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今年大马资本市场更蓬勃?/程志彬

大马交易所的数据显示,从2018至2021年,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明显地比挂牌主板的企业来得多。

2021年,有11家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在股票市场都有亮眼的表现。这11家企业从上市至今,股价平均至少已经增值42%。而上市主板的公司,股价平均增值2.2%,这是非常明显的对比。

这个数据也驱使企业家更有信心前往创业板上市,毕竟上市条件也比主板来得低。

在全新的2022年,大马资本市场即将掀开全新的一幕。马交所将完全取代大马证券监督委员会,成为创业板上市的唯一批准单位。在这之前,证监会是创业板招股说明书的主要审核单位。

过往的经验告诉我们,证监会的一般作业程序更为严谨。而这个“严谨度”,是其中一个导致很多大马企业往国外上市发展的理由。

所以,此举毫无疑问是相关单位向前迈进的一大步。不管是从资本市场角度出发,或者是从业界的视角,几乎都看好此举动。

其实,在新加坡和香港,一直以来上市都只有一个评估及审核批准单位。大马目前采取的这一步,也是在向国外金融市场看齐。

国外在招手

因此,大家一致觉得这一步来得真是时候,肯定可以把大马资本市场做得更为蓬勃,更上一层楼。证监会的离场,对企业来说,上市的条件也会希有望变得更加宽松,继而鼓励更多企业挂牌创业板,这也符合政府的方向和目标,让大马资本市场更加欣欣向荣。

其实目前很多国外的交易所,都在向国内有潜能的企业招手,希望企业能前往他国上市。当然,我们也有在上市课程内强调,还是鼓励它们留在大马上市。

主要的原因,是本地企业发迹于大马,销售网络也在这里,所以应该从自己的国家开始做起。

我们建议企业先在我国立足,当销售网络已经往国外发展,企业可以前往海外同时上市发展。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新政策的开跑无疑让人非常期待。当然,现在一切都只是美好的期望,希望不会落空。毕竟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马交所也有可能也会实施相同严谨的条件。

这是因为,他们也成立了另外一个部门专门处理上市审核工作,其中也包括了很多证监会的官员在内。希望新政策不要只是换汤不换药。

LEAP再受关注

另一方面,由于马交所已开始同时监管创业板及“杰出企业加速平台”(LEAP),我们相信在2017年成立的LEAP会再次蓬勃发展,备受关注。

之前LEAP平台表现较为失色,主要是因为股票流通不活跃,只有高净值投资者(Sophisticated Investor)才能够在LEAP市场进行交易。

由于高净值投资者有特定条件,不是太多普通市民符合条件,所以也直接影响LEAP市场的活跃程度。由于现在创业板及LEAP的批准单位都是马交所,所以相信在短期内很快会有LEAP转创业板(第三板转第二板)的机制诞生。

目前在没有转板机制的情况之下,如果LEAP的企业要往创业板发展,他们必须先在LEAP退市或除牌,然后再重新申请往创业板去上市。业界无疑是非常排斥这个举动,因为费用增加了。

一旦有了这个转板机制,绝对是有利于在LEAP发展的上市公司,相对地也大大地鼓励了更多中小型企业往上市之路前进。

尽快落实转板机制

目前Finsource的客户群很多税后盈利尚未达到创业板门槛,可是已经有很多达到上市LEAP的,所以我们也呼吁有关单位尽快落实转板机制,以让更多符合LEAP市场条件的企业前往资本市场发展。

配合大马资本市场在2022年有了新的改变,我们也呼吁企业家要先把自身上市的条件处理好,因为如果条件不符合,无论大马的资本运作机制有多么的美好或宽松,本身的条件不行,也不能往资本运作发展。

最后,我们鼓励企业家“以IPO的方式经营你的企业”,并把“上市”定为企业的主要目标,先打理好企业的内外,待时机一到就可以往上市之路发展。

反应

 

财经新闻

【股势先机】IPO热潮已过,还是方兴未艾?/Eventure Group

随着大马交易所在2024年迎来了55家首次公开募股(IPO),不少投资者开始期待2025年是否会有更多公司上市,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

然而,IPO数量的增加,是否真的能为股市注入更多活力?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自2022年以来IPO市场的变化,以及更多IPO,是否意味着马股会更加繁荣。

首发股结构变化

自2022年1月起,马交所正式成为创业板(ACE)的唯一上市审批机构。这一变化让创业板的IPO流程变得更加顺畅。而马交所本身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不仅要监管市场,还需考虑股东利益,这种双重身分使其推动更多IPO成为必然,同时也相当微妙。

到了2023年4月,马交所又进一步优化了从LEAP市场转至创业板的流程。过去,LEAP市场的公司若要上市成本,必须先下市再重新申请,非常繁琐。而新政策直接降低了门槛,让更多LEAP市场公司能顺利 “毕业” 。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创业板虽然没有盈利要求,但按照笔者掌握的情况,大部分投行对盈利有隐形要求。如果公司上一财年盈利未达500万令吉,且未来两年无法维持这个水平,大概率不会被考虑上市。毕竟,目前排队上市的公司实在太多了。

导致滥竽充数?

这些改革,确实让更多公司能通过IPO进入市场,但也引发了另一个问题——这是否会导致滥竽充数?

表面上看,IPO数量的增加让市场显得更加活跃,但背后也隐藏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风险。

尽管监管有所加强,但市场中仍存在一些通过特殊手段“包装”盈利的公司。这类公司在上市前数据漂亮,上市后却难以维持,盈利迅速回落,最终让忠实股东蒙受损失。这类案例并不少见,因此,投资者在选择IPO时需要格外谨慎。

虽然IPO看似让市场更热闹,但对于股市整体资金流是否真正增加,这还值得商榷。近期,外资持续撤离大马,这可能与政策、汇率波动或其他因素有关。

同时,本地投资者的年龄结构也出现老化趋势,较为年轻的一代资金,更多流向海外市场或近期热门的虚拟货币领域。从2024年的市场交易额也可以明显看出,市场的活跃度有限。

推动真正繁荣

IPO数量的增长固然让市场更具话题性,但要实现真正的繁荣,马股需要的不仅是更多公司上市,而是如何吸引资金回流和保护投资者权益。

一方面需要加强投资者教育,让更多人了解马来西亚股市的潜力,尤其是年轻一代。另一方面,政府和交易所也需制定政策,吸引外资回流或鼓励更多本地资金进入股市。

保护投资者权益

对IPO公司的质量把控应更加严格,避免低质量公司通过“包装”上市。此外,加强信息披露透明度,让投资者能清楚了解公司的真实状况,也能有效提升市场信心。

据了解,2025年预计将迎来60家IPO,其中,包括从LEAP市场升至创业板的公司。从表面上看,这确实让市场显得更繁荣,但是否能带来长期的积极影响,仍需要时间验证。

繁荣与否,最终要看市场资金流是否改善、投资者信心是否增强,以及IPO公司能否为股东创造长期价值。

笔者认为,IPO数量增加只是短期现象,真正重要的是市场能否吸引更多优质公司,提升整体竞争力。

至于马股是否能凭借这波IPO热潮实现长期繁荣,就让2025年为我们揭晓答案吧。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