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监控”财务健康状况/廖为瀚

如同你定期做身体检查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你也应该要“监控”你的财务状况,这是最重要的理财习惯,让我们能更明智地了解自己的财务状况。

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财务状况,才可以继续计划我们的短长期财务目标、投资、退休策略等等。

来看看要如何“监控”我们的财务状况吧!

1:信用分数

信用分数是一个代表你整体财务舒适度的数字,也反映了你的信誉,是否能准时偿债。

金融机构借着信用分数来评估是否批准信用卡和贷款申请者的信用额度。较高的信用分数代表财务状况较好,在银行严重是更好的贷款者。

能左右你信用分数的元素有未偿还贷款、目前的贷款种类及你的偿债记录。

更高的信用分数真的对我们生活那么重要吗?是的!因为你可以享受:

  1.批准率更高

如果信用分数较高,银行会更倾向批准你的贷款、信用卡和其他信贷便利的申请,因为这代表你不太可能违约,降低了银行的风险。

  2.批准过程更快

凭借着更高的信用分数,银行就省去较多的检查,自然能更快批准,同时减少我们的麻烦。

  3.信用额度更高

通常银行是根据我们的收入来决定信用额度,赚得越多也能借得更多。但同时,银行也评估着我们的财务舒适度,如果信用分数良好,银行会更信任地给予更高的额度。

  4.选择权更多

良好的信用分数让你成为银行的“贵客”,更多银行会想要和你交易,所以你就能比较和选择更多的信用便利以满足自身需求,而不是受限于几种可能不适合自己的选择。

  5.议价能力更好

同时,你会发现你能向银行争取得更多东西,比如说较高得信用限额,以及更弹性的偿债期。只要有稳健的偿债记录和最少的违约记录,银行更可能批准你的额外要求。

2:偿债比例(DSR)

你也必须关注自己的偿债比例,检查是否贷款过多。

简单来说,偿债比例是当前现金流和现有债务的比例,能计算出你有多少的收入是用来还债的。

比例越高代表你的债务负担更大,通常最理想的比例是少于40%;同样地,银行也会利用偿债比例来评估我们的偿债能力,以及在批准新的信贷便利后是否有能力偿还。

每家银行都有不同的门槛,更谨慎的可能只批准偿债比例少于40%的申请者,而有些银行能接受高达60%或更高的比例,无论如何都胥视我们的收入。

那要如何计算偿债比例?只要把每月应偿债额,除以每月净收入。每月偿债额须包括非银行债务,比如说高等教育基金(PTPTN);而净收入则是扣除雇员公积金和社会保险等的剩余收入。

假设一个人的每月偿债额为2000令吉,净收入为5000令吉,意味着偿债比例为40%。

3:不良记录

在马来西亚很少听到“Negative Mark”(意指不良记录),指的是贷款者在财务上“不当行为”,而降低自己的信用分数,包括未付清贷款、重组贷款,以及在短短时间内提交太多信用申请。

而这些不良记录可能会记录在信用报告长达1至7年,还会视严重性而进一步延长。

要如何避免信用报告被标上不良记录,你得注意以下行为:

 1.未支付或迟偿债

如果你迟缴超过30天,就会记录在你的信用报告,进而影响你的信贷记录。如果每个30天你都没有缴款,对分数的伤害会更大!

  2.债务重组

债务重组基本上涉及改变当前贷款的结构,让你在财务上能稍微纾缓,但这也代表你当前贷款的条款会有重大变化,比较好的例子是将超支转化成固定贷款。

不过,这种方式反而会在信用报告留下不良记录,首个印象就是不明智的财务习惯。

  3.不可回收的债务

当债权人认为你已经没有偿还的能力,就会将之列为不可回收的债务,同样会留下不良记录,而且对信用分数的影响非常严重,导致你在未来的各种贷款申请非常艰难。

也有些债权人选择将此户头转给第三方的收债机构,后者会尝试回收所拖欠的数额,同样会在你的信用报告留下一笔。

  4.支票退回

当我们的银行户头资金不足时,无法处理支票而导致支票退回。

公平来说,支票退回不一定会在信用报告记录,但最终却或许会“回转”影响信用分数,比如说债权人因为你的支票退回,而呈报你未支付或迟支付。

  5.破产

当一个人再也无法偿还债务时,可以通过法律程序宣告破产。

在马来西亚,如果所欠债务达到10万令吉,就能申请破产。

申请破产能除去你偿债的法律义务,但会显著拉低信用分数,未来要申请任何信贷便利都非常难。

  6.诉讼记录/民事判决

如果你输掉了民事诉讼而必须支付债务或赔偿损失,都会记录在你的信用报告中。针对你的法律声明和行动会被记录在案。

  7.特别注意户头

被标记为特别注意户头的贷款,通常是金融机构列为须重点关注的不良贷款,代表银行在你多次未偿还贷款后正努力向你追款。

像是获信贷咨询与债务管理机构(AKPK)安排的“特别债务管理安排”贷款,都会被记录。有时候,支票退回也会出现在这一类别。

快速检查信贷便利

分享完上述的咨询,我们希望你会更有动力好好“监控”自身的财务状况。

当然你可以使用我们免费的个人化财务健康检测工具myRinggitHealth,快速检查自己的信贷便利。当中还会总结出简洁的摘要,一览你需要重点关注的事项,以及相关的理财贴士和产品介绍。

#SaveMoneyWithHann 

想知道更多消息的话,你也可以上RinggitPlus.com部落格上订阅我的个人频道:https://ringgitplus.com/en/blog/save-money-with-hann/

免责声明

以上资讯只提供分享及参考用途而非正式理财、投资或产品购买意见。

因个人情况及需求会有差异,读者可依据自身独特情况再向笔者取得建议或者联络自己特许理财规划师取得咨询。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ADVERTISEMENT

 
 

 

反应

 

名家专栏

8大赚钱法实现财务独立/史慧娴

就算省吃俭用可以省下一些钱,但有多种收入来源还是实现财务目标的实际方法。

若能打造多个收入来源,你就拥有不同的现金流,就算某条收入渠道出问题了,你都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开销需求。

接下来就让我们介绍8种收入来源,让你建立更强健的现金流。

1.劳动收入

这是种最常见的收入方式,通过时间和努力获取的收入,也就是工钱。

不论是全职、兼职之类,只要是用时间换取金钱,都属于这类别中。

自由业者也是劳动收入的一种。

现如今,网上有大量自由职业的工作,可作为副业增加收入。

若你不知从何开始,iMoney列出了一些常见的居家工作,助你实现副业和远程工作(www.imoney.my/articles/online-income-malaysia)。

2.赚取利润

基本上,这就是做生意;通过出售商品,以高于成本价格卖出来获得收入。

这是第二种常见的收入来源。与劳动收入不同,并非靠自己的时间和体力来换取收入。

尽管这听起来很不错,但也伴随一定的财务风险。

故在投入新业务前,务必充分研究,及计算潜在风险。

3.利息收入

这是种通过把资金借出来赚取,或者来自储蓄账户或定存的利息收入。

这是个很好的被动收入来源,而且储蓄和定存风险很小。

一旦把资金放入后,你就不用再给予太多关注。

虽然许多人会怀疑这种被动收入能否让人致富,但结合复利的力量,有时这种收入可以轻松超越前两种收入来源。

而且你不用一开始就投资数十万令吉,就能看到稳健的回报了。

如果你还没开始投资,现在开始投入第一笔1000令吉也不算晚。

4.股息收入

这是另一种被动收入,类似利息收入,但更具优势。

在成为公司股东后,就能从投资公司的资金中获得收入。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投资本地上市公司获得股息。

如果你不太了解,股息就是通过入股上市公司股份后,上市公司随着时间会给你的一种利息收入。

5.租金收入

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出租资产或物业来获得收入。

这类收入非常明确,可能是最可靠的,但缺点是你要有可出租的产业或物业。

你可能需要花费一笔不小的资金,来获得这些有价值的资产。

虽然需要花一笔钱才能获得这个收入,但庆幸的是,拥有资产本身就是个良好的投资机会。

若资金收入无法满足你的需求,你可以选择卖掉资产。

6.资本利得

通过购买和出售会增值的资产或物业赚取价差。

这几乎就像是做生意,不同之处在于你是在转卖有价值的资产,如房地产、汽车或网站,而非低成本产品。

这个术语通常用于投资市场上,但不仅限于基金和股票交易上。

只要是以较低价格投资入手某些资产,并希望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就可算是资本利得。

因此,任何资产都行,包括股票、汽车、邮票、股东,甚至是人偶,只要是通过买卖产生更多收益即可。

7.特许经营收入

以概念、想法或产品版权来赚钱。

你不需要像主导业务一样,为后续繁琐的工作而忙碌,只需借出或卖出你的特许经营权就可以获得报酬。

例如,麦当劳快餐店或7-11便利店;这些品牌的拥有者会向加盟商收取其流程、商标、营销及品牌名声的费用。

这类收入并非适合所有人。创造一个值得加盟的品牌需要许多的努力。

虽然创造独特且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并非不可能,但这仍不是大多数人可以做到的事情。

8.持续收入

这是种被动收入,你创建的产品持续为你带来收益。

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能带来持续收入的平台比你想象的要普遍得多。

不过,这仍需要投入很多的心血来实现。

而且,结果不会一蹴而就,甚至可能不会成功。

然而,以下是一些创造持续收入机会的简单方法:

●出版书本

●开设课程

●直销

●开创YouTube频道

●博客

实际上,大多数人只能通过2到3种方式来创造收入。

尽管如此,拥有多个收入来源仍好过单一收入来源。

#WalletWisdomWithWaihun

想知道更多理财贴士,你也可以上到iMoney学习中心网站https://www.imoney.my/articles

免责声明:以上资讯只提供分享及参考用途而非正式理财、投资或产品购买意见。

因个人情况及需求会有差异,读者可依据自身独特情况再向笔者取得建议或者联络自己特许理财规划师取得咨询。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