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管理美中关系的错误方式/Project Syndicate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拖延已久的北京之行开始而后结束。

尽管不出所料地对此访表达了乐观态度——双方同意强化人文交流并承诺继续展开会谈——但此访对于缓和美中之间日益紧张的冲突,却几乎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鉴于最近两个超级大国的军舰在台湾海峡以及飞机在南海上空接二连三地险些发生事故,导致无法重建军事沟通渠道尤其令人感到担忧。

更诓论中国在古巴所进行的监控和军事活动,此举与1962年突然爆发的古巴导弹危机(也是冷战期间最可怕的时刻)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就像我在最新著作中所强调的那样,发生意外冲突的风险依然很高。

其中的根本问题在于过度依赖个性化外交。诚然,这在美中关系发展的早期曾经发挥过关键作用。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1972年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之行绝不仅仅是舞台表演,同时也是一场旨在对前苏联进行三角定位的决定性战略押注。

个性化外交已失效

在首次冷战中,多层级的私人关系有助于打破权力平衡:尼克松和毛泽东是顶层设计者,他们在亨利·基辛格和周恩来的支持下制定了美中接触的详细内容。

但那个的时代已经结束。个性化外交已经失去了效用。由于美中关系的管理权掌握在受到重重政治约束、且神经高度敏感的领导人手中,因此,极难解决上述两个大国之间的冲突。没有哪位领导人能经得起被外界视为软弱。冲突解决现在更多事关颜面,而不是以宏伟的战略为基础。

例如,习近平主席在短暂接见布林肯的35分钟内坚持坐在桌首,给人留下这位美国高级外交官无疑处于从属地位的印象。而布林肯刚刚离开中国,乔·拜登总统就称中国领导人为独裁者,从而进一步刺激了这个沉浸在百年屈辱回忆国家的敏感神经。

因为外交合法性日益来源于国内政治,导致这样的策略已不再奏效。

在美国方面,早在布林肯踏上北京之旅之前,有毒的反华情绪就早已束缚了他的手脚。

而新一届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共和党主席、美国众议员迈克·加拉格尔竟然有胆量将美国的中国问题归咎于接触政策,此人在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CNBC)和华尔街日报辩称,在外国侵略面前,接触无一例外会导致绥靖政策。

不幸的是,加拉格尔代表着咄咄逼人的华盛顿反华共识,而这导致布林肯几乎没有选择。两党对这种极端观点的支持几乎导致不可能进行创造性外交。

“复兴赤字”制约中国

尽管实行一党制,但国内政治考量在中国同样重要。习所谓的承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其权力合法性的源头。

但没有持续的经济增长,习就有可能违背这一承诺,从而面临公众和党内的愤怒浪潮。

这种现状导致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落空尤其令人担忧。尽管人们普遍预期经济刺激措施有可能缓解短期经济压力,但人口和生产力同时陷入逆境对中长期增长前景所带来的影响却要大得多。

再加上与美国及其盟友持续冲突所带来的预期增长,中国政治受到该国日益增长的“复兴赤字”所带来的严格限制是毫无疑问的。

脆弱的自我认知只会导致问题进一步恶化。

措辞不当,比如拜登的“专制与民主框架”;表演艺术,比如习在接见布林肯时的座位安排,还有公开谩骂,比如拜登所谓“独裁者”言语攻击——都超出了双方本应恪守的范畴。

当领导人缺少解决冲突所需的强大承受力,那么个性化外交一触即发的反应就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因此,迫切需要找到新的方法,从而转向更为制度化的接触模式并使冲突解决摆脱过度反应且在政治领域受限的领导人的掌控。

重新设计接触架构

这就意味着重新设计美中接触架构,从而使其更多面向过程,并在工作组层面纳入更多专业技术人士,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双方问题解决的战略性关注。

我本人关于设立美中关系秘书处的提议,远远超出了战略与经济对话和商贸联合委员会等此前机构接触的尝试记录。上述两个机构均未能阻止爆发当前的冲突,而后均被特朗普政府所取消(拜登则选择不恢复上述举措)。但这其实是因为它们在为关系管理提供永久、稳健的框架方面还做的远远不够。

像多数人一样,我对官僚策略能否解决两个大国之间的多重棘手问题持怀疑态度。

华盛顿共识认为,长期以来,中国人更看重对话而非行动、程序而非执行、拖延而非妥协的做法。因此,有观点认为,新建一套官僚机构会进一步增加复杂性和决策层级,导致解决两大截然不同体系间根本性分歧的本已颇具挑战性的任务进一步复杂化。取得进展仍然会面临很大难度。

即便如此,更为可取的也是以一套更加制度化的策略来取代个性化外交。50年前曾大获成功的方法现在已不再奏效。两国的状况均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已成为现任霸主的合法挑战者。要想解决冲突所需的远不止是当代尼克松访问中国。

个性化外交在解决美中冲突方面已经走进了死胡同。摆脱不断升级的紧张局势泥潭需要建立新的接触架构。在为时过晚之前,设立美中秘书处是漫长而艰巨的冲突解决道路上前行的最佳选择。

Project Syndicate版权所有

www.project-syndicate.org

视频推荐 :

反应

 

德国之声

TikTok被迫“分家” 谁可能接盘?

(华盛顿27日讯)美国总统拜登已签署TikTok剥离法案,要求字节跳动出售TikTok在美业务。DW研究了TikTok出售的可能性、谁有财力收购,以及收购这样一家社交媒体会遇到哪些障碍。

TikTok面临出售命运:它是全球最成功的社媒平台之一,在140个国家拥有10亿用户,在美业务利润丰厚。

对于有野心又有资金的买家而已,这听起来是一笔不错的交易。但TikTok不仅是普通的短视频分享应用,还是一种改变社交媒体和人与人交流方式的现象。

美国对国家安全的担忧已增加了事情的难度,再加上对中国的保护主义态度以及不满情绪,美国国会正迅速采取行动迫使该公司做出决定。

美国国会控制了局面?

美国政府如今不仅将TikTok视为一个娱乐平台,它还是一个也可用于宣传的新闻和信息平台。美国一直对传统媒体如广播或有线电视台的外国所有权施加限制;对决策者而言,对 TikTok 的限制是21世纪的必然结果。

本周三(4月24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一项旨在强制TikTok 改变所有权的法案,此前美国参议院以压倒性多出通过了该法案。

TikTok可能正在等待能拯救其美国业务的骑士。但可供选择的买家并不多,而马斯克(Elon Musk)已经忙于改造社媒平台X(前身为推特)。他们还能求助于谁?如果TikTok无法出售,1.7亿美国用户又将何去何从?

这并不是TikTok第一次可能被出售。早在2020年,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就曾试图通过行政命令迫使中国母公司字节跳动将TikTok出售给美国买家。

TikTok与甲骨文公司(Oracle)原本已接近达成协议,但最终并未成功,试图阻止TikTok进入应用商店的努力也以失败告终。

自此之后,TikTok开始不遗余力地从 字节跳动服务器上删除美国用户的数据,并将所有信息转移到美国服务器上,此举被称为 “德克萨斯计划”。理论上,此举应能防止数据受到中国的监控。

许多专家在研究了所有证据后,对是否存在真正的安全威胁表示怀疑。尽管如此,许多美国政客和政府情报与安全机构似乎仍不满意,还想更上一层楼。

谁会想收购TikTok?

有鉴于此,无论是全面收购TikTok或仅买下美国业务,都不会是一笔普通的商业交易。这将是一个地缘政治雷区。字节跳动是否仍然是在背后发号施令的大股东?谁来运营和更新其强大的算法?

亚特兰大佐治亚理工学院网络安全专家穆勒(Milton Mueller)认为,出售“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际上极为复杂且不太可能”。

他补充说:“中国政府可能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发生,而且出售一个全球互联社交媒体服务的‘一部分’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及能够获得什么利益都不清楚。”

字节跳动似乎已经做好了打官司的准备。中国政府则一直保持克制。但他们可能会试图通过对该应用背后的技术实施出口禁令来阻止出售。如果没有其算法,TikTok的吸引力将会大打折扣。

除此之外,很难对像应用程序这样自由流动的东西设置边界和阻止访问。应用商店必须阻止所有新的下载,并阻止已经拥有该应用的用户进行更新。 

此外,美国限期TikTok“分家”的时间很紧迫。穆勒近期曾与TikTok相关人员交谈,他们表示,从技术或运营角度看,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不可能完成剥离工作。他们将有六个月的时间,“而从另一家中国公司剥离 Grindr 则需要一年的时间,”他说。

庞大的项目

挑战层层叠加。美国的任何禁令都肯定会引发对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挑战。穆勒指出:“言论自由受限的将是美国用户,而不是外国人或中国政府。”

其次价格。一些分析师认为,尽管TikTok在美国遭遇种种困难,其业务仍有可能以超过500亿美元价格出售。只有苹果、亚马逊、谷歌、Meta、微软或 Netflix等少数几家公司有能力花费这么多资金。上述部分公司因拥有过多重要技术,可能成为反垄断官员的关注对象。

或者,TikTok可以全部或部分分拆为独立上市公司。美国国私募股权巨头也可能介入。

在美国众议院3月的投票后,美国前财政部长姆努钦(Steven Mnuchin)表示,他正在努力组建一个投资者团队来收购该公司,但没有公布任何细节。讽刺的是,姆努钦四年前还是特朗普的内阁成员时,也参与了推动出售TikTok。

无关应用程序本身

穆勒表示,最终这与良好业务或国家安全都无关。“它是更广泛的美中力量竞争中的一个棋子,也是出于象征性的原因而被利用。” 

“将商业社交应用程序等同于间谍活动,并称TikTok的新加坡总执行长是中国共产党的代理人,这显然是不准确的”,但这个说法对共和党人和民主党人都很有吸引力,“他们认为美国正在与中国竞争,以保持美国的霸权地位”。

强制出售所有权也会开创一个危险的先例,其他国家的政府可能会利用这个先例来对付美国的社交媒体公司。

穆勒预计,这种数字保护主义最终会导致 “社交媒体市场的竞争和创新减少”。下一个国家安全威胁总会出现。也许是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或电池系统?报复可能永无止境。

有人对收购感兴趣吗?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