胆囊是治疗和预防胆结石造成严重并发症及至癌变的最有效方式。

“问题不仅仅胆结石,而是胆囊已经失去功能,若不切除将会反复出现更多结石。结石之所以形成是由于肝功能障碍和胆囊功能紊乱,导致肠道失衡,以致形成结石。”

从息肉到癌变

他说,当胆囊出现息肉,并且生长超过1公分,癌变风险就跟着增加,因此会建议切除胆囊。

相比胆结石的普遍,人们更担心罕见的胆囊癌。如今诊断技术先进,在息肉癌变之前就可检测到异常,并可根据评估和患者情况制定适合的解决方案。

他强调,大多数的肝癌、胰腺癌和胆囊癌没有及早筛查,往往等到病情发展到末期阶段才发现或诊断,此时,癌细胞通常已扩散到其他部位,无法治愈,只能治疗和控制,以延长存活期和维持生活品质。

目前的健康检查已经能够通过检测CA199等肿瘤标志物,早期发现潜在的癌症风险。一旦指标出现异常,医生会进一步安排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对病情进行全面评估,为患者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他指出,及早定期筛查是发现和诊治癌症的关键,预防病情恶化。

黄疸是危险信号

胆囊肿瘤,尤其是源自肠管的无痛炎症型,往往在早期没有明显的疼痛症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眼睛泛黄,也就是黄疸。黄疸的出现通常是一个危险信号。

由于肠管癌等消化道肿瘤的治疗难度较大,80%的肠管癌患者无法治愈。更令人担忧的是,肝、胆、胰和肠管癌的治愈希望大多寄托于外科手术。一旦癌细胞扩散到其他器官,如骨骼,治疗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患者的生存期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总的来说: 胆囊肿瘤,尤其是无痛型的,具有隐匿性、进展迅速的特点。一旦出现黄疸,很可能意味着癌症已经扩散。因此,定期体检,关注身体的细微变化,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胆囊肿瘤至关重要。

胰腺囊肿癌变前奏

孔俊杰指出,胰腺炎和胰腺癌是常见的胰脏问题,但不属于常见癌症。

胰腺炎病因复杂,胆结石、酗酒和高胆固醇是常见因素。当胰腺炎发生时,胰腺分泌的消化酶“反噬”自身,导致胰腺组织损伤,轻者伴随疼痛及发烧针状,严重者可能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以及感染、出血和器官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高达80%!

“患者可能因为胰腺炎引发严重并发症而需住院治疗3至6个月之久。”

胰腺囊肿定期复查

胰腺囊肿是癌变的前奏,虽然通常属于良性,但仍存在恶变的可能。因此,发现胰腺囊肿后,医生会建议定期复查,密切观察其生长情况至少3至6个月。一旦囊肿出现增大或形态改变,提示可能发生恶性病变,就需要及时进行手术切除。

然而,胰腺癌的进展速度往往较快,早期症状不明显,患者容易忽视。等到出现黄疸、腹痛等症状时,往往已发展到晚期。

目前,外科手术仍然是治疗胰腺癌的主要手段。对于胰腺囊肿伴有恶变倾向或胰腺癌患者,通常需要切除部分胰腺,以达到治疗目的。

遗憾的是,胰腺癌的预后较差。即使是早期发现并进行积极治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也仅为20%左右。

“也就是说,若有100位病患接受治疗,5年后还存活的仅有大约20人。”

他坦言,根据全球研究数据,即使是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之后,患者存活期可达13至15个月。

存活期9个月

晚期胰腺癌的预后更为严峻,即使经过手术、化疗和放疗等综合治疗,患者的存活期也通常只有8-9个月。

胰腺癌的高致死率主要与其隐匿的早期症状、侵袭性生长特点以及缺乏有效的早期筛查手段有关。

胰腺囊肿和胰腺癌都是需要高度重视的疾病,并且胰腺癌手术因胰腺位置深入而增加难度及风险,可能耗时达6小时的大手术。

他说,胰腺癌治疗已取得重大进展,包括靶向治疗、免疫疗法和化疗。虽然预后仍然较差,但正在进行的治疗技术进展和技术将带来更多的期望。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成隐患

肝病是亚洲地区最常见的十大癌症,其中以中、港、台、韩、日等东亚地区发病率最高。

若从种族角度分析,南部地区华裔(比如中国南部、东南亚)的肝病发病率尤为突出。

肝病的高发病率与B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密切相关。由于过去B型肝炎疫苗接种率较低,导致华裔人群中HBV携带率校高,增加了肝病风险,而慢性B型肝炎感染是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病因。随着时间推移,感染病毒的肝脏会出现疤痕,继而发展成肝癌。

与亚洲相比,C型肝炎是欧洲肝癌的更常见原因。

肥胖者小心脂肪肝

随着B型肝炎疫苗的普及,我国B型病毒携带者的发病率已显著下降。然而,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等与肥胖和代谢相关的肝病日益增多。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是指在很少或完全不饮酒的情况下,肝脏脂肪过度堆积的一种疾病。超重和肥胖是这类肝病的主要风险因素。随着肥胖症日趋严重,尤其是东南亚肥胖率高居不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也随之攀升。

肥胖率高居东南亚之首的马来西亚,情况更是令人担忧。

有所变化的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不仅是我国或华裔地区的新挑战,也是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西方先进国家也面对严峻的脂肪肝问题。

胰腺癌风险是吸烟

相比之下,胆结石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区域和种族之分,全球范围内60岁至80岁的肥胖人群,患胆结石的风险偏高。除了年龄和肥胖,女性受到荷尔蒙变化(比如怀孕、雌激素疗法)的影响,也会增加风险。不过,原住民和南美人患胆囊癌的风险相对较高。

胰腺癌的主要风险因素是吸烟,慢性胰腺炎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危险因素,但饮酒仍然是引发胰腺癌的最常见原因,尤其是在欧美地区。

孔俊杰补充,虽然肝、胆、胰疾病的具体发病率因地区、种族和生活方式等因素而异,但总体来看,40岁至50岁年龄段的人群是这些疾病的高发人群。

肝胆胰疾病,谁更难缠?

肝、胆、胰这3大器官的疾病中,胰腺疾病在诊断和治疗方面最为复杂棘手。相比之下,肝病由于发病率较高,受到的关注也更多。因此,肝病的活检和诊断手段相对成熟,即使是微小的肝癌,也有可能通过手术切除。

孔俊杰说,如果肿瘤较大,医生甚至可以切除部分肝脏。然而,一旦癌细胞扩散到其他器官,治疗选择就变得有限,通常只能进行肝脏移植或采用电疗、化疗等传统方法。

“胆囊癌的治疗则相对简单明了。如果肿瘤较小,可以通过手术切除胆囊。但如果肿瘤已经扩散,手术治疗往往难以奏效,只能采取化疗等辅助治疗手段。”

胰腺病良性仍存癌变

比起肝脏和胆囊疾病,胰腺疾病的诊断更为棘手,即使通过活检确定为良性肿瘤,仍存在癌变的可能,因此医生通常建议患者定期复查,密切观察3至6个月。

无论是肝、胆或胰腺癌的手术治疗,都涉及多学科团队治疗模式。外科医生的经验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手术大进步风险骤降

随着医疗技术发展日益跃进,精准医疗已成为现实并一再取得突破,但在此之前,如何降低误诊率,提高早期诊断率仍是摆在面前的一大挑战。孔俊杰说:“越早进行健康体检,越能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持警惕,定期体检,尤其是超声波和活检等检查,是发现疾病早期征兆的关键。”

他指出,推广早期筛查和诊断的关键在于有效的营销方式。目前,许多健康检查套餐已经将超声波和活检作为标配,这是因为它们是发现疾病的第一步。

高危人群早筛早诊

“除了肝病已纳入常规筛查,但是胆囊和胰腺等器官的筛查标准仍有待完善。建议一般人群从35岁至40岁开始,每1至2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对于高风险群,比如有B型肝炎家族史的人,建议每6个月进行一次更密切的筛查,以便及早发现浅在疾病。还有就是针对性的筛查,尤其是长期饮酒和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的高位因素人群,越早发现疾病,越有利于早期干预和治疗。”

曾经,胆囊和胰腺癌手术的高死亡率令医患望而却步,胆囊和胰腺癌的手术死亡率可高达90%,术中出血、感染等并发症,以及对腹腔疾病的认识有限和医疗技术落后,都是导致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

如今,随着医疗技术日新月异,尤其是微创手术和机器人辅助手术的应用日益广泛,肝、胆、胰肿瘤的手术风险大大降低,创伤更小、恢复更快、住院期更短,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显著提高。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