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

错误服药很伤身

报道·陈绛雪

坊间迷信补助品,抗拒药物治疗,最普遍的说法是“药物会伤肾、伤肝、伤胃”。

国际医药大学(IMU)药剂讲师及实践员张锦平和国际医药大学医药保健科刘晏羽医生双双强调——不是药伤身,是错误服药伤身。

医学研究早已证实,糖尿病会导致肾衰竭,我国的肾病数据有增无减,其中60%患有糖尿病。所以,在控制肾病的处方药物中,往往包括控制血糖和血压的药物,因为不受控制的糖尿病,会造成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张锦平说,一些药物其实具有保护肾脏的作用,若病患没有遵守服药指示或自行停药,以致病情不受控制,就会导致肾衰竭。

刘晏羽进一步指出,当病情发展到必须开始服药的阶段,医患双方从一开始就需沟通、了解和设定短期、中期和长期治疗目标——这个要需要吃多久?短期指数目标是什么?长期目标是什么?

设定目标三管齐下

没有治疗目标,等同于没有方向和动力,患者在吃药的给同时没有改善生活和饮食习惯,于是长期吃药10年、20年,而药效可能早就不足以控制病情,直到器官受损就误认为是吃药无效、吃药导致肾衰竭。

所谓设定目标,短期可以三管齐下——药物治疗、改变生活和饮食习惯、适量运动;中期目标可以是控制各种指数;长期目标则是定期(至少一年一次)检查肾、肝和眼睛功能,以及心脏和其他器官是否有阻塞或受损症状,以便调整治疗方案或更换可保护器官的药物。”

过量用药,肝肾衰竭
●过度依赖止痛药会伤肾
●退烧药(扑热息痛、班纳杜等等)一天最高服食不可超过4克,否则会损肝。
●经痛药也属止痛药,若每一次生理期需要依赖经痛药即为不寻常,建议到妇产科检查病因。
●胃药也有副作用,长期胃痛者建议找肠胃专科诊断,胃痛原因有很多,包括胃溃疡、螺旋菌、胃癌等等,长期以来胃药可能压抑病因而没有及时诊断,延误诊治以致病情恶化。
●频密伤风咳嗽者(几乎每个月有两三个星期都买感冒药吃),建议检查是否有鼻窦炎。

反应

 

保健

多重用药风险高

家庭药物管理/下篇     报道·陈绛雪  摄影·陈成发、互联网

年纪增长,身体就能机能退化,慢性疾病也接踵而至,家中药物越来越多,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甲状腺……每一次拿药就是两三个月的剂量,一吃就是长期。除了医生开的处方药物,还有自行购买的非处方药物和保健品,“多重用药”(Polypharmacy)已成极其普遍的常态。

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2019年8月发布的一项调查发现,14.5%长者“多重用药”,亦即同时服用5种或以上的药物,一些甚至服用多达18种药物!年老、少数族裔群体、教育程度较低、有过住院、急诊室就诊、就医记录、使用保健卡和患有慢性疾病以及行动障碍的人,多重用药的几率偏高。

研究指出,先进国家超过50%的年长者面临多种慢性疾病的困扰,往往会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控制病情。

于是,疑问来了:一个人,一种疾病,真的需要吃那么多药吗?

保健品真的有必要或能够帮助改善病情减少用药吗?

着重剂量和治疗期

国际医药大学(IMU)药剂讲师及实践员张锦平坦言,医务人员或药剂师每一次开药都会考虑病人所需要的剂量和治疗期的长短,所以每一次会发1至2个月的药量,一是避免药物被浪费,其次是避免病人囤积药物,至于药物种类,单单心脏病就可能需要4到5种药物,但也确实有其必要。

国际医药大学医药保健科刘晏羽医生进一步指出,“药物太多”或“多重用药”的问题根本很多时候在于医患缺乏双向沟通,没有理清或真正了解“为什么需要吃那些药?”、“什么原因需要开始服药?”、“什么原因需要长期服药那些药?”

多数时候,医患不存在双向沟通,而是单方面指示或单方面决定——医生说需要吃药病人就吃;医生开两个月疗程的药量,患者吃了几天觉得没改善就自行停药。

“沟通是为了解服药的原因,并且双方同意在一个期间尝试用药的效果和进展。”

刘晏羽以高血压为例,最先阶段并非直接用药,而是通过调整生活、饮食和运动方式,用1至3个月的时间降低血压,若没有明显改善才会开始用药1至2个星期检视反应。

“之后让病人回来告诉我,对有关药物有什么感觉?有没有什么副作用?若是没有问题,才会开1到2个月疗程的剂量;若觉得有不良反应或效果不佳,就再商量需不需要更换药物,如此一来则可避免药物浪费或囤积太多长期药物。”

不控制难达绩效

张锦平补充,药剂师则会采用各种方法协助医患有替代选择,以减少药物或剂量,让患者更容易服从药物疗程。

无论如何,他说,若单靠药物而没有改变生活和饮食习惯,也难以达到控制和治疗绩效,反而病情恶化,逐渐增加药物种类和剂量。

“患者需要增加服用药物往往是因为不够自律,没有遵守指示及控制饮食和生活,以致病情恶化而必须增加药物。”

【慎选及服用补品/保健品】忌与药物冲突

必须记得——补品也是一种药,是药就须适量、正确服用,一旦过量或滥用,必然会有副作用,未被证实或未有公开案例,不代表风险不存在。

张锦平强调:“切勿相信或服用来历不明的补品/保健品,更别将补助品作为替代药物,在使用任何补助品之前务必让医务人员确认或检测内含成分,确定是安全、经药检局审核通过注册的才可使用。”

关于补助品化验出渗杂了类固醇、糖尿病药物甚至是重金属成分的事件时有报道。

另外,不同的辅助品也有不同成分和药性,患者必须确定、了解并且重视本身所服食的补助品成分以及安全性,尤其不能和药物冲突。

补助品3大重点

刘晏羽则提醒人们记住三大重点:
■补助品不该有“马上/迅速能够降低某些指数”的成分,否则极大可能就是含有药性成分。
■必须明确知道要开始吃补助品的原因
■在同一时候不要吃超过1种补助品(尤其是同样用途的辅助品)

所谓补助品,就是“补充”、“帮助”,而不是“替代”。

现代人俨然将补助品当正餐,有人因为没有解决腰酸背痛的问题,遇到的每一个人都介绍他吃补助品,结果为了针对一个问题,同时吃着13种补助品!

“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究竟是吃13种所谓的补品比较好,还是吃一种正规的治疗药物解决问题更好?”

当一个人吃太多补助品时,不妨停下来好好思考:“为什么我要吃这么多补助品?”。

一个人因为红血球低所以服食补充铁质的补助品——这很正确、很明确。

然而,多数人服食补助品却是“不清不楚”,初期觉得有效,之后再吃第二种、第三种……结果是心理作用发酵,觉得“花了这么多钱,应该是有感觉/有效的”,事实不过是“安慰剂效用”。

更甚的是,过量服用补助品、滥用补助品,以致肾、肝等脏器功能出现衰竭症状,却难以确认真正的导因。

吃多同样无益健康

不要以为“补助品”不是药,只是食物、营养和所谓的天然元素,和药物没有冲突,所以没有副作用,没有后遗症。

刘晏羽直言“这是错误的观念”,每一种吃进去的食物,即使是吃饭,也含有各种成分,吃多了同样无益健康。

“没有一样吃进身体的东西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补助品也有其副作用,只是人们不知道、没注意、没发现是哪一些副作用。”

2019冠状病毒病的疫情期间,维他命也是一度被宣传得沸沸扬扬的“抗议秘方”之一,张锦平坦言“用维他命C提高免疫力可对抗冠病”其实是不正确的说法,过量使用高剂量的维他命C反而会造成腹泻。

Doctor Shopping要不得!

许多患者“货比三家”的行为称为“Doctor Shopping”,意即征求不同医生的意见,但却不和每一个医生说明其他医生的意见或开了什么药,这就是造成“多重用药”的琼中一个主因。

“比如医生A开给该名患者某些药物,患者又去见医生B,却不告知医生A的意见以及所开的药物,于是医生B在不知情下又开了某一些药物,患者又去找医生C,如是重复。每一个医生之间没有联系没有沟通,病人可能因为自己的行为而重复吃着同样的药,甚至可能吃过量、药性冲突的药,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副作用。”

张锦平强调,这也是为什么患者必须见同一个医生,若要更换医生,必须确保携带个人病历和用药史,让另一个医生清楚了解情况,也让医生之间有机会沟通,才能根据患者情况制定恰当的疗程和药物。

“多重用药”对病情不一定有帮助,反之,用药越多,出现不良反应(副作用)的风险就越高,还会影响原本的药效,提高医疗成本,加重社会负担。
此外,每天吃太多的药,也很容易造成忘记吃某些药或是无法准时服药,以致无法有效控制病情。

同理,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患者,须让每一个医生清楚了解本身的经历和服用药物,以免重复用药。

张锦平/刘晏羽总结:

凡事都要有一个度——要适量、适度;一旦过量、过度,都会物极必反。别用“非黑即白”的观念定论药物伤器官,常规药物的优势在于已经科学验证等,有准确的使用剂量;无论中药、西药或补助品,在适合的剂量之下有助治疗,过量则反效果。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