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窥探独立前后
中文报的存在与变革

多元的马来西亚,自然而然催生多语文媒体,各有各的角色和服务群体。历史悠久的中文报,见证并经历国家独立前后的各个阶段和大时代、大事件,在扮演媒体角色、发挥媒体功能、履行媒体责任、定位和内容等各方面的呈现,也顺应时代变革,不断调整与转型。 

国家独立61年,中文媒体却已走过200多年的岁月,从传统媒体时代到网络众媒新时代,不同时代的变革,不同阶段的转变,其实也可从中窥见国家独立前后的历史和发展轨迹。 



《南洋商报》前总编辑锺启章

马来西亚独立时,承袭英国“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和法制系统,以民主政治为基本架构,在国家政治体系占重要位置的大众媒体,也承袭了殖民地时代的报业体系和媒体法律。 

回看各语文报章的历史背景,诞生于19世纪(英殖民时期)的国内最大英文报章《新海峡时报》和小型报章《马来邮报》,正值马来半岛与欧洲经济活动蓬勃时期,英文报章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为商业社群服务,新闻报道则以会影响本地业务的欧洲事件为重点。 

1960年代,中文报封面版多是以国际新闻为主头条,尤其是越南战争的新闻。

以族群为服务对象

马来报章和淡米尔文报章也同样以各自的族群为服务对象。马来报章的政治和政党色彩比其他语文报章浓厚,淡米尔文报章则是园丘和其他经济领域印度人的喉舌,成为印度人提出政治诉求的传播媒体。 

早期华人从中国南来,中文报章自然倾向中国,而且时值维新运动和革命时期,马来半岛成为革命人士办报宣扬维新或革命活动的基地,除了孙中山的同盟会创办的《光华日报》挺过百年动荡,其余已停刊的中文报几乎皆具革命党和保皇党背景。 



而后创办并营运至今的几家主要中文报章,虽然没有政治背景,但却是“先辈们获取祖国消息的唯一管道”,即使独立之后的早期阶段,仍未摆脱“倾中色彩”,而百年来与华文教育发展始终切割不开的紧密关系,即使已几番革新,在部分人心中依然没有完全摆脱亲中印象。 

本地资深媒体人,也是《南洋商报》前总编辑锺启章以1960年至1970年代为分捩点,从内容、文字、排版和色彩等方面,反映中文报章在国家历史进程中的调整和改变,强调中文报在国家独立之后,逐渐摆脱“中国革命元素”的色彩,尤其是1970年代开始,鲜明定位和报道方针皆转向“本土”为主,与早期及独立前有绝对明显而清晰的差异。 

他坦言,独立之前,马来亚的华人,或者更贴切地说“华侨”仍然是抱持落叶归根的心态,所以对中国政局与事态的关切是很自然的事。 

再者,早期的华文私塾老师来自中国,加上课本都是从中国进口,想当然是亲中国,这是自然不过的事。 

“但是,随着马来亚于1957年脱离英国殖民政府的统治而独立,以及较后时新加坡、砂拉越和沙巴的加入而于1963年成立马来西亚,华侨普遍上都成为马来西亚公民,大部分都已经是落地生根。” 

他说,到第二代、第三代的华人,已是土生土长,对中国的情意结日趋淡漠,新闻的视角也以国内时事动态为主。 

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时间磨合、随着时代和环境改变而循序渐进的过程。

《南洋商报》曾出版有关繁简对照的报道,为日后全面采用简体字体铺路。

1972年率先采用简体字

他说,独立初期的1960年代,中文报封面版多数是以国际新闻为主,尤其是越南战争(1955年至1975年)的新闻,直到1970年代才逐渐改用国内新闻作为封面头条。

“排版形式方面也在1970年代明显改变。早期的中文报排版是竖排,《南洋商报》的历史走廊有陈列竖排的版面。” 

此外,字体、照片和印刷色彩也在此时期出现明显转变。 

“1970年代的中文报用的是繁体字,《南洋商报》于1972年率先采用简体字;早期所有的报纸都是‘黑白分明’,后来才逐步采用彩色照片;1986年,《中国报》则首开马来西亚华文报全彩色印刷之先河。” 

恰逢9月的国家立国月份,同时也是《南洋商报》创刊95周年报庆,我们从中省思到,国家独立与中文报章的渊源与关系,中文报章扮演的角色是不可缺的。

角色认同依然被质疑!?

独立前各种语文报章的创办目的、定位、角色各异;独立之后,由于有了共同的效忠对象和监督机构,各种或各语文报章的差异相对缩小。本地报业在马来亚独立及马来西亚成立之后,在国家层面也开始了本土化的路途,但在国家政策和议题以外的其他层面,仍保持各族的族群服务对象,比如“为华社传递讯息”、“中肯中立报道”即是中文报秉持的原则与初衷。 

华人社会的3大支柱

在近百年的国家历史过程,从英殖民、日治时期到争取国家独立,再到马来西亚成立,跨越独立前后的中文报、《南洋商报》在内容方面也顺应时局的变革而不断调整。

相对于其他语文报章,中文报除了传递国家政策和社会资讯,也肩负华人社会、华文教育、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传递责任。 

锺启章指出,中文报纸作为华人的喉舌,与华文教育及华人团体,向来都是华人社会的3大支柱,“独立前如此,独立后也是如此”。 

“从英殖民地时代、日治时期到争取国家独立的1950年代,甚至是1963年至1966年的马来西亚与印尼对抗时期,中文报和其他语文报章都以国家利益为主,坚守岗位,坚持立场,不辱使命,向人民传递正确的讯息。” 

尽管如此,在国家和身分认同方面,中文报从马来亚独立到马共抗争、五一三事件、1987年茅草行动等重要历史大事件,与国家“并肩奋斗”、“风雨同路”了61年后,依然面对加倍的质疑,甚至是攻击,常被套上“种族化”或“反政府”的标签,可谓百口难辩,委屈之极。 

1957年建成的新加坡罗敏申律7层大厦,为当时新加坡的其中一个地标。

历经逾200年磨难

锺启章说,马来亚最早的中文报是1815年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勒(William Milne)所办,主要为宣扬基督教义。 

之后相继创办的中文报——1881年在新加坡创办的《叻报》、1898年的《天南新报》、1896年在槟城创办的《槟城新报》、1910年创办的《光华日报》、1923年的《南洋商报》、1929年的《星洲日报》及至1946年的《中国报》,历经了200多年的沧桑与磨难,并没有令中文报绝迹。 

“高潮与低潮总是会有,也许中文报的难处在于编辑部必须做到法、理、情兼顾,并且保持中立,负责人不可徇私枉法,所谓‘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附权势者,凄凉万古’。” 

时至今日的中文报处境,他“认同本地学者何国忠博士的观点”——一些马来人认为从历史的视角出发,华人是外来者,不过类似的身分认同质疑已经减少。由于中文报是传播讯息的工具,所以所受到的抨击相对较少。 

肩负使命 考验挑战

多元国情,造就马来西亚媒体的多元特色和有别于其他国家的敏感度,在肩负媒体使命和履行多元社会的国家与社会责任的权衡问题上,如何拿捏分寸、自律自重,而又不偏不倚、中肯中立,是媒体的最大考验和挑战。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由威廉米勒(William Milne)所办。

处境尴尬走在钢索上

很早以前就有关本地新闻媒体的研讨提过“媒体观察”的需要:“新闻学院只能顾及人才的培训,新闻业的研究与批评不在课程范围之内。华文报社须主动改变这种缺憾,比如开辟专版刊登《报章观察》一类文章,兼做华文报业的研究与批评。” 

然而,与国家政治变化紧紧相扣的中文媒体,即使无时无刻自我审视,始终难免顺得哥来失嫂意,里外不是人的尴尬处境。诚如新闻学里提到的“人皆具有主观性和选择性,媒体受众亦然”。 

尤其是在维持种族敏感情绪的大原则和大环境下,一直在“走钢索”、努力坚守媒体功能和角色的中文报章,在不同时代和政权更迭的变化中,更是压力沉重,步步谨慎。这些都是门外群众所看不到的艰辛与为难。 

但是,媒体有媒体的本质、功能和角色,不论时代、环境和市场如何变化,都不能随波逐流、予取予求、毫无原则,这也是正规媒体不能、不会逾越的底线。 

网络催生了众媒时代,传统媒体进入另一个革命时代,历经风雨,走过动荡的中文媒体,如何转型,适应新时代的媒体市场和妖气,却又不偏离媒体本质和国情方针,摆脱“黄昏工业”的颓势,是全球传统媒体共同探讨和摸索的首要问题。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创刊于1815年8月5日,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华人为对象的中文近代报刊,创办地点在马六甲。新闻史上也普遍视它为以中文出版的第一种现代报刊 (月刊),内容主要是宗教,次为新闻、新知识。该刊每期五至七页,约2000字,初印500册,后增至1000册,免费在南洋华侨中散发,于1821年停刊,共出80多期。

转型求生唯一出路

对此,锺启章坦言,转型是企业求生的唯一方法,报纸也不例外。 

“而且,传统媒体的转型会越来越快。” 

至于转型的方向和模式,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有可参考的做法,端看媒体业者要选择什么样的未来定位和模式。 

大半生都贡献给了媒体事业的锺启章认为,多元国情和市场转变并不足以改变媒体的本质和原则。 

“媒体(报纸)只要遵守法律,保持中立,公正不阿,任它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不管是什么语文的报章都一样。” 

他强调,目前纸媒或传统媒体所面对的挑战来自新媒体,而这是全球性的问题,该如何应对,需要同业间互相交流,互相激荡。

1970年代,《南洋商报》开始在马来临西亚设厂,购置吉隆坡惹兰良大厦。
1994年,迁入八打灵再也的新建大厦,设备齐全。

反应

 

马六甲

“国人要牢记独立史” 安华古城高喊默迪卡

(马六甲21日讯)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呼吁国民勿忘记,且要牢记我国独立的历史。

他说,独立的意义就是从殖民手中获得解放。他强调,我国取得的独立,也是各族重新找回国家被统治数百年来的尊严和信心。

他也提到由马六甲苏丹王朝到马来亚,我国被不同国家统治了超过数百年,人民没有了自主权,被耻辱,土地被侵犯。

他指出,经过前首相国父东姑阿都拉曼、巫统、马华与国大党,当年联盟政府努力下,终于从殖民国手中获得了独立。

出席宣布独立纪念日庆典

安华昨晚乘坐M4442 车牌的NASH RAMBLER古董车,出席在马六甲独立纪念馆广场,举行的宣布独立纪念日庆典,并重演国父东姑阿都拉曼在英国争取我国独立后,于1956年2 月20日由英国直飞到达马六甲后,宣布我国独立纪念日场景。

当年国父便是乘坐有关古董车,从马六甲机场抵到怡力英雄草场。

此外,安华在仪式上也仿效国父东姑阿都拉曼宣读独立宣言,并带领众人高喊三声“默迪卡”。

甲州政府早前把此日列为马六甲公假,取代之前4 月15日的历史城纪念日假期。

在场者计有马六甲州元首敦莫哈末阿里、马六甲首席部长拿督斯里阿都拉勿、国民团结部长拿督艾伦达干、国民团结部副部长沙拉瓦蒂、旅游、艺术及文化部长拿督斯里张庆信、已故国父男孙东姑梅鲁丁、已故前副首相敦嘉化峇峇女儿拿汀斯里再润、马华创党人敦陈祯禄女孙拿汀巴杜卡陈淑珠、已故国大党前主席敦善班丹女孙昆嘉丽,以及甲州众行政议员、议员等。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