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未来3年挑战仍大/白文春

诚如我在上一篇文章所言,美国和欧洲经济在遭遇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重创后,已迅速恢复使用量化宽松作为重振经济的政策工具,我称之为量化宽松二。

事实上,美欧于2008年实行的量化宽松(我称之为量化宽松一,QE1)仍未完全结束。

此外,美欧最近采取的量化宽松二(QE2),也促使东南亚各主要中央银行紧密跟进。

尽管美国推行QE1旨在刺激经济复苏,但过去9年(2011至19 年) ,美国经济平均每年仅增长2.2%,仅稍高于之前10年(2001至2010年)的平均1.8%。

同样的,过去9年,欧元区的年均增长1.3%,仅稍高于之前10年的1.2%。

至于大马,同一时期,年均增长率从之前10年的4.7%,于过去9年提高到5.1%。

这在在显示,量化宽松并未大大提高经济增长率。

经济增长低迷,意味着需求也是低迷,或许解释了为何QE1实行期间,没有出现需求推高的通货膨胀。

经济增长疲弱也意味着,打工族在QE1落实期间的收入增长不大。

印钞无助淘汰弱企

这是因为这种印钞票的举措,只能协助企业存活下来,但无助于让市场力量去芜存菁,淘汰积弱难返的企业。结果,生产力和经济增长都有限。

有了QE1的上述借鉴,我相信QE2料也不会对整体经济带来很大帮则。

事实上,其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可能更小,因为量化宽松的效应不大。

这是由于十多年前经历了一次量化宽松后,人们已对此不太感兴趣,反应也更为冷淡。

所以,若量化宽松或大印钞票不是一个好的振兴经济政策工具或解决方案,那为何世界各大经济体仍执意这么做?

我相信,目前没有其他更好的替代选项,以及担心经济萧条,是各大央行重施故伎的主因。

不过,看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这次看来比其他各大经济体保守,该国并未重现印钞票来刺激经济。

另一方面,尽管QE1未对通胀产生重大影响,但对于当前的QE2会否也是如此,我则不那么确定。

庞大游资难被吸纳

这是因为我不确定,当前泛滥全球经济的庞大游资将如何被吸纳。

美国本身在QE1期间印制了逾3兆美元(约12.6兆令吉)的钞票,而这一次在QE2 也是印刷额外约3兆美元的钞票。

同样的,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也印制了大量的钞票,这庞大的资金有许多时至今日,还在全球金融系统流窜。大部分人都认为,它不会带来通胀,会吗?

量宽使股市膨胀

与此同时,我们都了解到,QE1 令全球股市大为受惠,以美国股市标准普尔500股指数为例,其市值过去11年已膨胀超过一倍,从2008年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 57%,于去年杪倍增至占GDP约128%。

我相信,QE2也同样将刺激全球包括大马股市,这意味着,投资者正在美国制造更大的股市泡沫。然而,基于全球低利率时代料仍将持续好一段时期,股市泡沫或不会在近期内破灭。

实际上,美联储已将升息预估推迟至2023年,而非早前预期的2022年。而且,美联储也允许通胀企于逾2%水平好一段时日。

尽管美国通胀仍受控,但其资产价格增长迅速,于9月份按年增长约15%,这有点不太健康。

经济增长缓慢

这意味着,我们或将在未来至少3年内,继续面对经济增长缓慢和持续低利率环境。

在这方面,我认为,企业和商家们需做好准备,面对未来一个充满挑战和竞争压力的营运环境。

另一方面,原产品价格也已从QE2受惠。我们已看到黄金和棕油价格在过去几个月扬升,投资者也在债券市场投入更多资金,推高债券价格。

反应

 

国际财经

能源危机后遗症严重 欧洲中小企业恐搞垮

(柏林10日讯)俄乌战争爆发后,欧洲面临严重能源危机,导致企业成本压力飙升,通货膨胀无法下降的严重后遗症,即使德国政府已经祭出纾困措施,帮助民众与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但有不少企业仍倾向将业务转移至生产成本较低或欧洲新兴经济体发展,接下来恐爆发出走潮,中小企业甚至面临存亡危机。

外媒报道,拥有百年历史的瓷器制造商Rosenthal首席执行长Mads Ryder表示,“政府打算推出的能源救济方案过于模糊,无法改变计划表上的任何事,我们仍然需要寻找替代方案。”

纺织品制造商Wuelfing也提到,如果政府能够将能源价格锁定在2年前的两倍,公司会考虑放弃将业务迁至葡萄牙或巴基斯坦,董事总经理Johannes Dowe表示,“这会有所帮助,但还不知道成效到哪里。”

德国金属工业工会IG Metall上个月进行调查,目前德国制造商所面临的能源费用是两年前的10倍,导致五分之一的企业考虑将业务转移至海外。能源价格也让德国通胀升至10.9%,写下25年来新高,推升薪资向上成长,劳动力成本也因此增加。

德意志银行发布研究报告指出,由于能源价格狂飙,今年德国制造业的产量下降2.5%,明年将下降5%,德国大型企业可以将业务转移至其他地方,但中小企业将受到更大的打击,“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适应新能源环境将让公司面临存亡危机。”

新闻来源:中时新闻网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