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可以禅净双修吗?》导读

最近读了温金柯的大作《可以禅净双修吗?》,觉得不错,就做了一点笔记,希望可以方便其他人更容易把握。

1.前言



前言部分,温金柯其实已经完整点出,现代禅对禅净双修的立场。

他引用了李元松的看法:

“现代禅创始人李元松老师,在2003年讲授《净土九堂课》时说:‘现代禅的学习是‘禅净双修’,活著的时候应努力做无颠倒想的人,死后往生弥陀净土。’又说:念佛法门会让人亲证涅槃,这是(老师的)经验;但老师的信仰是,没有现证涅槃,念佛也会往生。”

这里的“涅槃”,可以和前面的“无颠倒想”,就是努力做无颠倒想的人,最终会让人亲证涅槃。这是李元松自己的体验,而念佛也会往生弥陀净土,则是他的信仰。

2.众说纷纭



不过禅净是否可以双修,从古至今,都是众说纷纭。温金柯就以近代两位大师,虚云老和尚与印光大师彼此不同的看法来作为例子。

“虚云老和尚说:‘《印光法师文钞》,专弘净土,是很好的;但有偏见。谁人向他问禅,就被他骂。’

 …… …… …… …… 

虚云老和尚的结论是:‘我平生没有劝过人不要念佛,只不满别人劝人不要参禅。’可以说,对印光大师的态度表达了明确的不满 。”

站在同情温金柯的这个说法,我其实也可以引用黄念祖居士在《净修捷要报恩谈》的一段话来作支持。

“在庚辰的那一年,这个病中就发愿,这是夏莲居老师他自己了。发了一个很大的愿哪,要很恭敬的来集结一些各种经里头的文句。‘副以祖意 ’,这个就是夏莲居的净土宗的特殊不同之处,就和印光法师也都有所不同。‘副以祖意’,把‘祖师的意’也结合进来了。

“所以现在大家都是说:你们一学、一念‘净土’,一搞‘禅’哪,就是务外了,就是不专了。

“这也有必要,因为末法众生根器是差了,你一门还学不好,你再多加一门就更学不好了。但是绝对的‘不(是)让你学净土的人,你就不许去碰一碰禅宗’,那就不会有人‘有禅有净土’了;那没有人‘有禅有净土’就没有‘戴角虎’了…… ……。

“所以在各种大家都有说法,都有原则(的情况下)。我们对于印光法师没有一点轻慢之意,但这点跟夏莲居相较,两人有点不同。但是印光法师本人对于禅还是很理解的,尤其是对于蕅益的赞叹,他说:那是佛再作这个批注,也不能超过蕅益。这是大修行人的话,所以是大祖师的话,我们是很尊敬、很赞叹。但是对于禅这一方面说,跟夏莲居的态度这里有点出入。”

不过禅宗贬低净土的话,其实也可以在看到六祖坛经的疑问品中看到;以后也有禅宗子孙发挥的更激烈 。

当然这还要看我们是怎样去诠释这些看似否定念佛的话语。

3.法门的对立与融摄

这部分内容是关键,如果读懂的人,就有可能解惑,不会觉得禅净双修有问题。

温金柯先引用了李元松的话:

“李老师曾经说:‘‘只管打坐’乍看之下,似乎纯是训练禅定的方法,但其实打坐修定只似浮在海上的冰山而已,在水面之下冰山的基座是硕大无比的。换句话说,打坐修定之前的道基、打坐修定的见地以及打坐修定的具体方法和趣向目标,都包括在只管打坐中不可分离──而以只管打坐为中心,围绕在只管打坐周围的,依旧是佛法的正常道──信、戒、定、慧。’这段话可以说,把佛法修学的立体多重层次揭露得十分清晰。”

温金柯接着就把李元松的话大大的发挥:

“同样的道理,我们如果这样说:‘‘发愿往生,一心念佛’乍看之下,似乎纯是‘口业称赞’而已,但其实‘称名念佛’只似浮在海上的冰山而已,在水面之下冰山的基座是硕大无比的。换句话说,‘称名念佛’之前的道基、‘称名念佛’的见地以及‘称名念佛’的具体方法和趣向目标,都包括在‘一心念佛’中不可分离——而以‘一心念佛’为中心,围绕在‘一心念佛’周围的,依旧是佛法的正常道——信、戒、定、慧。’应该也是符合事实的。

“也就是说,无论是禅还是净土法门,都不能把它们理解为表相上,以为只是机械式的操作而已,而没有看到它们相互融摄的实质。如果看到它们的实质,就不会被它们表面上的差异所误导。”

4.念佛与修证

温金柯在这个章节引经据典介绍了念佛其实是可以通向修证之道,比如说依《般舟三昧经》的方法修,见到佛现前后,要把这个禅相穿透,知道其实只是自己专注的心力所现起的,要体会到“心起想则痴,无心是涅槃”。

另外《楞严经》的“以念佛心,入无生忍”,还有《杂阿含经》550经的“安住正念正智,乘于直道,修习念佛,正向涅槃。”等经文,都说明念佛可以证得无生忍或涅槃。

甚至“古天竺唯一的净土论书,世亲菩萨所造的《无量寿经优婆提舍》也说,以愿生极乐净土的心,透过身口意业修五念门,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换句话说,修净土念佛可以很快就获得最高的智慧觉悟。

温金柯在这里也提到《无量寿经》的四十八愿。“法藏比丘的本愿,从内容来看,基本上分为三个大类,一是极乐世界的极度的庄严殊胜,二是对于他方世界‘欣乐净土、发愿往生’的众生,临命终时必定来迎。第三则是阿弥陀佛对于他方世界的修行者,在修行进境上的帮助。”

温金柯感叹的说:“一般的净土宗人,读诵、研究《无量寿经》,十分重视前二类,尤其是第二类,但总是对于第三类的内容视而不见。

“由此可见,活着的时候,戒定慧迅速增长,死后往生极乐世界,这才是完整的《无量寿经》揭示的信仰生活吧!而这正是李老师所说的‘禅净双双修’的定义呢!”

这是温金柯关于念佛与修证的结论。

5.随信行与随法行

“从佛法来说,契入涅槃的途径很多,最主要的或许就是‘信心’与‘智慧’。从原始佛教就把学习者主要分为‘随信行人’和‘随法行人’。

 …… …… …… ……

“从佛法的修学来看,无论开始的时候是凭借信心入,还是靠智慧入,最后都会成就信心与智慧,可见二者是辗转增上的。

 …… …… …… …… 

“因此,兼修般若与念佛,在大乘佛教来说,应该是很常见的。”

温金柯在这里提到一个非常殊胜的例子:

“《大智度论》的作者龙树菩萨提到一些感应的例子,说‘此皆今世现事’。其中有一件是:‘复有一国,有一比丘诵《阿弥陀佛经》及《摩诃般若波罗蜜》,是人欲死时语弟子言:‘阿弥陀佛与彼大众俱来。’即时动身自归,须臾命终。命终之后弟子积薪烧之。明日,灰中见舌不烧。诵《阿弥陀佛经》故,见佛自来;诵《般若波罗蜜》故,舌不可烧。’这是具体说到古印度有人兼修往生净土与般若法门的实例。

“鸠摩罗什(344-413)可以说是汉传佛教最重要的奠基者。他所翻译的《大智度论》以及其他的大乘经典,对于整个汉传佛教影响深远的。他所揭示的这种契合于原始佛教信智并重,辗转相成的风格,在千年之后,在‘禅净双修’这个标题下重现,应该一点也不令人意外吧!”

温金柯的意思,禅净双修从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其实从来都不是什么问题。我想为了专修而排他(这是师心自用),或为了搞宗派(信仰垄断),而诋毁禅净双修,其实都是非常笨拙的信仰行销,因为自赞的同时,并不一定要毁他的。

6.净为三乘共庇。谁发愿回向,佛都会来迎

“就往生净土的法门来说,诚如太虚大师所说的:‘净为三乘共庇’。无论是修习什么宗派,三论、法相、天台、华严、还是禅、密、律,他们要和净土宗人一样,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一点也不奇怪,一点也不困难。因为就净土信仰的根本义来说,就是一念十念,往生一定。

  …… …… …… …… 

“因此,一个修习智证法门的人,包括禅和子,想要往生极乐世界,并不须要另外再修什么,只要回向往生即可。如《观无量寿佛经》说:‘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

…… …… …… ……”

因此温金柯感叹的表示:“那些认为‘修习禅宗,解第一义的人,不可以发愿往生净土’的人,读到这些经文,不知做何感想?”

7.结语:如何看《永明四料简》

“非常有趣的现象是,主张和反对禅净双修的人,都会透过解释《永明四料简》来说明自己的主张。

“但是近代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就委婉的说:‘唯我平常留心典章,从未见到过《四料简》载于永明任何一种著作中;但天下流传已久,不敢说它是伪讬的’。但他认为‘永明禅师出身禅宗,是法眼宗的第三代,那会有自抑己宗,說禅不好的道理?”

温金柯认为“修习禅的智慧法门,因缘如果不具,不一定能夠保证今生解脫,如果能夠发愿往生净土,就能夠更加的稳当。而对于无法修习智慧法门的人,则劝他们一定要发愿往生净土。來生才有保障,把涅槃解脫的可能性寄托于來世。”

我的一些补充

李元松生前在其《建立大乘佛教新宗派的心路》的序中这样写道:

“曾对一起学禅的同修说,‘如果我不在時,你們也可以将我所有的著作(含未出版的文稿)一把火烧了。’至于为什么呢?且留任佛法同好联想及解释。”

其实对禅稍有认识的人都会看出这些都是禅门的平常话。像丹霞烧佛、南泉斩猫、船子和尚自覆舟而逝,都是与众不同的行径,所以对于李元松往生前后的许多奇异安排,都是禅者的平常事,比如说把自己的教团整个送给净土宗,让想念佛的人继续念佛。甚至临走前,还来个“公开启事”,完全否定了自己。

而那些秉持他禅净双修宗风的弟子就在野外露营,自得其乐。

李元松人生的最后一著,对一些人是疑团,对有心人来说,就是一个消费,每每拿来当成是修禅不成,转去念佛的教材。

“涌现无我的大悲心,不惜示现种种身。”是李元松現代禅道次第的第十二,我真希望有缘人能够领会!

最后还要声明的是,我不喜欢一些狂妄自恋的禅和子,也讨厌许多愚笨却自大的念佛佬!但只要大家一起南无阿弥陀佛,现前当来,皆成佛道,仅此祝愿。

反应

 

登彼岸

我看《最后一次相遇,我们只谈喜悅》

文:谭文信

老友推荐我看《最后一次相遇,我们只谈喜悅》。

这本书是经历了种族隔离暴行、身患癌症的南非屠图主教与流亡超过60年的达赖喇嘛的一场对话,主题是环绕着喜悦进行。

有趣的是,這本2017年就出版的畅销书,虽然是兩名精神領袖对于喜悅的讨论,却不像一本“宗教对话”;内容总是涵盖着科学研究,就像一本学习情绪管理、探索喜悦的心理学通识。

比如说,在书中,精神科学家理查大卫森提到人的大脑有4种迴路:

1)保持积极状态的能力

2)从消极状态回复的能力

3)专注的能力

4)慷慨付出的能力

这4种迴路都是独立运作,而且互不冲突。

比如说,像号称李宗伟接班人的李梓嘉,当他积极努力进行比赛时,第一个迴路就会启动,但这未必能影响他不掉进“消极的漩涡”,因此,他既可以积极参与球赛,却又不断的处在消极没有信心的状态里面。所以人是可以既“积极向上”,却又“萎靡不振”的,我们主观上觉得矛盾,其实是脑神经不同的功能。

而第3种迴路“专注”的能力,可以透过专注于禅修、念佛而培养出来。至于第4种迴路,“慷慨付出”是从帮助他人中获得对身心正向的回馈,也就是所谓的助人为快乐之本,科学研究已经证实这样做,对人的健康快乐确实有正面的影响。

至于积极与消极两种迴路同时并存的情况,屠图主教认为我们应该宽容自己会有这种情况,不要太苛求自己,但达赖喇嘛就认为可以通过转念或禅修彻底改变,也就是可以训练自己从消极状态中回复。

让喜悅远离的8个因素,书中提到有:

1)恐惧、压力和焦虑

2)沮喪和憤怒

3)悲伤与哀恸

4)绝望

5)寂寞

6)嫉妒

7)苦难与困境

8)病痛与恐惧死亡

这些都是“让喜悅远离的情绪与事物”,两个智者都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面对的方法。

以上8个是让人感受不到喜悅的因素,但有8个条件可以帮助我们靠近“喜悅”。

“喜悅的8大支柱”是《最后一次相遇,我们只谈喜悅》的重头戏。

(1)至(4)为心智理性的特质:

(1) 观点 :遠近高低各不同

学习透过“上帝的视角”,就是全方位的将视野放大,比如说,透过全人类的痛苦來看自身的痛苦,能夠帮助我们尽量不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

你有不安恐惧,全人类也有人不安恐惧,我们並不孤单,彼此可以互助。达赖喇嘛在这方面的分析非常精彩。

(2) 谦卑 :尽一切努力的柔软,学习放下身段。

这方面,我觉得屠图主教做得最好。虽然我是佛教徒,也被他的言行感动。

(3) 幽默 :大笑、开玩笑最棒了

这两个领袖都是不折不扣的老顽童,书中处处都有欢笑声,自我解嘲的功夫一流。

(4) 接受 :一切改变的起点

在本书中有这样的话:“接受是心智最后一根支柱,它也带领我们通往心灵的第一根支柱:原谅。我们能接受现在,就会懂得原谅,放下执着,不再渴望拥有一个不同版本的人生。”

以下4项是心灵感性的特质:

(5) 原谅 :把过去的自己解救出來,所谓的原谅别人,就等于放过自己。

(6) 感恩 :感恩我还活着。

(7) 慈悲 :一切美德的开始。

(8)付出:不是減少,你会得到更多。就如达赖喇嘛所言:“其实照顾别人,帮助别人,自己到头来也能因此发现喜悦,拥有快乐人生。”

这就是所谓的“有智慧的自私”。

这本书是2位超过80岁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对话,他们大概也真的是最后一次相遇,屠图主教已经在2021年逝世,享年90岁。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