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如何远离消费主义陷阱?/萧伊妗

如果是做生意的人,大家都希望顾客多消费,这样就能赚更多钱。然而,如果你是消费者呢?你当然希望自己能理智些,绝对不希望自己被推销。

然而,很多商家们善用很多心理攻势,广告术语,为的就是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掏钱“买”更多。

那天我与我家5岁男孩逛书局。找到了我计划买的书籍后,我们来到收银台付款。正当我还庆幸孩子没给我太多的麻烦时,小男孩却已在收银台附近对各色各样的零食和小玩具流连忘返。

坚持儿童理财原则

由于我从小都有嘱咐他们不能随意买零食或者玩具。孩子们多数都会守规矩,并从未发生滚地撒野的情况。可是,最近小儿子好像进入叛逆期般,不跟我对着干就全身不舒服。这次还不看标价就拿来要我付钱。他像是要我买了来证明我是否在乎他,怎么劝都听不下去。而且还开始大声嚷嚷。

但是身为儿童理财教育提倡者的我还是坚持原则。深吸一口气,不理会别人的眼光。我再一次以冷静的语气顺他的意对他说:“你可以买,不过要用自己的钱来买!”

他一听到“可以买”,当下脾气没了,就默默了问了句,我不够钱怎么办?那我说你忘了你那些未拆的红包吗?于是,他终于愿意与我离开商场与我讨论接下来如何利用红包买这些零食,更夸下海口说可以买下一百包,每天吃一包。

我就说可以呀,每天吃,你就不叫“维维”,你要改名为“肥肥”,多好啊,肥的笔画比维维还少呢!他当场破涕为笑。在经过玩具店时,又坚持要到里面去看看玩具。看到心仪的玩具又询问我红包钱是否足够购买。我说差不多,不过你还需要一点努力存一点就达到目标了。

存钱买玩具更有意思

在车上,我们再次讨论刚才坚持要买的零食。我跟他提到了价格,提到了家里已经有很多类似的零食。我再次问他是否还要牺牲买玩具的钱买这些零食,他也认同买零食并不能让他开心很久,还是存钱买玩具比较有意思。

为什么明明是书店或者药局店,在收银处都会摆满很多价位不高的零食和小玩具。人们在买了“需要”的商品后,排队付款的等待期间会不知觉地被这些 “看起来不会对荷包有伤害的物品”所吸引。尤其是在被孩子吵得不耐烦的时候,可以拿一份堵住他们的嘴,简单地解决当下的问题。

不只是商场,现在连餐馆也会推出折扣券,为的就是要你回来消费;很多人喜欢在线上直播围观,主要是喜欢看主播与大家的互动。

一开始为了省钱,但是后来却像是“陷下去”般花更多钱。尤其是在心情不好时,消费花钱的确可以买开心,放松紧绷的情绪。但是“买买买”后,大家渐渐地会发现,家里的东西越来越多但未必都是必要的。

1.设定原则,做好预算

首先,必须理解自己是否是属于理智消费类型,如果不是,就要先把收入规划好,把长期目标需要的钱妥当安排好。先存后花是最好的控制消费预算的法则。把控好一个月消费的预算,坚持自己不超过预算,达成目标后再给自己一些奖励。这样会让自己习惯地坚守原则。

2.定期检讨开销

如果你没有记账的习惯,那么就多利用信用卡,电子钱包的每个月的结单便利。这些消费记录能让你每月盘点哪些是没必要花的,哪些物品消费太多了,下个月就能消费得更理智了。

3.买任何东西前先思考

不管是小孩或者大人,我都建议在购买“想要”的物品时,最好是用24小时来思考。24小时里可以问问自己是否真的喜欢?实用性高不高?这要就可以避免自己从动消费。

4.勿为零利息冲动购物

当买价值较高的物品时,多数人都会再三考虑。然而0%分期付款确会让更多人让自己觉得可以轻松付款从而更加冲动地做决定。尤其是当自己拥有太多分期付款而导致延迟缴款时,消费者就必须还滞纳金。这让商品的总价格比一次性付款还要高!

5.识破陷阱,降低欲望

就像我的小孩的经历,当我们能理解商店的宣传,摆设,语术都是商家要我们消费得套路时,我们要购买的欲望将会减低,反而更加专注未来理财目标。

人生短短几十年,我们没必要因为节省而不享受生活。尤其是在生活压力下,购物仿佛已经成了一项能够让人得到安慰和感到有“掌控感”的活动。但是,我们必须对消费陷阱提高警惕,避免自己陷入因为超出预算消费而感到焦虑和后悔的恶性循环中。

反应

 

言论

公众人物和消费主义/黄子伦

公众人物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在各种媒体看到的人物,他们可以是因为各种原因被摆上台,民众也可以为了各种原因去崇拜他。不过不变的是,他们的吸引到的镁光灯和鲜花掌声,都是民众赋予的,哪怕背后是有庞大的财主在资助。

那么公众人物凭什么可吸引这么多人注意?



我从最近的政治讨论热潮察觉到一个现象——就是不能随便和任何人讨论政治话题。如果是在投票日前,而且彼此持有不同看法的话,就要更加小心翼翼。这恐怕是拜人们在讨论政治课题时,肾上腺素过度分泌所赐,非常容易动气。一旦深入讨论(争吵),我发现大家并不是关心阵营之间的差异、某项政策的利弊、或者某位政客的能力高低,以及所有论据。

大家在争论的都是自己的道德价值观。

因为你推崇廉洁,所以你支持承诺肃贪的候选人。那位候选人成了廉洁政治的象征,也是你的价值观的化身(拟人化)。所以当有人抨击你的候选人时,你的愤怒并不是候选人被攻击了,你的愤怒是因为你追求廉洁的价值观被蔑视了。

支持对象以感性居多



一言以蔽之,我们支持的对象更多时候是我们心理层面的延伸,以感性居多。试想想,如果完全理性,我们为什么要支持国家队,而不是支持最强的选手?为什么当足球员离开悉心栽培他的俱乐部时,会被当地球迷们冠上”叛徒“的骂名?为什么有些人表面是国家英雄,当被发现没有登记成为选民,会引起这么多怨气?

也因为我们的支持是感性的,我们才会在台下撕心裂肺地呐喊、才会在电视机前手舞足蹈狂欢,才会在球队胜利后转身和朋友说“今天我请客!”。

也因为我们的支持是感性的,所以台上的公众人物可以凭着不符合黄金比例的笑容代言一堆产品、收取可观的赞助费,甚至是可以找人代笔写自传拍电影卖成功学,以及一堆琳琅满目的周边产品。

因此,当公众人物可以凭着和他们的专业根本毫无关系来获得更多资源,他们的言行举止自然就会被放大来解读。公众人物可以选择他们的政治倾向,爱国情操,以及一切他们自己认可的价值观,而支持者们也有表达他们满不满意的权利。这是他们的宿命,也是他们的考验。玩得好,自然就能得人喜爱。例如,台湾羽毛球选手戴资颖为了参加在台湾举办的世界大学运动会,选择了放弃同时期举办的格拉斯哥世界锦标赛。赢球赢民心,值得各位公众人物借鉴。

玩得不好,只好自认倒霉。责怪群众不理性,就是撒泼打滚,自毁前程。君不见人家刘德华被揭发已婚后是鞠躬道歉,继续努力工作贡献自己的能力,重新塑造“好男人”形象,也是一位值得敬佩的人物。某廉价航空公司老板,变天前后两个样,就是公关管理的反面教材。

资本主义的社会里,几乎任何事情都可以拿来消费,也几乎任何人都可以消费。公众人物自己和他们的形象也是消费品。当民众买了产品,或付出了真感情支持你,不满意或感觉被出卖,当然可以投诉,也可以谩骂。我们应该保护消费者权利。也许我们可以要求的,是消费者在投诉时,要专业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要总是用符号来代替语言。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