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健康老龄 不让老人想自杀!

生活水平提升,家庭结构缩减,预期寿命延长,全球面对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伴随各种慢性疾病和医疗负担,一些国家的老龄群体自杀率因此飙升!

老人,为什么要自杀?为何不能“健康老龄”?



《保健》~人口老龄化、老年健康创新价值 全球老化联盟(Global Coalition on Aging,GCOA)顾问团成员、马来西亚健康老化协会顾问及柏兰纳职能治疗大学院校(Perdana University School of Occuptional Therapy,PUScOT)院长纳坦维迪林甘教授(Prof Nathan Vytialingam)
《保健》~人口老龄化、老年健康创新价值 马来西亚健康老化协会(The Malaysian Healthy Ageing Society,MHAS)主席菲利普佐治教授(Prof Dr Philip George)

21世纪,尽管医疗科技和医药研究发展创新,能及早诊治和管理疾病,但确保健康老龄、独立能力及生活品质,是老龄化社会所面对的共同挑战,也是履行自己的健康责任,减轻社会及国家的医疗经济负担。

世界卫生组织就此估计东南亚及西太平洋地区,每年的慢性疾病死亡率将持续成为全球之冠,预计:2030年分别达到1300万人及1400万人。

至于马来西亚:

·2017年统计显示,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约6.2%

·2030年,老龄化人口将增至15%



·2050年达至23.6%

然而,人们对于“老龄化”的印象和认知,依然停留在中国和日本或是欧美先进国家,对于本身也处在逐渐老龄化的环境缺乏概念。

创新方案应对改变

马来西亚健康老化协会(The Malaysian Healthy Ageing Society,MHAS)早前举办的“马来西亚老龄人口及健康创新价值”论坛,讨论各种老化相关问题。

该会主席菲利普佐治教授(Prof Dr Philip George)在论坛中强调,不同于大部分先进国家,我国老年人的基本支持(经济、生活等等)是家庭成员,随着时代与社会变迁,生育率下降、家庭结构缩小、预期寿命延长、老龄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等等,家庭成员照顾的责任加重,所须承担的老龄人口医疗需求也随之增加及日趋沉重!

“这些情况和问题都是当前社会所面对的挑战,大马亦然!我们需要通过各方面合作,设定相关的思维观念,并采用创新方案,应对这些改变,以及老龄化人口的需求。”

他说,善用创新健康医疗,推动健康老龄,有助减少老龄人士的发病率和依赖性,我国社会也需要有共同努力的目标,那就是——提高社会大众对于老龄化的警觉性,及早预防和正确治疗慢性疾病的意识,创建一个有益于老龄人士的卫生保健体系和生活环境,包括:

1.非传染性疾病,让老人受不住!

患上疾病是老龄人口常见的健康问题,它会影响老龄生活,增加社会负担,降低国家生产力,影响经济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无论生活在哪个国家,心脏病、中风和慢性肺病,是老龄群体的3大健康威胁。

2.残疾困扰,让老人更疲累!

研究也显示,感觉障碍、背部和颈部疼痛、慢性阻塞性肺病、忧郁症、跌倒、糖尿病、失智症和骨关节炎等疾病,则是导致老龄群体残疾的主因,

数据也进一步指出,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老龄人口,比先进富裕国家的老龄人口承担更庞大的医疗负担,而马来西亚尚未成为高收入国,距离“先进国”和“富裕国”尚有一段路。

3.医疗不足,老人“何去何从”?

事实上,全球多数国家的卫生体系,都没达到完善照护老龄人口的需求,老龄群体的卫生保健和社会照护,往往被视为“负担”。进入21世纪,世界卫生组织呼吁所有国家,建立一个综合性、完善及长期的老龄人口医疗和照护系统,并且重新思考老龄化医疗需求的问题,提高老龄人口的人体功能,拥有健康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保障他们的自主性和尊严。

4.乐观面对,“健康老龄”不难落实!

我国卫生部副总监拿督斯里再也英德兰(Datuk Seri Dr Jeyaindran)对于“马来西亚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不全然担忧或悲观。

“医疗科技和药物医学发展与创新,致使老龄化和慢性疾病死亡率之间的关系,不一定是负面的状况。我们依然有很多可对老龄化的健康问题,抱持乐观与正面心态的理由。”

再也英德兰举例,2017年欢庆65岁生日的大马女性,预计平均可多活17.11年,而事实也证明,马来西亚民众比过去50年前相比,活得更长久,主要原因就是医疗创的发展与创新!

积极管理个人健康

他说:“延长寿命究竟是好是坏,利多于弊或是弊多于利,关键在于‘健康老龄”。

延长寿命若伴随着脑力、体力、器官功能等严重衰退的问题,自然不能达到健康老龄的目标,但若每个人能积极管理个人健康,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则将是不一样的结果。

何谓“健康老龄”? 

既不等同于完全没有疾病的生活,但在老化过程中,保持良好行动、认知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全球老化联盟顾问团成员、马来西亚健康老化协会顾问及柏兰纳职能治疗大学院校(Perdana University School of Occuptional Therapy,PUScOT)院长纳坦维迪林甘教授(Prof Nathan Vytialingam)强调, “不论任何年龄,都有可能罹患疾病,所以,我们所追求的是能够保持日常生活的独立和自理能力,确保或提升老龄后的生活品质,同时也能够处理所珍惜的一切人事物。”

他指出,21世纪的老龄人口将会更长寿、适应能力更好。随着研究与医药护理的发展,能够辨识与治疗多种疾病,老龄不再是“必然体弱多病”的代名词,并且关注保持人类生活功能的重要性,比如在老化过程中维持行动能力、认知能力和免疫功能。 

《保健》~人口老龄化、老年健康创新价值 卫生部副总监拿督斯里再也英德兰(Datuk Seri Dr Jeyaindran)

老人为何要自杀?

据显示,老人的生理功能会随年年龄快速退化并产生各种疾病,进而带来认知、性格、情绪及心理能力的问题,显著影响老人的自杀意愿和行为。

其次,重大的负面事件对老人的心理功能产生深刻打击,比如退休、丧亲、空巢、重病等等。

另有研究表明,相比欧美西方国家的老龄群体,东方社会,尤其是华人社会,在深陷困境时,更容易有自杀念头和尝试自杀,自杀成为遇到困境的选项和解脱方式。

欧美国家的老人,则因社会保障和福利系统完善,没有后顾之忧,而且没有需资助下一代的传统观念和生活文化,压力相对少很多,并且注重生活质量,这可是东方老人所无法享有的。

自杀率响警号 

长者自杀率偏高是全球老龄化社会日趋严重的问题,绝对是老龄化、精神疾病和自杀率趋升的马来西亚必须警惕的讯号。

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权威自杀报告《防止自杀:一个全球性的迫切之为》指出,全球大部分国家的自杀年龄,在50岁之后明显上升,其中包括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比如美国、德国、南非、新加坡、日本、韩国、中国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老  →  病/弱  →  拖累  →  死(自杀)

以上过程,俨然成了一道“生命方程式”。

各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未来可预见的是老人自杀数量将持续增加。

另外,按照全球老龄人口自杀状况分析,华人社会的老年自杀率最突出。

数据显示,在2011年至2012年见,单单中国,70岁以上的自杀率就高达每10万人中有51.5人,紧接着是台湾(每10万人中有32.1人自杀)、香港(每10万人中有27.4人自杀)、新加坡(每10万人中有22.2人自杀),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日本:严重老龄化的日本,福利短缺,出现“无处可去的遗憾”问题,“银发族”犯罪率也急剧攀升,老人贫困及流落街头的底层老人超过600万,承受不住照护压力的家庭成员也萌生自杀念头  韩国:老龄化和贫困化问题同样加剧,甚至有“自杀共和国”的称号,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老人群体生活贫困所致,自2000年之后,韩国老人自杀率增加两倍。

报道·陈绛雪

反应

 

商余

年少日记,少年往事/心然

最近心情较低落,因此害怕看主题过于沉重的电影,因此一直回避期待已久探讨小学生自杀议题的港片《年少日记》,但最终还是看了。观后想起自身在年少时也曾拥有过一本日记,而一段尘封已久的年少往事,就经意的再度浮动荡漾……

初中二年终暑假在一家中药店打假期工,在店里看到一本心仪的日记本,萌起要写日记的念头。

于是当领了人生的第一次薪水后,就买下了那本钟爱的日记簿。那本日记记载了中学生涯多愁善感的“年少呓语”与“心事档案”,当中有一段深刻且无法遗忘的年少往事……

6年级那年,一直照顾弟妹的大姐突然“不告而别”(参与马共),家里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心里留下一个非常庞大的黑洞,不懂如何填补。

当时由于喜欢阅读与书写,文字成为重要的出口。

很想打抱不平

初中开始频密投稿至学生或少年读物,文章都有被刊登的机会,那时也看到另一位同龄但不同班的林江泉同学的文章也常被刊登,顿时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升上初中三,难得因缘彼此同班,但由于坐的位置有段距离,而性格内向的自己不敢主动找对方交谈,大多打个简单的招呼而已。

记得接近第二学期暑假,学校惯例办校内华语演讲比赛,林江泉同学被选为演讲代表,因此班主任会在上课时挪出一小段时间让他练习。

由于林江泉同学性格温顺,动作斯文,常被一群较环蛋的同学“欺负”(那年代没有“霸凌”这词),他们常以“娘娘腔”或“乸型”的外号取笑他。

我记得那时林江泉同学还未没讲完,这群同学就在下面起哄。他难过的责骂他们懂得尊重他人的感受,当场哭了起来。

印象中,班主任没什么认真看待处理,也没谴责那些同学,只是教林江泉同学返回座位,改天再练习。

其实那时我心里感觉难过也很愤怒,很想打抱不平,想向老师反应那群同学平时也如此欺负对方,但因害怕会成为下一个被霸凌的对象,始终不敢举手发言。但心里挺难受自责,觉得自己怯弱。

再体会“不告而别”

久后,第二学年的暑假开始。第一天我就写了一封信寄给林江泉同学,表示那天没勇气替他发声,心里很难过,向他道歉,并告诉他自己向来有读他的文章,只是不敢主动找他聊天,或许暑假后我们可以成为好朋友,彼此分享阅读与写文章的喜悦。

当信寄出去后,就一直期待回信,结果两星期的暑假结束都没收到回信,心里有份强烈失落。

第三学期开学,踏入教室就觉得气氛有些沉重,而林江泉同学的桌位空置着。然后班主任进来以沉重的语调告诉大家,林江泉同学暑假因参与童子军露营发生意外去世了。

我仍然记得那天整个人空空荡荡,完全不晓得该如何处理那复杂无比的情绪。十来岁的自己第一次如此近距离与死亡打个照面,也再一次体会“不告而别”的伤痛。

两天后,我与一群同学去探望他的父母,才知道他是父母亲唯一的男孩,他的母亲一直在哭,哭的非常伤心。年少的我们不懂如何去安慰,只记得大家在回家的路上,都保持安静与沉默。

我忘记如何度过那段失落的日子——但外在的世界依旧运行,继续上学,继续考试,一切仿佛没发生过。我那时唯一倾诉的方式,就是在日记本里不断涂写,不断提出了无数没有答案的大问号。

而我始终不知道,那封信有没有到达林江泉同学的手中?

没碰上“人生导师”

电影《年少日记》也提到学校霸凌所带来的伤害。片中的小男孩就是长期在父亲无情的“霸凌”下,选择了生命的不归路。

男主角提到他年少时多渴望其寂寞与失落能及时被看到,但这个老师始终没有出现。

我们或许也一样,始终没有碰上可以启蒙自己生命的“人生导师”,而我们也或如电影里的小孩一样,长大后也无法成为小时想要成为的大人。

我们看电影常为剧中人流泪唏嘘,或许是为自己落泪叹息。

电影某程度上就是现实的投射,难怪我们喜欢躲在漆黑的影院去“偷窥”属于他人或自己的晦暗世界,让思绪在虚实之间滚动与翻腾……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