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财经

“到处都是坠落的刀子” 全球股市已蒸发近30兆

(纽约6日讯)周一交易屏幕上闪现的数字,连市场老手都感到震惊。

在东京,日经指数暴跌12%。在首尔,首尔综合指数重挫9%。当纽约开盘钟声敲响时,纳斯达克指数在几秒钟内大跌6%。加密货币下跌,股市波动率指数VIX暴涨,投资者纷纷涌入美国国债这种最安全的资产。

周一的剧烈波动是标志着上周开始的全球抛售的最后一击,还是预示着长期下跌的开始,我们无从得知。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多年来支撑金融市场上涨的支柱——全球投资者所依赖的一系列关键假设——已经动摇。事后看来这些假设有点天真:美国经济势不可挡,人工智能AI将迅速改变世界各地的商业模式,日本永远不会加息、或者加息幅度无足轻重。

过去几周接二连三的证据推翻了他们的论点。美国7月就业报告表现疲软。大型科技公司由AI驱动的季度业绩也是如此。日本央行今年第二次加息。

接二连三的重拳让投资者猛然间看到了一些行为所固有的危险,诸如英伟达股价在不到两年时间里飙升11倍,大举买入垃圾级贷款打包成的债券,抑或是在日本借入资金、投入墨西哥支付11%的资产。在三周时间里全球股市蒸发了大约6.4兆美元(约28.56兆令吉)。

瑞穗银行在新加坡的经济与战略主管维努瓦拉坦说:“这是大平仓。”用交易员的话来说,试图选择恰当的时机买入正在下跌的资产,就像试图抓住一把坠落的刀子。他说如今“到处都是坠落的刀子”。

像这样的市场恐慌会带来大大小小的风险。其中最突出的是,如果抛售的时间足够长而不加遏制,可能会打乱金融体系,放慢放贷,并成为压垮全球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促使人们呼吁美联储开始降息,一些人认为甚至要赶在9月下一次政策会议之前。在债券市场,投资者涌入短期美国国债,一度导致2年期国债收益率低于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这是逾两年来第一次。

1987股灾再现

对于艾德·亚德尼这位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密切跟踪市场的经济学家而言,市场的突然崩盘让他回想起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那场暴跌导致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暴跌23%。亚德尼指出,这很可怕,但归根结底并不是经济末日的预兆。

当时的内在含义是“我们已经陷入或即将陷入衰退,而这根本没有发生”,负责亚德尼研究的亚德尼在彭博电视上说,“这实际上更多地与市场的内部机制有关。我认为这次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

就内部市场动态而言“我认为现在的情况(与1987年)是一样的”,亚德尼表示,“这种抛售在很大程度上与套利交易平仓有关。”

在当前的牛市中市场也受到对衰退过早担忧的冲击。在去年初短暂的银行业恐慌期间,就出现了这种担忧,但随着美国经济继续强劲增长,担忧又以几乎同样快的速度消退了。股市也从2022年的惨败中强劲反弹,今年徘徊在纪录高位。

但最近几天全球市场情绪的转变非常明显,打破了通常的夏末平静,并扰乱了休假计划。

随着各个市场亏损不断,Miller Tabak的首席市场策略师马特·马利冲回了自己在伦敦租住的地方,拿出了笔记本电脑。他当时是和家人一起去那里度假,但这些计划现在都取消了。

和亚德尼一样,他也记得1987年的股灾,以及那次股灾给他带来的震撼,并表示周一早上他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你不可能每天醒来都会发现这样,”马利说,“我还记得1987年的情形。”

动荡因素增强

引发周一市场动荡的因素几周来一直在稳步增强。

7月初就在科技股触顶之际,日元开始大幅升值,投资者预期日本央行将加入其他央行,撤回大量货币刺激措施。这促使交易员平仓所谓套息交易以保住利润。这反过来又给全球市场带来了抛售压力,因为借来的钱还回去了。

紧随其后的是不断发布的业绩报告,加剧了人们对大型科技股涨幅过高的担忧。亚马逊和英特尔业绩令人失望后股价双双下挫。

与此同时债券市场不断闪现出越来越多的担忧,而数据暗示经济的某些领域开始降温。到了周三,美联储将利率维持在20多年高位不变,而日本央行收紧政策,债券已经上涨。周五美国失业率上升且就业增长远低于预期后,债券进一步走高。

华尔街的经济学家开始预测美联储将需要突然降息0.5个基点,甚至会在两次会议之间采取行动,而这种做法通常是在危机发生时才会采取。

跌幅令人惊讶

瑞穗证券的大森将希周一早上6点就到了办公室,准备迎接市场大幅波动,但就连他也对抛售规模感到惊讶。

随着日元暴涨3%,日经指数全天下跌。截至收盘时其跌幅为1987年以来最大。

“这打破了我所有的预期,”驻东京的策略师大森将希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些难以想象的交易领域。准备迎接更多挑战吧。”

市场跌势蔓延到其他亚洲市场,并波及欧洲,主要股指下挫,然后波及美洲。还传染到了信用市场。

到美国下午晚些时候,股市从低点回升,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3.4%,债券市场企稳。但这并不能安抚惊慌失措的交易员,他们犹豫不决是否能将此归结为又一次虚惊一场。

“我还是很担心,”马利说,“我们仍然担心企业盈利和经济。”

 

 
 

 

反应

 

名家专栏

谁在吞噬你的财富?/股悦

近期最热门的金融题材电影《猎金游戏》,相信吸引了不少股友们的撑场,更一举登上我国华语电影票房冠军宝座。

这不仅是一部讲述股市博弈的商业大片,更像是一堂沉浸式的金融投资风险教育课。

在电影中的其中一段情节,一名清洁工向男主角寻求建议:“银行向我推荐的股票基金,他们说我钱少,买这个能翻倍。”

作为首席分析师的男主角张托德,简单且精准的回应道:“那些王八蛋说翻倍的,就是高风险。”

这句直白得近乎粗鲁的话,其实正是很多投资者最需要听到的“当头棒喝”。

电影中那位清洁工代表着千千万万对投资了解不多、却渴望通过理财改善生活的人。

他们的理财渠道,大多来源于银行推荐、朋友介绍、社交媒体热帖,但知识不完整,再加上“翻倍”这种诱惑性字眼,极易做出盲目投资决定。

承受得起高风险吗?

然而,现实往往是:“高回报的背后,藏着的不是捷径,而是风险。”

你可以追求高回报,但前提是:你承受得起高风险吗?。问自己:投了的钱,可以安心睡觉吗?

影片中另一幕令人印象深刻,就是张托德带着高寒,为了给公司上市做尽职调查,不惜拆解一架价值不菲的直升机,只为做好估值工作。

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投资银行专员的责任心,也象征着在金融市场中,资本精英们通过“拆解”企业资产,进行复杂的估值操作。 

这一幕看似夸张,其实点出了金融圈里的一个残酷真相:在IPO背后,不是包装得多漂亮,而是有没有人愿意把它拆开来,看看里面到底值不值那个钱。

当一家公司准备上市时,它的目标很明确:卖出更高的股价,融资更多的资金。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公司通常会讲一个动听的“成长故事”、展示亮眼的数据,甚至是引入“明星投资者”背书。

但问题来了,估值高并不意味着公司真的值那么多钱。

“利好”实为收割信号

现实却是,有些IPO首日虽然可能暴涨,但之后的股价跌回发行价甚至更低。

原因就是:上市当天的价格,并不代表真正的内在价值,而可能是一次“估值包装”的结果。

此电影中极具深意的一条主线:设局欺骗股权,不仅让人看清金融市场的黑暗角落,更是一种对资本游戏中“权力与控制”的赤裸展现。

投行精英通过虚假财报、内幕交易操控股价,人为制造信息迷雾,散户眼中的“利好”实则是精心设计的收割信号。

电影里,有赔光积蓄的老人、有借钱加杠杆的上班族、有幻想“财务自由”的中年人……他们并非影视中的角色,而是现实中你我身边的影子。

电影告诉我们,你可以参与市场,但不能盲目;你可以追求高回报,但不能忘记风险。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