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健行的迷思之运动也要聆听身体语言/夏绍华

【字迹光影】文/图|夏绍华
各类健行近几年来崛起成为许多人的户外活动,每个人都想爬山,不管是大山小山,只要听说那一个景点可以打卡,就会一窝蜂地爬上去,当然高山健行也成为了热门的项目之一。
我当初刚迁徙来槟岛的时候,可说是天天都会去岛上的大小山丘健行,那些健行地点不算太高,距离也不长,即使是升旗山也只是七八百米左右,其他的如三号五号三十九或自在山也只是大约300到500米而已。但是几乎每天都会去爬一两个小时,也不真正了解正确的方式和健行的好坏,只是觉得健行也是一种运动,每天运动当然错不了。
膝盖刺痛减少健行
当时除了健行爬山,我还时常跑步,在植物园内一跑就是十来个公里,所以也曾经参加槟威大桥半马拉松六七次,直到30岁出头,我开始发现膝盖偶尔走路时会无端端刺痛。
那时便开始留意自己的运动项目,也当然看了骨科医生及询问一些医生朋友,他们都一致建议马上停止或减少健行的数次。
幸亏自己不是很铁齿的人,从那个时候开始就鲜少爬山了,有时候一个月只爬一两次,跑步就可说是更少了,半马拉松成为历史,任何赛跑项目都不再参与。
也许就是这样的一个决定,我来到今天还有机缘可以进行一些高山健行,如果当初拒听劝告,可能不到40岁,这双膝盖早就毁了,现在不要说健行,可能走远一点都成问题。
所以说,聆听自己的身体是极为关键重要的,因为身体要出状况之前都会发出警示,这些警示如果被忽略了,迟早有一天会恶化成灾难,到了那个时候才来力挽狂澜,一切已经为时已晚。
话题转回健行这个运动项目,基于年轻所经历的体验和过去这几年来的几次尼泊尔健行,我发现到健行这个活动不是像跑步或游泳那样适合每一个人的,尤其是高山健行更是要三思而后行,因为它涉及的各种必要条件和风险会比其他运动活动来得更多与复杂,在这里我会凭着本身一路走来所学习到的跟大家分享。
高山健行的迷思图/夏绍华

经过几年多次的尼泊尔健行与去年的勃朗山脉健行之后,才发现以健行训练来准备多日健行不是最好的方法。(夏绍华提供)
【字迹光影】文/图|夏绍华
2016年首次到尼泊尔健行之后,我开始沉迷于多日高山健行的活动,当初的错误认知是要完成更高更远的健行路线就得以健行训练来应对,所以2016年之后我又增加每月健行的数次,以为山爬得越多,到尼泊尔健行的时候就会比较轻松。
经过过去几年多次的尼泊尔健行与去年的勃朗山脉健行之后,其实我才发现以健行训练来准备多日健行不是最好的方法。
多日健行必要条件
剖析多日健行的必要条件,有几个重要的因素不可忽视:
1. 健全的心肺、2. 强壮的腿肌关节、3. 喜爱大自然。
只要你符合这3个条件,你就有本事到尼泊尔进行多日的健行路线,这是因为:
1.健行的前半段通常都是攀爬陡峭的山坡,在攀登的时候,心脏和肺的负荷是比较高,如果你有潜伏的心疾或肺病,那就不好去健行;即使心肺健全但不够强壮,那在攀爬的时候会容易气喘,这就会影响进度,每爬一小段就得停下来歇息,拖延攀爬的时间。
2.多日的高山健行通常每一天平均都得行走五六个小时,而且地势高低交替,所以拥有强健的腿肌非常重要,不然的话只走两个小时就酸痛,那就有点麻烦了;除了肌肉坚实,膝盖、臀部与脚踝的关节也要健康无损,因为在上下斜坡的时候,身体的重量会加倍关节所承受的负担。
大家要注意到尼泊尔健行并非只走爬一两天,最短的路线也要走个五六天,今天挨过去了还有明天,明天挨得过还有后天,所以腿肌与关节要够健壮才不会天天觉得受苦。
3. 每天在深山野岭攀爬五六个小时,抵达终点的时候也是在山上,每一天所看到的就是高山、雪峰、河川、瀑布、森林,坦白说这些自然景观是一层不变的。所以你一定要有一颗能亲近大自然的心,一定要对自然美景百看不厌,而且向往与自己的独处时间。
通过长距离多日的个人活动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更深一层去认识自己的真我,那你才能享受每一天健行所带来的乐趣与意义,而不是咬紧牙根只是为了要抵达了一个高度,要向世界证明自己的能力,这种自豪感和炫耀式的狂喜是短暂的,对自己没带来任何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