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大宝森节、屠妖节
印裔节庆还有这一个
大宝森节和屠妖节是我们熟悉的印度传统节日。原本约了导览员到巴生小印度街(Little India)逛逛,从中介绍并了解大宝森节的文化与习俗……想不到当日的1月15日,却遇上之前闹得风风雨雨的兴都丰收节(Ponggal)。
当日的小印度街充满着“五谷丰收”的欢庆喜悦,许许多多传统美食也被我们一一碰上,既然如此,机缘巧合今日就介绍“丰收节”吧!

在隆雪一带有2条著名的印度街,一条座落在吉隆坡的十五碑,另一条就是巴生著名的小印度街。很多喜欢探食的华人常掠过小印度,到巴生著名的肉骨茶发源地盛发品尝肉骨茶、或到历史悠久的咖啡店“中国酒店”喝咖啡,要说曾认真一探“印度街”的,实在少数。
为我们导览游走印度街的是巴生历史户外学堂(Jalan-Jalan Klang)的3位资深导览员周鸿辉(阿辉)、陈美云和黄慧晶。
阿辉说,一般人都以为巴生天桥底下的盛发肉骨茶和中国酒店都包括在“印度街”里,原来不是,小印度街指的就是东姑格拉纳街(Jalan Tengku Kelana,前称林茂街)这一条大路两旁的印度商店。
巴生老一辈在阿辉从事田野调查时说,小印度的前身其实是华人街。(当时印度人只占小部分)
“若要追根究底,早期整个社区都是以华人为主,只是在80年代,巴生兴起了许多花园,华人渐渐迁出,印度人迁入,慢慢就形成了一座印度社区。纵然是现在,很多印度商店的原主可能还是华人。”

庇佑五谷丰收
他说:“大马的印度人主要来自南印度泰米尔纳德邦(Tamil Nadu)或南印度的喀拉拉(Kerara)。很自然的,属于南印度的节庆,例如丰收节,在大马落地生根后的他们也同样会欢庆。”
至于为期2日的大宝森节,祭祀地点主要在黑风洞。当日,信徒会举行大型的忏悔和实践承诺的节庆,祭祀仪式上会出现类似银针刺舌、双颊,背部嵌入无数小铁钩以向神明表达赎罪、感恩和奉献,因为节日的色彩鲜明,常引来不少摄影爱好都和媒体的报道。因此,大宝森节对于国人而言,已是十分熟悉。
在小印度街最古老的印度餐厅Jai-Hind Restaurant遇到店家那迦因(Nagarajan Kuppusamy),他说:“丰收节并不是一个宗教节庆,它只是南印度人传统的文化节庆,我们会在这一天向太阳神送上人类的谦卑和敬谢,并祈求来年太阳神继续保佑我们五谷丰收。”


黄慧晶说:“小印度街的店家都非常友善,也知道我们从事对印度文化的推广工作,都很愿意配合访问。像那迦因,我们有什么不懂的,都是向他查询。那迦因的店是印度街最久的老字号餐厅,1946年成立,已经传到第三代,巴生人都懂,来这里可以吃到全巴生最棒的Thosai和Ildi,甚至很多的外坡人都会来这里打包店里的Rawa Ildi。”
黄慧晶在讲解时,就见那迦因拿着一碟“Ponggal”走过来,一团团煮得绵绵烂烂的“牛奶饭”配着一堆的鹰嘴豆,这叫着甜米粥(丰收饭)!
带甜的甜米粥主要有:牛奶。因牛奶象征富足和富饶,再下米、糖和少许的盐,也有人会下一些葡葡萄干坚果类。(除了牛奶、米和糖是必须的,其它食材可自己随意。)



从那迦因的餐厅走出来后,往印度服饰专卖店去探听,店家美丽的千金见到带着我逛进店里的陈美云,也非常亲切的说:“一会我请你们吃甜米粥。”虽说,对于甜的饭并非人人喜爱,但是能遇见他族的文化,食物的味道如何并不重要,文化认知和尊重,才是食物试图传递的讯息。

点油灯穿新衣
虽然,大马人对“兴都丰收节”所知不多,但是新加坡的旅游官网却对这节日有详细介绍,官网写道:“新加坡民众在吉庆 Thai 月开始庆祝丰收节。丰收节的第一天称“Bhogi Pongal”,首先敬拜掌管兴云布雨的神因陀罗(Indra)。这一天,人们会进行大扫除,丢弃旧物,以迎接新的开始。” 点油灯、穿新衣,并在家中地板上用米粉制作色彩艳丽的图案装饰。
第二天称 “Surya Pongal”,是供奉太阳神的日子。家家户户会煮一大锅香甜的牛奶米粥,在黎明时分献给太阳神。
第三天叫做 “Mattu Pongal”,是供奉神牛(兴都教视牛为圣物)的日子。
为了感谢神牛付出,比如在田间辛勤劳作、为人们供应牛奶,人们会为神牛沐浴,并在牛角涂上艳丽的颜色。人们还会在牛脖子上系上彩珠、铃铛和花环,给他们喂食特制点心。
最后一天称 “Kannum Pongal”,是增进家人之间感情和社区关系的一天。家中晚辈会向长辈致以敬意,老板们则会给工人分发衣物、食物和金钱。人们会到庙宇进行特别祷告,供奉祭祀品。
(注:Bohi Ponggal、Thai Ponggal、Mattu Ponggal、Kanum Ponggal,记者对照了印度日历,见到的庆典名称与新加坡官网所注的稍有出入。)
新锅煮甜米粥
到访当日是“Thai Ponggal”,丰收节的第2天,几乎小印度的每家商店都在门前以3根甘蔗搭起了三角形的“甘蔗阵”,底下用柴烧(有些店家煤气炉替代柴火)着一锅的甜米粥。
“一定要用新锅,因此在这一天你会在这些商店见到专用来煮甜米粥的瓷锅。今天过后,就都会消失了,然后,接近大宝森节时你就会见到店家开始拿出大宝森徒信徒穿的黄色衣服。”
随着这个节庆,沿途还见到芒果叶、椰叶、香蕉叶制成的编饰品,不同的叶子代表着金钱、避邪煞或者护佑的意思。
由于丰收节是感谢“太阳神”,所以印度友族是在太阳出来时就开始祭拜仪式。我们从早上9时30分一直逗留到下午12时都有不同的商家在门口煮着甜米粥,光是这煮粥的过程就要花上一个小时。
由于Ponggal在淡米尔文中:是滚出来的意思,代表很多,所以一定要煮到滚出来才代表好。

小印度街的魅力:
小印度街内以印度服饰店最多,在这里可轻易找到价格公道的印度服装纱丽,还有精致的饰物如耳环、项链、手镯。最多人光顾的老字号是一家叫V.Gopal Pather的金店。每一天都迟至中午12点才营业,却又是最早关门的。但最多人潮也是它,因它的印度金出名便宜、有品质保证。
阿辉分析说:“巴生靠海,是一个海港城市,有码头,所以东西先运到巴生,运输费便宜多了,这也是为什么外地的印度人都跑来巴生,这里东西又多又便宜。”

大宝森节/贝拉

文/图|贝拉
马来西亚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生为马来西亚公民,印裔同胞在马来西亚的人口巴仙占据排次第三,紧跟巫裔和华裔人口之后。在这多元种族的社会里,普天同庆的大大小小节庆,自然而然就可以在这片多元的国土上目睹一切甚至一起感受和欢庆。大宝森节是马来西亚公民,印裔同胞的兴度教徒在这天忏悔、赎罪的节日。
大宝森节虽然不是马来西亚每个州属的公假,但也不只限制于一个村落的节日。例如华人区许多华人集聚在某个国家的区域,那个区就命名为唐人街、华人区等。春节时刻,华人就在那个区域庆祝农历新年,不是举国欢庆的节日。
趁着大宝森节,去了双溪大年火车站附近的印度庙宇见识他们的宗教仪式。可能没有黑风洞的庆典那么壮观,凝聚力也不强的吸引外国游客的到来,在我看来,也不逊色。
庙宇位于主干道,十字路口旁。主干道被封,唯有把汽车停放离庙宇大约四五百米的距离,然后步行过去。隐约可见稀稀落落的警察在站岗(维持秩序,舒缓交通)。

交通拥堵 人潮汹涌
当天交通略微拥堵,而且人潮汹涌,屡见信徒们穿着五颜六色,色彩缤纷的服饰,偶尔遇见剃头妇女擦身而过,少许穿黄色T恤衫的一家大小穿梭庙宇。
顶着热辣辣的太阳,信徒们分批,成群结队在庙宇附近两条各别的马路旁,很有秩序的排队等待两大锅煮出来,不同口味的饭菜以小包装,免费派发给他们。
信徒头顶着卡瓦第枷锁,红红火火的特出展现在人潮中。我的眼球一直盯着那光着脚,赤着身的信徒,义无反顾的顶着富丽堂皇,沉重的卡瓦第枷锁进入庙宇朝拜。儿时曾经看过信徒赤裸的前后上身是钩着许多铁钩环,脸颊穿刺一条细铁而过,目睹一切后,感觉很揪心。很庆幸当下的这一幕幕, 事过境迁,已不再展示。
鹰嘴豆(Kacang Putih)、阿榜糕(Apom)、印度蒸米粉(Putu Mayam)、姆鲁古饼,都是深得友族同胞喜爱的印度糕饼。大宝森节的庆典活动上,处处可见街道俩旁林立临时搭建的帐蓬或锌板摊位,贩卖各种各样的鹰嘴豆、糕点、服装、饰品等等。
在这多元文化的国家,不同种族的宗教信仰都可以一起互相了解。希望这些宗教仪式可以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传统文化习俗才不会被遗忘。现实社会没有乌托邦,只存互相包容和谅解的社会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