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南洋文艺】《中国的灵魂》 张彦

一百年前中国迎来一场巨变,为了推翻帝制政治体系,整个旧中国的文化都被批判与遗弃。当中最重要的支柱——宗教体系是遭到最强烈对付的一个。

和一般人的认知不一样,摧毁传统宗教信仰的举动并不是从中共红卫兵开始,当国民党初掌政权时,其青年组织就已经开始破坏传统寺祠。



这场整治传统文化的运动到了60年代中期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达到高峰,很彻底掏空了人们传统信仰,取而代之是非常表面化的马克思无神宗教观,但实质是毛泽东的个人崇拜。

可是当1976年毛去世,人们的信仰顿受重击,心灵如同出现黑洞,中共政权了解这一大问题,于是在1982年修改了宗教政策,放松了管制,这一年,中国传统宗教信仰再次燃起复兴之火。

经过三十多年来到现在,作者张彦(Ian Johnson) 认为中国现在正经历一场心灵情神的大复甦,堪称十九世纪美国的“大觉醒”宗教运动,特别这期间,中国社会与经济进行史上以来最剧烈变动,人民心灵意烦躁不安,精神及灵性上匮乏进而的诉求,导致大量的新兴宗教组织,仪式与庙会活动的兴起,而传统的本土宗教复兴,如佛、道教,则可从它们活动场所数量成长得知。

折射现今中国宗教政策方向

张彦是位普立兹奖得主,常驻北京,长期关注中国的宗教与民主问题。这本书尽显他对中国社会敏锐非常,观察入微的洞察力,他对中国文化脉络与政治制度的熟悉程度绝不比学界人逊色,理解到中国人的“宗教” 概念有异于西方的传统,不难从他对几位中共最高领导人的一些生平段落叙述分析,折射了现今中国宗教政策的方向相当到位。



张彦走入民间,採访好多位宗教界人士经历,包括一位山西小县城的阴阳先生、北京民间信仰,主导当地庙会文化的人士、“国学大师” 南怀瑾、成都基督教会牧师王怡……等人故事写得朴实真挚,一些情节如他观看一场葬礼的现场描述感人至深。他的文笔与叙述风格,让我感觉整本书是以同理心,关怀尊敬的心态,去理解一个有异他自己文化的社会与人物的深刻描写。

书里记录了许多很有意思的观察,举个例子说,张彦把每年春季的全国人大常会比喻成宗教法会,总理是主持这场“世俗性”法会的法师,他的演说如同背诵一段经文,为其权力基础提供一个“神圣”的正当性。

另一个有意思的观察就是中国本土新兴,由中国人领导的基督教在追求一种,现世代西方人士所排斥,以权威人士为主导,严格遵守传统,金字塔型的教会架构,和中国政治体制一样,虽然在张彦眼中,成为基督教徒的教众可能因为这个外来宗教是公民社会的真实体现。

这本书可以说是张彦想对这场,或想对未来中国的走向起着重大作用的现象,留下一篇重要的“历史见证”的作品。他在书里记叙的这些事迹与观察,将会是以后人们研究这段时期历史的重要参考。

反应

 

商余

【南洋文艺】《印加结绳符号》加里乌尔/黄国雄

迷读志:黄国雄 

首先要澄清的是,至今还没有人成功解读出整套的印加结绳,虽然结绳里关于数目的符号和它数学的操作法已经辨识成功,但是非数字性的符号还无法鉴定出其意义,所以说还没有人真的懂这套文字系统。

研究印加结绳的语言学家第一个要务,如果根据此书,其实是要辨明结绳究竟是一种记忆术工具或装置,还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字系统。

简单的说,记忆术是种协助记忆力的技艺,通过某种特定规则,还有工具/装置来紧记并且回忆起某些信息片段。

现在常见的记忆术装置就是“绕指缠绳”与“念珠”。

从文字的主要功能来看,即是把事件实体的记录下来,是和记忆术的企图有所重迭,之所以要辨别印加结绳是属于何者?是否能被解读出来?也是基于这个理由。

两个主要的差异

记忆术装置与文字系统有两个主要的差异:

1.记忆术装置不是由“约定俗成”价值的符号所组成,这意味着能明白的人就只有该使用者与他已告知规则的人。

2.信息并不是记录在记忆术装置里而是已在使用者的脑海,装置只是作为种提示。

如果印加结绳是种记忆术装置,那么显而易见的,那些从印加文明遗迹发掘出来的结绳就不可能解读出来,因为在十六世纪,西班牙人就禁止了结绳的使用,下令焚毁这些装置,印加结绳作为记录系统应在那时候开始消匿而不久后灭绝了。

早期研究印加结绳的人倾向于把它当作记忆术装置,尤其是殖民时代对残存印加文化作观察与记录的人。

不过在现代,即二十世纪初,就开始有学者把结绳当作类似于文字的系统来研究, 不过至今都没有对于其编码与解码信息方法特别实质的结论,有的话也是片断的提议,比如说有研究者指出结绳可能类似“数字标签”(如国际标准图书编号的概念)来指示身分、住所地名、头衔等信息,但这都是相有限,过于简约的信息代表。

作者在这本书里提出新的理论,即是借用现代电脑的基础“语言”,二进制编码的概念来研究印加结绳,试图解析其物理与语言构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