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南洋文艺】《立体的历史》邢义田

作者邢义田是台大历史系兼任教授,这本小书是他于2012年在上海复旦大学的演讲文集,演讲的主轴是“ 古代中国与域外文化”。 



邢义田在书里认为历史研究,除了着重于利用历史文献,如档案、日记等文字资料,也应该活用许多历史上视觉性,文字以外的资料,如器物、绘画等。

演讲的4个主题都是有关于草原游牧民族文明与中国农业社会文化交流之下的历史痕迹。

邢义田的演讲题目非常有趣,比如说第一讲〈图像与历史研究〉之孙悟空篇,他从《西游记》孙悟空被玉皇大帝封为弼马温的情节谈起,古时候人们相信在养马的马廊养育猴子会令马匹不病染瘟疫,而吴承恩就是根据这个民间说法创造了“弼马温”这个官职。随后邢义田就从种种历史文献,器物与绘画中探索这个说法的历史源流,传播。

佐证双向互动文化交流

在这番追本溯源的工作中(甚至到了日本),邢义田在汉代和之前战国的许多图像,器物资料中发现草原游牧民族养马文化流入中原,当中也有中原工艺元素传播至中亚地区,佐证了双向互动的文化交流,章节虽然短促可是十分精彩趣味。



另一个很有趣的章节〈希腊大力士流浪到中国?〉,也即是邢义田说明希腊神话中一个英雄人物的艺术造型,是如何辗转流传到唐代的雕塑艺术中的演讲。

话说邢义田有一天收到一位好朋友寄来的唐三彩武士俑照片,一看之下他兴奋不已。

因为武士俑戴着兽头帽子,是棵狮头还是虎头还不清楚但非常有趣是有条尾巴,他马上联想到《尚书》里的虎贲之士,然后他就试着在商、周朝代各种图像史料找穿虎纹衣的武士,结果是一件也没有,这迫使他将眼光转向域外。

赫克力斯(Hercules)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其中一个就是他打败一头刀枪不入的狮子,为民除害一事,自此以后他的形象,就多了一个头戴狮头盔,披着留有尾巴的狮子皮的造型,另外常见的造型就是手握一把木棒子。

邢义田凭着这些造型,从古希腊的器物雕像,一路追踪至中亚印度(亚历山大的东侵路线),看到犍陀罗艺术如何把赫克力斯的型象变成佛祖身边的护法金刚,然后随着佛教东传,继续把这种造型艺术带入中原,终于成就了唐三彩武士俑,显示了古时候西方文化传播的路向。

反应

 

商余

【南洋文艺】《印加结绳符号》加里乌尔/黄国雄

迷读志:黄国雄 

首先要澄清的是,至今还没有人成功解读出整套的印加结绳,虽然结绳里关于数目的符号和它数学的操作法已经辨识成功,但是非数字性的符号还无法鉴定出其意义,所以说还没有人真的懂这套文字系统。

研究印加结绳的语言学家第一个要务,如果根据此书,其实是要辨明结绳究竟是一种记忆术工具或装置,还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字系统。

简单的说,记忆术是种协助记忆力的技艺,通过某种特定规则,还有工具/装置来紧记并且回忆起某些信息片段。

现在常见的记忆术装置就是“绕指缠绳”与“念珠”。

从文字的主要功能来看,即是把事件实体的记录下来,是和记忆术的企图有所重迭,之所以要辨别印加结绳是属于何者?是否能被解读出来?也是基于这个理由。

两个主要的差异

记忆术装置与文字系统有两个主要的差异:

1.记忆术装置不是由“约定俗成”价值的符号所组成,这意味着能明白的人就只有该使用者与他已告知规则的人。

2.信息并不是记录在记忆术装置里而是已在使用者的脑海,装置只是作为种提示。

如果印加结绳是种记忆术装置,那么显而易见的,那些从印加文明遗迹发掘出来的结绳就不可能解读出来,因为在十六世纪,西班牙人就禁止了结绳的使用,下令焚毁这些装置,印加结绳作为记录系统应在那时候开始消匿而不久后灭绝了。

早期研究印加结绳的人倾向于把它当作记忆术装置,尤其是殖民时代对残存印加文化作观察与记录的人。

不过在现代,即二十世纪初,就开始有学者把结绳当作类似于文字的系统来研究, 不过至今都没有对于其编码与解码信息方法特别实质的结论,有的话也是片断的提议,比如说有研究者指出结绳可能类似“数字标签”(如国际标准图书编号的概念)来指示身分、住所地名、头衔等信息,但这都是相有限,过于简约的信息代表。

作者在这本书里提出新的理论,即是借用现代电脑的基础“语言”,二进制编码的概念来研究印加结绳,试图解析其物理与语言构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