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为微中小企提供融资方案/李兴裕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包括马来西亚)决策者关注的话题。

由于中小企业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仍严重受限,这限制了它们扩充业务和创新以及承担风险的发展。

证券监督委员会 推出“促进微企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5 年路线图(2024-2028)”,以支持微型与中小企业 (MSME,以下简称微中小企)和中型企业(MTC)是及时的。

微中小企和中型企业被视为国家经济的基本资产。2022年,它们贡献了大马国内生产总值(GDP)的74%,并雇用了国内劳动力的64%。

在大马,政府在开发全面的融资生态系统,以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发展金融机构、国家银行的中小企业基金和政府基金,也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援助。

2024年财政预算案拨出440亿令吉,用于支持国内中小企业,这些资金以补助金、担保计划、能力提升计划和其他融资设施的形式提供。

在中小企业仍面临融资限制的情况下,这些数字不言而喻。2023年,中小企业融资占未偿还商业融资总额的近一半(49.6%),银行向228万个中小企业账户发放了5280亿令吉的融资。国行已拨款324亿令吉,以进一步加强战略和新增长领域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融资缺口仍巨大

2017至2023年期间,资本市场提供了一系列融资选择,以满足不同增长阶段的微中小企和中型企业的融资需求。这些是杰出企业加速平台(LEAP)市场和创业板(ACE)市场(涉及融资总额128亿令吉)、创投资本与私募基金(59亿令吉),以及股权众筹及P2P融资(66亿令吉) 。

尽管中小企业的融资水平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巨大的融资缺口,包括银行融资的可及性提高,以及从资本市场融资等其他融资工具的替代。据估计,2022年微企与中小企的融资缺口高达2900亿令吉。

导致微企中小企融资缺口相互影响的原因,包括微企中小企的特性、不对称的信息流和市场基础设施,以及银行在信用评分和相对于非银行机构严格的贷款评估和标准方面的放贷举措。

由于微企中小企的固有特点和市场失灵,银行不太愿意向这些企业提供贷款。

基于微企中小企的性质和业务运营特点,向它们发放贷款具有风险,因此,它们面临着相对较大的信贷局限,因为缺乏高价值的抵押品,会给银行带来高昂的交易和监控成本。

缺乏有形资产抵押

人们认为向微企中小企放贷具有风险,是因为这些企业在为投资者提供可观投资回报方面的业绩纪录有限,缺乏更好的内部和外部控制,也缺乏金融专业知识,并且几乎没有有形资产可以作为抵押。

尽管资本市场为微企中小企提供了融资平台,但它们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例如融资成本高(专业费用和合规费用)、对资本市场融资选项的认识和准备不足。

微企中小企的市场准入受限和投资限制,导致流动性和退场的担忧,缺乏可靠和透明的信息,是投资者通过参与资本市场投资微企中小企时面临的问题之一。

微企中小企投资缺乏支持性基础设施,导致难以促进或推动私募市场交易和贸易销售。

微企中小企难获融资是普世现象,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资金缺口的评估结果显示,发展中国家有6500万家企业,即40%的正规微企中小企,每年有5.2兆美元(约24.4兆令吉)的融资需求尚未得到满足。

证监会路线图旨在将微企中小企和中型企业资本市场筹资额增加7倍,从2023年的63亿令吉, 到了2028年激增至400亿令吉,未来5年复合年增长率为46%。这意味着,高达 20%的融资将来自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融资是对传统银行融资的补充,可填补微企中小企和中型企业在业务发展和扩张生命周期特定阶段增长的资本缺口。

资本市场融资最适合较新、创新和快速增长的公司,这些公司的风险回报状况较高,或相关的盈利模式通常难以预测。因此,有必要扩大微企中小企和中型企业可用的替代融资工具范围,这对于初创企业、高增长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尤其重要。

该路线图涵盖了3种方法(监管和产品创新、市场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下的9项战略和36项举措。据估计,约有1万5000 至2万8000家微企中小企和中型企业,有潜力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解决微企中小企、中型企业以及投资者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及差距,对于满足微企中小企和中型企业从资本市场获得的融资需求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认同由证监会采取全民参与的方式,执行和监督上述路线图,并与各部门、机构、利益相关者和资本市场中介机构的关键合作伙伴进行协调和合作,以实现成果。

须有战略眼光

微企中小企和中型企业须具有战略眼光,提高初创企业商业计划和投资方案的质量、管理技能与监管、创业技能和能力,这些都是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的关键先决条件。

资本市场中介机构不仅要提高他们的意识和知识,以及对融资工具的理解,还要支持微企中小企和中型企业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制定商业融资的战略途径——优势、成本和风险,以及平衡债务和股权融资的适当工具。

缺乏“投资者准备”是年轻企业家和创业者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我们须在4个维度上努力(科技准备、市场准备、管理准备,和财务准备),重点是提高管理团队的能力、在商业计划中清晰描述愿景,以及为投资者制定清晰的退场策略。

监管框架是提供融资工具的关键推动因素。政策制定者和监管机构面临的挑战,是设计和实施有效的监管,在保护投资者和支持微企中小企和中型企业的融资渠道之间取得平衡。

这涉及设计可投资产品和融资工具,以满足金融家和投资者对高回报的需求,同时让微中小企业获得资本市场融资。

反应

 

财经新闻

2025企业家焦点:融资、创新、人才?/叶欣向

作者:拿汀叶欣向(YYC超越集团总执行长)

首先,我想祝福各位读者新年快乐!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顺风顺水,事业蒸蒸日上!

回顾过去,我们走过了一段充满挑战的旅程,对吧?

自2020年疫情以来,我们经历了三年的艰难时期。然而,凭借毅力和决心,我们过五关,斩六将,努力地走到了今天。如果你是从疫情初期一路坚持下来的老板,你一定深知经营企业的艰辛。

每到新年,企业都会回顾过去一年的表现,而这也是每位老板应该养成的习惯。

年度自我反思

回顾2024年,你对企业的成就和表现满意吗?你是否达成了年初设定的业务目标?利润和销售额是否符合预期?股东对回报满意吗?

经历了2024年的努力和付出,你觉得足够了?还是需要在2025年更加努力,才能实现你的业务目标?

自我反思能帮助你了解自己的现状,以及是否实现了之前设定的目标。同样,这也适用于你的企业。

没有反思,你可能无法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短板,不知道该改进什么或避免什么。

老板,缺乏自我反思,你就像一只跑轮上的仓鼠,只会不停原地打转,永远没有尽头。

预算的重要性

公司的成功离不开精确的预算。有了完善的预算,支出和利润的规划会更清晰。

我的工作让我有机会接触许多大中小型企业的老板,谈到预算时,我发现企业普遍存在三种“系统”:
1. 完善的预算系统
2. 完全没有预算系统
3.“估估下”预算系统

前两种系统大家都很容易理解,而第三种“估估下”系统,恐怕是许多马来西亚人最熟悉的方式了。

“估估下”是马来语中的“估计”的意思,就像我问我妈做辣椒酱需要放多少盐时,她的回答总是“估估下”。

做菜时估量材料或许还算安全,但在经营企业时,随便“估估下”预算可是自找麻烦。

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现金流只会越来越紧张。价格战会挤压利润,无法与竞争对手抗衡时,而延长信用期会进一步恶化现金流状况。

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因此,企业必须通过合理的现金流管理,清晰了解资金的进出,才能确保既能支付账单,又能维持盈利。

今天的商业世界竞争空前激烈。最近,本田、日产和三菱签署了合作备忘录,通过强强联手应对全球市场的挑战。

随着比亚迪和特斯拉这样的电动车巨头崛起,市场充分说明了这不再是单打独斗的天下,合作才能开辟新路。

并购是强大之途

并购已成为企业扩大规模、增强竞争力的常见策略。在YYC,我们至今完成了27次并购,仅在2024年就完成了4次交易,最近还在香港洽谈新的并购机会。

对于小型企业而言,单打独斗难以与大企业抗衡。而当企业规模扩大后,吸引和留住人才也变得容易得多。

就像《战队五兄弟》(Power Rangers),他们从不单枪匹马,总是团结一致迎接挑战,最终取得胜利。

事实证明,与其孤军奋战,不如携手并肩,共同迈向更高目标。毕竟,“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对吧?

让我分享一个真实案例。8年前,我们并购了一家年收入仅100万令吉的公司。这家企业因缺乏人才而难以维持正常运营。

某次,他们接下一个大规模、高预算的项目,原本令人兴奋的机会却让团队倍感压力,员工甚至对老板接下该项目颇有微词。原因很简单:任务规模过大,员工不仅能力不足,还已经被日常工作压得喘不过气。

最终,该公司同意我们的并购提议。7年后,他们的年收入从100万令吉跃升至1000万令吉。

2025年的商业策略是什么?

老板,你计划如何在2025年推动业务增长?会考虑并购以扩展业务吗?并购是吸引优秀人才、强化企业实力的绝佳途径。

或者,你是否更倾向于通过自然扩张策略开设新分支,或投入资源研发新产品?中小企业面临资源有限的挑战,从方向选择到现金流、利润率、人才管理、股东关系、扩张与财务问题,每一步都需要精心规划。

你的重点会放在哪里?

马来语有句谚语:“Malu bertanya, sesat jalan”,意为“羞于问路会迷失方向”。

老板,当你需要帮助时,请勇敢开口。在YYC,我们不仅是一家会计事务所,更提供预算、现金流管理及并购等专业服务。凭借51年的经验,我们愿意成为你企业的左右手。

同时,也鼓励你通过阅读或参加课程,向成功的企业家和导师学习,聚焦正确的方向,发挥自己的优势。

老板,请记住,你并不孤单。

愿2025年精彩纷呈,收获满满!

视频推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