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稳定不稳定的稳定币/黄锦荣

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交易媒介的职能,关键在于不问原则(no-questions-asked principle)。

没有人会在你做交易结算的时候,质问你付的款项的来源,也不会有人在收取了款项以后,质疑货币价值的真实性,交易付款以前双方都相信的1万,之后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仍然值1万。

否则,货币的每一次转手都得经过审核,交易费之高可想而知;要不然就是得提心吊胆,惶恐早上交易以后收到的款项,下午以后价值会掉半,谁会愿意采用如此倒霉的交易媒介。

所以社会信任和币值稳定,是不问原则的两大支柱。一个于法律上不能在中央银行开设储备户口,因此无法得到央行支援的私人币种,保持币值稳定,并取得社会信任是提升其市场通用性的基本条件。

摊开这大前提,为的是要审视加密货币的货币功能。虽然类似比特币、以太币的加密货币冠着货币二字,以区块链技术核证交易真伪,通过海量的点对点参与来建立起信任,但币值波动性过大,市场价格讯号的功能近乎失灵,货币持有者根本无法依据价格做资源分配。

就此而言,加密货币完全无法充当交易媒介,来促成任何有实际意义的商业市场交易,仅存的是投机功能。

但用来买卖加密货币的稳定币(stablecoins)却符合不问原则,至少于理论上是如此。

为了稳定币种的价值,稳定币和国际法定货币实践一对一比例的平价挂钩,每一枚稳定币就有一美元的储备。有了硬货币的对等加持,稳定币就有了内在属性,脱离类似比特币没有任何内在价值的加密货币的范畴。

币值稳定,加上由区块链技术奠基的自动核证,即便没有央行等第三方的加持,社会信任也能建立起来。

稳定机制是致命伤

但其稳定机制恰好是致命伤。道理其实很简单。要维持稳定币使用者对币值稳定的信心,稳定币发行者就得确保稳定币持有者任何时候,都能够随意地完全兑换回法定货币,没有半刻怠慢。

为了确保稳定币的完全可兑换性(full convertibility),发行者就必须让储备以现金或其他现金等价物(cash equivalents)的形式存在着,以维系储备的流动性,随时履行完全可兑换的承诺。

但流动性资产是没有生产性的,不带回酬,发行者往往都会多元化资产组合,既有流动性强的安全资产,也有风险高、但回酬高的投资资产。

奈何,一旦这么做,对币值稳定的信心危机的种子随即埋下,持有者争相抛售稳定币以取回现金,把平价推向崩溃是早晚的事。

稳定币要是无法解决这致命伤,市场通用性就会受限,到头来,充其量就是方便加密货币买卖的工具而已,无法进一步成为商业买卖的交易媒介。

三大解决方案

要稳定不稳定的稳定币,最起码有三个可行方案。

最简单直接的,就是透明地执行储备为流动性资产而已的要求,但这个方案,一来对私人币种发行者而言,无利可图,难以为续,二来也会减少安全资产的流动量,对国际市场稳定来说,是个隐忧。

第二个方案,就是修改央行法,允许稳定币发行者在央行开设储备户口,那么市场对于稳定币平价的信心将立马建立起来,往后甚至还能和央行数字货币(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ies)接轨,有助于推动央行数字货币改革。

第三个方案,经由可收取存款的机构发行的稳定币,每一枚稳定币即是等价的存款,存款即是稳定币的储备。

由于存款有不同的到期期限,稳定币自然也享有同属性质,届时到期期限较长的储备,就能投资于带回酬的资产,而不至于危害稳定币平价的信心及币值。

简单来说,如果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商业交易是经济的未来,那么稳定币将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稳定不稳定的稳定币,则是必走之棋。

反应

 

国际财经

国际支付占5% 人民币成全球第4大交易货币

(拉许尔普18日讯)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汇编的交易数据显示,人民币在国际支付所佔的份额越来越大,欧元的份额则持续下降。

3月涉及人民币的交易比例升至4.7%,创下Swift 去年7月建立新基准以来的最高水平。

上个月,欧元的份额跌破22%,低于Swift推出新基准时的 24.4%。

各国银行使用Swift相互沟通并管理银行间货币交易。该联盟于2010年开始汇总数据,但自7月以来的数据反映了Swift的一项技术调整。

根据Swift数据,自11月以来,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四大交易货币,是自2022年以来首次超过日元。

与此同时,美元在全球支付的份额远远超过竞争对手,近几个月相对稳定地保持在47%左右。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